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是什么?隐睾怎么办?隐睾症状有哪些?

肺大泡(Bullae of Lung)在小支气管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类似于单向通气阀门的构造,使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造成肺泡内气压升高,肺泡破裂,相互融合,在肺脏组织内所形成的直径>1厘米的气囊。成人患者的肺大泡多数是继发于肺部疾病,少数特发性肺大泡病因不明。肺大泡有单发也有多发,单发性肺大泡往往继发于肺炎或肺结核。多发性肺大泡往往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常见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男性、高瘦的成年人、伴有肺部病变或创伤的患者。肺大泡如果体积较小、数量较少,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体积较大或多发性肺大泡可表现为胸闷、气急、疲乏。肺大泡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自发性气胸或血气胸,以及继发性感染。如果患者出现呼吸短促、全身乏力等相关症状,就应该及早去医院就诊。临床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肺大泡是一种不可逆的肺部病变,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肺大泡一般无需治疗。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或感染、气胸反复发作者,需要实施手术治疗。未进行手术的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监测,手术后的患者要调整生活方式,保护肺部。预防肺大泡,最关键的措施是积极治疗肺部基础疾病,实现有效的疾病管理。

别称

睾丸下降不全,睾丸未降,隐睾症

概述

在男婴的发育过程中,睾丸先在腹腔内分化、成型,随后逐渐下移。大多数情况下,在 8~9 个月胎龄时,睾丸就已降至阴囊内。

如果胎儿在出生时,仍有一个或两个睾丸未能进入阴囊,就称为隐睾 (Cryptorchidism) 。早产儿中此病更为常见,比例可高达 20%~30%;足月产胎儿发生率 3%~4%;至婴儿 1 岁时,隐睾的比例可降至 1% 以下。

隐睾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发育异常、内分泌紊乱或睾丸下降通道梗阻等多项因素有关。临床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早产儿、遗传病、家族史,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接触有毒或有害物质。

隐睾的特征性表现是单侧或双侧阴囊空虚,无睾丸。单侧远多于双侧,右侧多于左侧,绝大多数隐睾可以在体表触及。隐睾如果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发腹股沟疝、出现隐睾扭转或损伤、生育能力受到影响、睾丸癌风险显著上升。

只要发现在正常状态下,男婴的阴囊内始终没有睾丸,就应该及早去医院就诊。临床医生会安抚患儿以配合检查,通过仔细观察和触诊,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

隐睾的治疗方案首选手术。治疗最好在患儿 1 岁半前完成,延迟治疗可增加今后不育及睾丸癌的风险。

症状

隐睾有哪些症状?

隐睾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2][3]:

阴囊扁平,无睾丸。

大约80%的隐睾可以在体表触及,通常位于腹股沟部位。

隐睾较对侧睾丸体积略小,无法推入阴囊或无法在阴囊内停留。

隐睾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隐睾如果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2][3]:

腹股沟疝:隐睾常伴有腹股沟部位的结构缺陷,当部分肠道落入腹股沟,就形成腹股沟疝,引起肠道坏死。另一方面,肠道压迫睾丸血管,会导致隐睾因供血不足而坏死。

隐睾扭转:发生扭转后若未及时救治,隐睾将彻底丧失功能。

隐睾损伤:由于缺乏阴囊的保护,隐睾很容易受到外力的直接损伤。

影响生育能力:睾丸需要比正常体温低 2 ℃~ 3 ℃的环境。腹腔内温度过高,将会严重影响隐睾内精子的数量和质量。半数以上的双侧隐睾患者无生育能力。

睾丸癌:隐睾患者更容易发生睾丸癌,即使通过手术将睾丸纳入阴囊,癌变风险仍然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病因

隐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隐睾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以下为可能原因:

相关组织发育缺陷或异常,导致睾丸无法正常下降;

内分泌紊乱,缺少必要的激素发挥调控作用;

睾丸由腹腔降至阴囊的通道发生梗阻。

诱发隐睾的高危因素有哪些?[3]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伴有各种遗传疾病,导致胎儿发育迟缓,例如唐氏综合征;

生殖器发育异常家族病史;

怀孕期间,孕妇接触过某些杀虫剂或化学试剂;

怀孕期间孕妇抽烟、酗酒。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只要发现在正常状态下,男婴的阴囊内始终没有睾丸,应及早去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儿科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隐睾?

首先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仔细的体检和触诊。

检查患儿的隐睾在体表是否可以触及;

若无法轻易触及,医生还会要求患儿变换身体姿势,并详细检查腹股沟周围各处。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隐睾是否位于腹股沟或腹腔内。

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是当前隐睾诊断的“金标准”。

医生可能询问患儿家长哪些问题?

患儿是否为早产儿?

患儿的阴囊内始终没有睾丸还是时有时无?

患儿在安睡或泡澡时,阴囊内是否有睾丸?

除了阴囊内没有睾丸,患儿还有其他什么症状?

患儿的家庭成员是否有遗传病家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阴囊内没有睾丸?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隐睾是否会影响生育能力?

隐睾还有什么其他后遗症?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是否可以采用保守(或手术)方案治疗?

治疗后应该如何安排复诊?

如何判断治疗的效果?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新生儿隐睾暂时无需特殊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每天密切观察睾丸情况,多数患儿可在 6 个月内自行下移[1][2]。如果在 6 个月时,睾丸仍未降至阴囊内,应积极治疗,促使其归位,减少功能损伤和并发症风险[2][4]。

如何治疗隐睾?

隐睾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和激素治疗[3][4]。

手术治疗:国内外专家共识一致推荐的常规治疗方案。

治疗最好在 6 个月~1 岁期间完成,最迟不要超过 18 个月。

可触及睾丸的患儿一般采用睾丸固定术治疗,医生根据睾丸所在位置选择腹腔镜或开放手术。

未能触及睾丸的患儿首先需进行腹腔镜探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后续治疗。

患儿手术恢复情况

单侧隐睾患儿生育率与正常男性基本相同,双侧隐睾的生育率则显著下降。

越早实施手术治疗,越有利于降低今后恶变风险。

激素治疗:通过注射激素,促使患儿的隐睾降至阴囊内。

常见的临床用药包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素(HCG)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目前报告的治疗方案中,用药剂量、频率和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尚未达成明确的临床共识。

激素治疗的失败率和复发率高,并可能诱发生殖功能障碍、性早熟、皮肤色素沉着、毛发生长旺盛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欧美和中国专家共识均不推荐激素治疗作为临床的常规方案。

日常注意

手术后应注意观察患儿情况,保持刀口清洁、干爽,如果出现红肿、流脓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个别患儿手术后,由于睾丸与阴囊组织固定的不紧密, 可能又缩回到腹股沟,需要再次实施手术治疗。家长们需要注意观察。

隐睾可能会对患儿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并及时疏导。

青春期后,隐睾患儿要学会睾丸自检,有异常情况及时和父母沟通。

预防

隐睾的具体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无法进行有效预防。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咳特灵片的功效与作用-咳特灵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补肾益脑胶囊(罗浮山)的功效与作用-补肾益脑胶囊(罗浮山)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