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足月小样儿为胎龄≥37 周且<42 周时出生,但出生体重低于 2500g。
有研究显示,2010 年中国足月小样儿的发生率 4.77%;在 2010 年 5 月 1 日~至 2014 年 2 月 28 日期间,我国 25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资料显示,足月小样儿发生率为 2.45%,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和居民健康水平的巨大改善和进步[1]。
本病病因主要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导致胎儿在母亲宫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和慢性缺氧状态。
根据体质指数及身长/头围之比,分为匀称型、非匀称型及混合型。
主要表现是胎死宫内、围生期窒息、低血糖、红细胞增多-血黏滞度增高、氧耗减少/低体温、畸形。
主要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定期复查,防治并发症。
足月小样儿是胎儿对营养和氧供不足的一种反应,问题重点不在足月小样儿本身,而在于营养不良和缺氧可能对胎儿所带来的危害。
要加强对胎儿出生前后的监测,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尽量减少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发生,提高足月小样儿的生存质量,关注其远期生长情况[2]。
症状
胎儿在子宫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和慢性缺氧状态,可导致宫内窘迫、出生后胎粪吸入、窒息发生率增加;红细胞增多症可引起高黏滞血症,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足月小样儿除了神经行为及智力落后,还可能出现体格发育落后[2]。
足月小样儿的常见症状有哪些[3]?
胎死宫内。
出生前后窒息。
低血糖。
低体温,体温降到 35 ℃ 以下。
畸形。
足月小样儿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3]?
智力发育迟缓、学习成绩差、双腿痉挛性瘫痪无法行走、小头畸形、颅缝早闭、生长发育不良。
抽搐、痉挛、脑积水。
听觉、视觉损害,斜视,近视。
骨质减少、骨折、贫血。
感染、腹股沟疝、胃食管反流。
成年期发生代谢性疾病(肥胖、2 型糖尿病等)及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等)的风险增加。
病因
本病是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导致胎儿在子宫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和慢性缺氧状态引起的。
足月小样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按分型[2]
匀称型足月小样儿。从妊娠早期开始,主要受遗传因素、宫内感染、母亲孕早期用药等影响。这一时期为胎儿各器官细胞分化的关键时期,出现早期营养不良时,胎儿为适应不利的宫内环境而出现代偿性改变,引起脏器结构和功能改变,特别是神经元数量减少,同时身长及体重均成比例降低,整体小而匀称,又称发育不全型。
非匀称型。发病多在孕中晚期,主要受母亲营养状况、孕期合并症、胎盘功能、双胎妊娠等影响。这一时期胎儿各器官细胞数量分化已基本完成,主要为神经细胞发育,因此这一时期受到影响者脑神经细胞的数量不少,但细胞体积小,且由于缺氧或营养供应不足,体重常偏低,故又称营养不良型。足月小样儿对海马的损害尤其显著,影响到视听功能及运动能力,可见非匀称型预后不良。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综合因素,比例较低,多见于农村偏远地区,或家庭条件差、母亲有严重合并症等情况。
按来源[3]
胎儿。原因可能有染色体异常(如常染色体三体异常),慢性胎儿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风疹、梅毒),先天畸形,复杂的综合征,辐射,多胎妊娠,胰腺发育不良,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生成或作用途径异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缺乏。
胎盘。胎盘重量减轻或细胞数减少,或二者皆有。原因有胎盘表面积减小,胎盘绒毛膜炎(细菌、病毒、寄生虫),胎盘梗死,肿瘤(绒毛膜血管瘤、葡萄胎),胎盘剥离,双胎输血综合征等。
母亲。患有毒血症,高血压或(和)肾脏疾病,低氧血症(高海拔地区、发绀型心脏病或肺部疾病),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疾病;服用药物(麻醉药、可卡因、抗代谢药),有酗酒、吸烟等不良习惯等。
哪些人容易分娩足月小样儿[1]?
母亲年龄。母亲年龄 35 岁者。
母亲职业。母亲为农业体力劳动者。
母亲受教育程度。足月小样儿发生率随着母亲教育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
受孕方式。试管婴儿、人工辅助受孕或人工受精者,足月小样儿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受孕者,这与试管婴儿多胎率较高密切相关。
地域差异。西南和中南地区足月小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父母住在城市或城镇的足月小样儿发生率,显著低于农村、山区或牧区。
民族差异。汉族基本处于平均水平,居住在西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足月小样儿发生率较高,而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足月小样儿发生率较低。
就医
患儿出生后经确诊,必要时会转儿科治疗,规律复查,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反应弱、体温低、喂养困难。
新生儿抽搐。
建议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足月小样儿?
出生胎龄 ≥ 37 周且 <42 周,且出生体重低于 2500 g 的新生儿,可诊断为足月小样儿。根据体质指数【出生体重(g)×100/出生身长(cm)³】及身长/头围之比分为匀称型、非匀称型及混合型。
匀称型。患儿出生时头围、身长、体重成比例下降,体型匀称,其质量指数大于 2.00(胎龄等于 37 周)或大于 2.20(胎龄大于 37 周),身长与头围之比大于 1.36。
非匀称型。质量指数小于 2.00(胎龄等于 37 周)或小于 2.20(胎龄大于 37 周),身长与头围之比小于 1.36。
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
可能需要接受如下检查。
产前 B 超检查。
出生时头围、身长、体重测量。
血常规、血生化、血糖、血气分析。
染色体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出生胎龄多大?单胎还是多胎?有无孕母并发症?
出生 Apgar 评分(新生儿评分)多少?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多少?
生后喂养方式如何?
奶量、大小便情况、生长指标、运动发育、语言发育情况如何?
父母及兄弟姐妹身高多少?家族有无类似疾病和遗传病史?
患儿家长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足月小样儿的病因是什么?
可能出现哪些症状?对远期的影响是什么?
该如何喂养,体重目标是多少?
是否可以正常接种疫苗?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定期复查,防治并发症。
对症治疗
围生期窒息。针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复苏治疗,评估脏器损伤,行对症支持治疗。
低血糖。早开奶,必要时静脉补液(静脉营养),维持患儿血糖平稳。
红细胞增多-血黏滞度增高。行部分换血术。
氧耗减少/低体温。保暖。
畸形。完善系统评估,必要时外科处理。
疾病发展和转归
加强出生前后的保健,及时诊治,多数恢复好。
日常注意
合理喂养,注意卫生,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定期复查。日常注意事项具体如下。
早开奶,勤吸吮,足量按需喂养,避免低血糖。
注意保暖。
注意卫生,避免感染。
定期监测小儿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定期复查。
遵医嘱预防接种。
母亲学习有关信息及照顾婴儿的技能,建立信心。
预防
规律产检。
加强孕期即出生前后的保健。
及时处理孕期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