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脓毒症
概述
败血症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某些原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从而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
病原体感染后,激活、释放出炎症介质,导致患者出现寒战、发热、出血点、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系统性临床表现。
任何类型的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引起败血症,例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1]。败血症最常见的诱因是皮肤外伤或者黏膜破损。孕妇、老年人、儿童以及免疫系统受损人群,是发生败血症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防治败血症。
败血症经常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者缺陷的患者中,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可表现为短暂的菌血症,体内免疫系统可以迅速消灭病原体,并不出现明显的症状。
早期识别和积极的治疗有助于治愈败血症,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败血症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如果患有败血症或者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一系列抢救措施,以稳定呼吸和心脏功能。
日常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或者减少败血症的发生率,例如勤洗手、勤洗衣物、定期开窗户通风等,都是简单易行、非常有效的预防方法。
症状
败血症具有一些共有的症状。首先,患者会出现严重感染的症状,局部原发病的症状加重,如高热、寒战,伴有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疼痛、头痛,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虚弱无力,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皮疹或者瘀斑、关节炎表现、肝脾肿大等。
败血症会引起哪些症状?
败血症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
感染症状:高热、寒战,伴有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疼痛、头痛,呼吸加快、心跳加快、虚弱无力、皮疹或者瘀斑、关节炎、肝脾肿大等。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
其他症状: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麻痹、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
迁徙性脓肿:细菌随血液循环导致的迁徙性脓肿,多见于肝、脾、肾、肺、骨髓、皮下组织等。
败血症是如何进展的?
败血症发生和进展的核心环节在于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了很多毒素和代谢产物,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诱发机体免疫反应。有时,这种免疫反应并不能清除病原体,反而对机体造成损害,导致组织灌流不足、器官功能障碍,菌栓随着血流栓塞,可引起迁徙性炎症或者脓肿形成,病情随之进展。
败血症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血栓
败血症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多见于肺、肝、肾、脾、骨髓及皮下组织等。
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变性坏死、器官衰竭等。
脓毒症休克
大多数患者可以从轻度败血症中恢复,但是,一旦败血症发展为脓毒症休克,平均死亡率会高达约 40%,其造成的死亡风险远高于败血症。如果已经确认感染,以及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就可能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2]:
需要药物来维持血压,高压 ≤ 65 mmHg。
在接受足够的液体补充后,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仍然很高(如果血液中的乳酸过多,说明氧气不能被细胞适当地利用)。
败血症有哪些危害?
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败血症可能增加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死亡风险增加:一旦败血症发展为脓毒症休克,其死亡风险会大大增加。
病因
任何类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都可能引起败血症,例如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1]。皮肤外伤或者黏膜破损是败血症最常见的诱因。如果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诱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加。老年人、孕妇与儿童以及免疫系统受损人群是发生败血症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防治败血症。
败血症的病因可能有哪些?
最可能引起败血症的感染包括[2]:
细菌感染:例如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皮肤外伤或者黏膜破损:如果身上存在外伤、黏膜破损等情况,例如烧伤、刀伤等,可能会导致严重感染,引发败血症。
使用侵入性设备:如果体内存在侵入性设备,例如使用静脉导管或呼吸管,也可能会发生败血症。
败血症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老年人、孕妇、儿童。
免疫系统受损人群: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者缺陷的患者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长期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重要器官大手术患者、接受各种有创检查或者各种插管/导管长期留置的患者。
此外,一些有急性或慢性基础病的患者也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烧伤、严重外伤、糖尿病、肝硬化、风湿免疫性疾病、尿毒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就医
败血症常常发生在住院治疗的人群中,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院外患者如果出现了败血症的一系列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一系列检查来诊断是否患有败血症,例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何时应该就医?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出现感染迹象时,或者出现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原有基础病加重时,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急诊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诊断败血症[2]。
血液检查
对血液样本进行测试是为了了解:
是否存在感染;
凝血功能是否异常;
肝肾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呼吸功能是否受损;
电解质(如钠、钾等)是否不平衡。
尿液检查
医生可能需要检查尿液中是否存有细菌,以此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分泌物检验
如果出现伤口感染、发炎等情况,需要取伤口分泌物进行检测,以帮助选择治疗所需的抗生素类型。如果患者咳出黏液(痰),则需要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检验,以判断细菌类型。
影像学检查
如果感染的部位不明显,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
X 射线:X 射线有助于肺部问题的诊断。
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CT 可以使 X 射线从不同角度对身体进行拍摄,CT检查更容易发现是否存在胰腺感染、阑尾感染等。
超声:超声检查有利于发现盆腔、腹腔、皮下等处的病灶。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成像可帮助医生识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最近有感冒发烧的情况吗?
您有没有慢性疾病的病史?
您身上有没有明显的伤口?
近期是否有拔牙、皮肤打孔经历?
患者可能问医生哪些问题?
败血症是怎样产生的?
应该怎样治疗败血症?
败血症的死亡风险高吗?
我平时怎样做可以预防败血症?
治疗
败血症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如果发展成为脓毒症休克,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一系列抢救措施,以稳定呼吸和心脏功能。
如何治疗败血症?
医生确诊败血症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治疗[2]。
药物治疗
许多药物可用于治疗败血症和败血症性休克,包括以下几种。
使用抗生素:确诊败血症后,医生会立即采用抗生素治疗。一般先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这些抗生素可有效对抗各种细菌。在医生得到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后,可能会针对特定细菌选用不同的抗生素。
静脉输液:败血症患者通常会立即接受静脉输液,以使血压在短时间内升高。如果血压仍然太低,医生可能会予以血管加压药物,以帮助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其他药物:患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其他药物,包括以下类别。
低剂量的皮质类固醇药物;
胰岛素(可帮助稳定血糖水平);
调节免疫系统反应的药物;
止痛药或镇静剂。
手术治疗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移除感染源,例如移除脓液(脓肿)和感染组织。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或者降低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护理患者[2][3]。
勤洗手:洗手是切断接触病菌传播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家属在接触患者前后应彻底洗手。尤其是接触新生儿(新生儿免疫力低)前,更应该注意清洁卫生。
勤洗衣物:对于直接接触败血症患者的衣物,要注意进行清洁、消毒。
基础护理:注重新生儿患者的眼部、皮肤、口腔护理。例如,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眼部,预防结膜炎;使用 2% 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天 1 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支持性护理:败血症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一些支持性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如果肺部受到影响,可能需要使用帮助呼吸的机器;如果肾脏出现问题,可能需要进行透析。
作为家属,还可以尝试以下行为
对患者的衣物进行消毒与隔离;
定期开窗户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以减少病菌传播机会;
患者可以适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例如打太极、户外散步;
用温水给患者擦浴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
预防
败血症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因此,预防败血症可以从切断病原体入血、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等方面着手。
如何预防败血症?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预防败血症[4]。
及时治疗感染:如果患有细菌、真菌、厌氧菌感染,应该及时接受治疗,以避免病菌扩散,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远离传染源:应该尽量远离细菌、真菌等容易滋生的环境,以防止致病菌在医院内产生交叉感染,例如,医院的真菌病治疗室或者曾经住过败血症患者的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