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什么?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怎么办?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症状有哪些?

肺部良性肿瘤,是指生长在肺内或支气管的良性肿瘤,肿瘤细胞形态和分化与正常细胞相似,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不转移。肺部良性肿瘤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支气管、肺良性肿瘤发生率约占肺原发性肿瘤的 2%~5%,国内支气管、肺良性肿瘤占同期手术肺原发性肿瘤的 7.2%~12.6%。其中最常见的是肺错构瘤,约占肺部良性肿瘤的 77%,50~70 岁发病率较高,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 2~3∶1。肺部良性肿瘤病因不完全明确。免疫力低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为本病的危险因素。肺部良性肿瘤有许多类型。按病理组织学来源分为上皮来源的肿瘤、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和其他异常组织来源的肿瘤。又可分为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乳头状瘤、息肉等,起源于中胚层的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瘤、硬化性血管瘤等,起源于支气管的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软骨瘤、骨软骨瘤、纤维瘤等,因发育异常或起源不明的肿瘤如错构瘤、畸胎瘤、透明细胞瘤等。肺部良性肿瘤,症状主要取决于肿瘤生长的部位。位于支气管腔内的良性肿瘤患者常有症状,主要是因部分或完全性支气管堵塞引起反复阻塞性肺炎(肺部因气管阻塞、痰液无法排出而产生炎症)、喘鸣(呼吸时有笛声等尖锐的声音)等。位于肺部外周部位的良性肿瘤患者大多无症状。无症状的肺部良性肿瘤可以定期随访,大部分的肺部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治疗的关键在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从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的难点在于肺部良性肿瘤种类很多,需根据肿瘤具体情况选择最有利的手术方式。部分肺部良性肿瘤对身体无明显危害。若肿瘤引起症状,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若出现恶变(转为恶性),可以缩短患者的生存期。肺部良性肿瘤属于良性肿瘤,经治疗预后良好,对患者寿命无明显影响。

别称

HE,遗传性卵圆细胞增多症

概述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重要的组分,吸入肺部的氧气只有与红细胞结合之后,才能运送到全身的各处组织器官,满足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所需。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红细胞呈中心凹陷的圆环状,有点近似于甜甜圈的样子(左图)。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红细胞往往会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而在通过管径狭小的毛细血管时,还需要适当的改变形态。

红细胞最外层的细胞膜首当其冲,而支撑细胞膜的骨架蛋白对维持细胞整体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极其关键。当基因突变损害了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红细胞就可能难以维持原有的圆环状。假如椭圆形红细胞的比例异常升高,则称之为“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或“遗传性卵圆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Ovalocytosis)” (右图)。该病患者可能由于红细胞破裂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溶血和贫血。自从 1904 年美国科学家发现首个病例以来,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报告,发病率约为 1/4000~1/2000,在非洲裔的黑人中的发生率显著较高。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母任何一方患病,都可能将致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临床可以分为 3 种主要类型:隐匿型(无症状型)、溶血代偿型、溶血贫血型。

患者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红细胞膜的骨架蛋白发生缺陷,使其形态结构异常,并在血流循环过程中容易破裂,继而由于红细胞破裂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溶血和贫血。这就好比潜水艇的外壳存在设计缺陷,在航行途中由于水流的外力作用而散架。

一般情况下,无法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红细胞都会被人体清除。假如患者病情严重,持续有大量异常红细胞被清除,将造成严重的贫血,并伴有黄疸等并发症。

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无需接受治疗。仅有少部分重症患者会出现新生儿黄疸和慢性贫血,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患者病情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趋于稳定,所以临床医生通常不推荐切除脾脏。

仅有少部分重症患者长期依赖输血,可考虑施行脾切除术,从而有利于缓解病情。但脾脏切除并不能实现根治,所以在术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谨慎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降低感染风险。

症状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仅有极少数重症患者自幼就会出现黄疸和慢性贫血,部分胎儿甚至无法存活。绝大多数患者可能始终没有明显症状,或是在成年之后才发生轻~中度贫血,且病情稳定可控。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会引起哪些症状?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临床可以分为 3 种主要类型:

隐匿型(无症状型)

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所有贫血相关指标均正常。

可能仅是血液中的椭圆形红细胞比例有显著增加。

此类患者通常不会就医,往往是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

溶血代偿型

患者的红细胞受到明显影响,易于破裂,细胞寿命缩短。

但是骨髓的造血功能强大,足够补偿缺失的红细胞。

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脾脏可能会有轻度肿大。

溶血贫血型

可伴有轻~重度溶血性贫血。

极少数重症患者在刚出生时就伴有新生儿黄疸。

重症患者的贫血症状可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稳定。

临床由于溶血性贫血就诊的患者可能不到总体的 10%,常见症状包括:

黄疸:眼睛和皮肤黄染;

肤色苍白;

尿色橙黄或茶色;

极度疲乏,精神难以集中;

时常出现呼吸短促、心率加快;

脾脏肿大。

隐匿型和溶血代偿型患者虽然没有表现出症状,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正常的健康人。一旦出现严重感染等诱发因素,也可能有突发溶血的现象。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哪些危害?

