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是什么?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怎么办?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症状有哪些?

咯血,俗称咳血,是指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由咳嗽排出,是呼吸内科常见急症之一,骤发大量的咯血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感染、癌症以及血管或肺部问题都可能导致咯血,因此咯血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兆。咯血一般需要医学评估,除非是支气管炎引起的咯血。咯血量的估计。预估咯血量有利于接下来的对症治疗。咯血量可分为 3 个级别:少量(24 小时咯血量不足 100 毫升)、中等量(24 小时咯血量在 100~500 毫升之间)、大量(24 小时咯血量超过 500 毫升或者一次咯血量超过 300 毫升或者不论咯血量多少,出现窒息即视为大量咯血)。但有时候咯血量的多少与病变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如肺功能严重障碍或血块阻塞导致窒息时,即使是少量咯血也会致命。咯血的发病率和病因关系密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种病因在咯血中所占比重的统计结果有所不同。其中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以及支气管、肺部炎症是排在前四位的重要病因。在大咯血病人中,肺结核约占 15~20%,支气管肺癌约占 20%,支气管扩张约占 20%。咯血病人死亡率与单位时间内的咯血量有关,时间越短,死亡率越高。比如 4 小时内咯血量>600 毫升的死亡率可高达 71%,4~16 小时咯血量>600 毫升的死亡则降为 45%。诱发咯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与咯血关系密切,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肺炎、肺脓肿等;心血管疾病中诱发咯血较多见的是二尖瓣狭窄;另外,血液病和传染病也会诱发咯血,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主要症状:出血前喉部会有痒感,同时感觉胸闷,咳嗽。咯血治疗的目的是止血,治疗手段有药物、手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支气管镜检查,有时还需要通过病因治疗来达到止血目的。骤发大量的咯血可导致患者呼吸道内血块阻塞,从而引发窒息,甚至死亡。咯血需要注意与口腔、鼻、咽部的出血以及呕血,尤其是呕血。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者全身疾病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不同于咯血。咯血时,患者不要惊慌,应尽量把口咽部的鲜血咳出,不能咽下。在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后,一般都会出现转归。

别称

大田原综合征

概述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是婴儿期起病的癫痫性脑病,临床表现为频繁的单次或成串的(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多次)强直痉挛发作,脑电图呈爆发-抑制特点(爆发为高电压、不规则慢波 2~5 秒,随后出现 5~10 秒几乎平坦的脑电特点)。

出生后 3 个月内(尤其是新生儿期)为主要的发病年龄,其发病约占 10 岁以下儿童癫痫的 0.04%。

本病多为严重的先天性或围生期(孕 28 周至生后 7 天)脑损伤所致,部分患儿与代谢缺陷、基因异常有关。

主要症状是频繁的强直痉挛发作(抽搐表现为低头弯腰、四肢用力),可为全面性(全身对称发作)、局灶性(一侧肢体或一侧身体发作,左右不对称)。

采用抗癫痫药物和手术等治疗,但本病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严重者可于疾病早期夭折,存活患儿多存在智力、运动等神经系统发育全面落后。

本病多数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目前暂时没有针对基因治疗的方法,并且药物治疗困难,预后不佳。

症状

3 个月内起病(新生儿期多见),主要症状是频繁发作的单发或成串的强直痉挛发作。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强直痉挛发作:点头、弯腰,四肢用力,呈前角弓反张样姿势。发作可单独存在十余秒,也可连续成串发作。发作时两侧肢体可对称出现,也可仅为一侧肢体出现。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四肢对称肌肉用力僵硬,随后出现肢体节律性抖动。多在强直痉挛发作前数天出现。

局灶性运动性发作:一侧肢体或单一肢体抽搐,如划船样姿势等。

局灶性阵挛发作:一侧或单一肢体节律性抖动。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的进展过程,部分患儿因频繁发作及严重脑损害而夭折,存活患儿多数存在严重发育落后。

常见并发症包括:

夭折:疾病早期,尤其是 2 岁以内,约有 1/3 患儿因频繁发作或严重脑损害,合并感染等原因而死亡。

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存活患儿因频繁发作、脑损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而遗留严重的智力、运动等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甚至发育倒退。

难治性癫痫:存活患儿多于 4 个月后转变为其他癫痫性脑病,如婴儿痉挛症、伦诺斯-加斯图阿特综合征等,一般较难控制,发作频繁。

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因多为严重的先天性或围生期器质性脑损害,部分患儿与代谢缺陷、基因异常有关。

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器质性脑损害:如脑穿通畸形、巨脑回畸形、皮层发育不良等脑发育畸形。

代谢缺陷:近年来,有线粒体相关代谢酶或其他代谢相关酶学异常引起本病的报道。

基因异常:STXBP1、ARX、SLC25A22 等多个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本病。

哪些人容易患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围生期脑发育异常:如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孕期,尤其是孕早期母亲接触不良因素,如特殊药物、放射性物质等,导致脑发育异常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家族遗传病史:家族中有癫痫患者,尤其是特殊基因致癫痫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强直痉挛发作:婴儿期出现点头、弯腰,四肢用力等惊厥发作时。

发育落后:发现患儿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如 3 月龄不能竖头、追视、追听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抽搐发作频繁:如频繁抽搐发作,持续 5 分钟以上不能缓解,或缓解但意识不能恢复时。

合并其他感染:本病患儿脑发育不良、多肌张力低(肢体肌肉松软),如合并感染可能出现重症感染情况,因此合并感染应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小儿神经科

医生如何诊断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

当患儿在 3 个月以内尤其是新生儿期出现频繁发作,临床表现为强直痉挛为主的发作,医生怀疑是早期婴儿型癫痫性病时,将通常进行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检查,在有脑电图呈爆发-抑制特点、头颅影像学提示脑发育异常时,考虑本病,必要时需进一步通过基因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代谢筛查:可通过留血样、尿样进行血、尿代谢筛查,评估有无代谢方面异常,部分患儿可发现特殊代谢疾病,仅能作为病因学筛查项目,不能作为确诊标准。

脑电图检查:目的是查看患儿脑电发放情况及评价脑功能,为诊断和预后做一定提示。通过脑电图机进行脑电图检查,可发现抽搐发作间期(不发作的间隔时间)患儿脑电图呈爆发-抑制特点,提示本病。

头颅影像学:进行头颅磁共振、头颅 CT 等检查,主要是查看是否有脑结构异常。部分患儿可发现特殊脑发育畸形,以利于查找本病原因。

基因检查:对患儿及父母采血进行基因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特殊致病基因,为导致本病的直接病因。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多大起病?

发作形式是什么样的?

每次抽搐多长时间?多久抽搐 1 次?有没有成串发作?

有没有合并发育落后?

在哪里进行过诊断或治疗?效果如何?

随着发作频繁,有没有出现发育倒退(如已经会坐或会走的患儿因疾病导致不会坐或不会走,发育反而较患病前更加落后)?

家族中有没有癫痫或神经系统相关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因是什么?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应该如何治疗?

预后如何?

怎样避免再次生育具有相同疾病的孩子?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本病治疗困难,手术、药物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药物治疗

维生素 B6:对于吡哆醛依赖性癫痫(特殊基因突变引起的维生素 B6 缺乏相关癫痫),可通过补充维生素 B6 进行治疗。

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苯二氮䓬类(如硝西泮、氯硝西泮等)治疗,均为广谱抗癫痫药物,作用是镇静止惊,为治疗早期婴儿型癫痫性脑病的一线用药。但由于本病自身的特点,药物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免疫治疗: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固醇(强的松)、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通过免疫疗法达到治疗目的。但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从临床病例研究中看到,部分患儿可取得一定效果。

手术治疗

病灶切除术:如头颅影像学发现病灶者,可经癫痫外科评估,如有手术指征,可进行病灶切除,目的是切除致痫灶,减少或消除癫痫发作。

其他治疗方法

生酮饮食:从日常的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通过医学指导,改变饮食结构为高脂饮食,通过提高体内酮体水平控制癫痫发作,目前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治疗方法对部分患儿有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患儿因频繁抽搐发作或严重脑损伤而夭折,存活患儿遗留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仍预后不佳,本病治疗困难,仍可能出现夭折、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仅有少部分患儿可通过治疗控制发作。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需加强对患儿护理,避免因频繁抽搐发作或误吸发生意外。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加强神经系统发育的训练,促进发育。

术后护理:病灶切除术后不能马上停服抗癫痫药物,同时需注意伤口敷料干燥无渗出。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需注意按时让患儿服用药物,避免漏服、私自停药,服药过程中需注意不良反应,每月或 3~6 个月(依照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复诊。

饮食:若为生酮饮食患者,需注意严格限制饮食,将原有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改为高脂饮食,不过多摄入糖分,不吃甜食,按营养师要求对摄入营养素进行评估,按营养表安排饮食,同时每个月至医院复诊,避免生酮饮食不良反应(如腹泻、呕吐、便秘等)。

其他:发作时注意患儿呼吸道护理,避免发作时误吸或窒息而发生意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将口腔中异物或分泌物清理干净,避免呛咳窒息)。患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发作未得到控制时应加强家庭训练,发作控制后必要时应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预防

避免胎儿期及围生期脑损伤;同时对于有家族史的夫妻,应在备孕阶段积极进行遗传咨询,优生优育,避免孕育患病儿。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孕期(尤其是孕早期)应注意防护,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备孕期及孕早期避免吃孕妇禁用的药品,不抽烟喝酒,避免进行 X 线等放射性检查等。

定期孕检:避免围生期缺氧发生,生产过程中若出现难产等情况,应遵医嘱积极处理,避免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有家族史的夫妻双方,应积极进行产期遗传咨询,优生优育。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胃力康颗粒的功效与作用-胃力康颗粒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依托红霉素颗粒(小洋人)的功效与作用-依托红霉素颗粒(小洋人)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