病情严重的胎儿在母亲怀孕期间就可能出现异常情况,甚至难以存活:

胎儿水肿;

死亡。

伴有明显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的患者,可能会陆续出现下列问题:

胆结石:慢性溶血所生成的胆红素会致使胆结石的发生率上升。

溶血危象:在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有可能引起病情突然加重,呈现更为危重的症状,例如:

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或功能衰竭;

中枢神经功能损伤;

意识障碍或休克;

严重者有致死风险。

病因

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改变了其中的组分和结构,使其难以正常装配或在受力时难以维持细胞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导致红细胞易于受损而发生破裂。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红细胞的细胞膜具有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可塑性。

红细胞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最为重要。它们时时刻刻都在人体的各个角落忙碌,送去氧气,带走二氧化碳,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红细胞最外层的细胞膜则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一方面承受血流中的外力冲击,另一方面在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呈现一定的可塑性,能够适当的调整形态结构。

基因突变损害了红细胞膜的骨架蛋白,引起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当细胞膜骨架蛋白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可能改变其正常的构成、连接方式,损害红细胞的结构稳定性,难以维持中心凹陷的圆环状结构,导致血液中椭圆形红细胞的比例异常增多。

红细胞膜的骨架由多种蛋白构成,现已发现存在数十种基因突变类型可能引发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其中主要的致病基因包括:

SPTA1

SPTB

EPB41

SLC4A1

由于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呈高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以临床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有时,即使是同一家族的遗传病患者,症状也有很大的差别。

人体中存在相应的淘汰机制,如果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损伤,就会被报废、清除。

一旦破损、报废的红细胞过多,人体内的“氧气~二氧化碳”动态交换体系就会发生失衡,随后就会产生各种乏力和不适症状。

同时,过多的报废红细胞分解之后,产生的废物也可能难以及时清除,就会在人体的血管或组织中堆积,引起各种并发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人体内的染色体均为成对编组,共有 23 对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指只要成对的染色体中有 1 条带有致病基因,个体就可能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父母任一方带有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突变基因,下一代就会有 1/2 的发病率,男女风险程度相同。

此外,由于该病涉及的突变基因类型众多,有少数病例并非通过家族遗传致病,而是自身新发基因突变所致。

哪些人可能发生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家族病史:有家庭成员确诊为遗传性蛋白 C 缺陷症,新生儿的发病风险较高。

近亲结婚的后代发生危重症状的风险显著升高:假如家族遗传中带有致病基因,近亲结婚将会使得下一代获得双重致病基因的几率大幅上升,从而引发重症贫血。

就医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只要发现伴有慢性贫血或黄疸症状,最好及早去医院接受诊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血液检测等一系列排查手段,可以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并根据病情程度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哪些情况下应及时就医?

极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在婴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慢性贫血和黄疸(皮肤或眼睛呈黄色)。由于其他先天性疾病或毒性物质更有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因此家长最好尽快带患儿去血液专科确诊病情,及早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开展治疗和护理,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病情较为轻微的患者而言,该病除慢性贫血之外再无其他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而自身根本无从预测究竟是何疾病。患者还是有必要去医院查明病因,由医生对症下药,制定后续疾病管理方案,尽可能改善症状或维持稳定,减少对生活的影响,控制病情急性进展的风险。

就诊科室

血液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可能询问的内容包括:

正在服用的任何药物;

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

患者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病史。

随后,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辅助检查来鉴别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最终得出确诊结果。这些检查可能包括: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网织红细胞计数:有助确定贫血的原因。

血生化检测:测定胆红素水平,同时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外周血涂片:观察血液内细胞染色后的形态特征,可以直接发现椭圆形红细胞的存在。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评估红细胞的细胞膜是否出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观察腹部器官的病变情况,是否伴有脾脏肿大或胆结石。

分子生物学检测:SDS-PAGE 电泳对比各种蛋白的相对含量;基因检测可明确患者的突变类型。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

症状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减轻或加重?

是否还伴有其他异常情况?

其他家庭成员是否也有类似症状?

是否未经医嘱,擅自服用某些药物?

近期的饮水和食物是否来路不明或受到污染?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症状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种情况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采用何种检查手段可以得出确诊结果?

病情是否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

是否还会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您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

日常生活和饮食应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

对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临床始终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目前,医生一般采取支持治疗的策略,仅在必要时给予患者输血治疗。通常不推荐患者进行脾切除术。假如重症患者需长期输血治疗,则可以在谨慎权衡后将脾脏切除。

如何治疗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无法实现彻底根治。而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也无需接受治疗。因此治疗的重点就在于尽量改善溶血患者的症状,将病情控制在可耐受的范围内。临床应对策略以支持治疗为主:

输血治疗:当贫血严重时,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新生儿甚至需要开展换血疗法。

脾切除术:假如重症患者长期依赖输血,则可以考虑接受脾切除术。

脾脏相当于是红细胞的过滤器,会去除大量异常红细胞。切除脾脏后,可以有助于维持体内红细胞的数量。

不过,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存在先天性的功能缺陷,虽然脾切除可以增加细胞数量,但并不能恢复细胞功能,因此患者在某种程度上仍可能伴有溶血性贫血的症状。

胆囊切除术:发生胆结石的重症患者也可以同时切除脾脏和胆囊。

日常注意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应该注意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讲究个人卫生,传染病高发季做好防护,尽可能降低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指导,均衡饮食。

确保日常注意食谱中的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补充叶酸;

服用任何补剂或药物之前都要咨询医生;

不要擅自服用任何民间偏方,以免对血液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

开展适当的锻炼,以利于增强体质。

锻炼方式可采用散步、慢跑等方式,每天坚持锻炼 20~30 分钟;

避免剧烈运动或对抗性运动,减少创伤、出血的风险;

减少创伤的意义还在于同时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诱发“溶血危象”。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推荐使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洗手液;

注意饮食和餐具卫生;

外出时,尤其去医院复诊时最好戴口罩,不要接触其他传染病患者;

日常注意可以选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漱口液和鼻腔洗液,减少病原体侵入的风险。

预防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是基因缺陷导致,个体无法预防其发生,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详见“日常”),降低急性溶血的发生风险。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萘普生片(仁民)的功效与作用-萘普生片(仁民)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的功效与作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