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什么?病毒性肝炎怎么办?病毒性肝炎症状有哪些?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指由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高导致红细胞容量增加的疾病。缺氧和自发性 EPO 生成增加是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两大机制。因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可分为缺氧相关性红细胞增多症和肿瘤相关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肺疾病、紫绀性心脏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心肺疾病,是最常见的导致缺氧相关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因。高海拔地区居民由于吸入氧浓度低,也可导致全身缺氧。一氧化碳或部分罕见先天性疾病,由于血红蛋白和氧高亲和力,可使释放到周围组织的氧减少,进而出现功能性组织缺氧。吸烟者红细胞增多由多重因素导致,包括低氧、一氧化碳暴露和血容量浓缩等。肾脏对氧的敏感度下降可以增加 EPO 产生,如肾动脉狭窄、肾囊肿和肾盂积水。肾移植患者 EPO 增高导致红细胞增多,使造血因子、雄激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也与红细胞增多有关。约 1/4 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生成 EPO 过多,但出现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低于 EPO 过多的患者,与此类患者肿瘤细胞抑制红细胞生成和出血有关。嗜铬细胞瘤和子宫平滑肌瘤等可以过度生成 EPO,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包括红细胞增多相关的症状和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治疗的关键是治疗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基础疾病,其次是治疗由红细胞增多导致的高黏滞血症、血栓并发症和出血。

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该病按病原学可分为五种类型,即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肝炎病毒(HEV)。

全球约 2.4 亿人为慢性 HBV 感染者,其中慢性 HBV 感染者约为 2000 万,每年约有 65 万人死于 HBV 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全球 HCV 感染的感染率约为 2.8%,估计 1.85 亿;我国 1~59 岁人群抗-HCV 感染率约为 0.43%,约 560 万;丁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 1%,戊型肝炎约 20%[1]。

甲型、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呈慢性感染,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各种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倦、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黄疸的症状,如皮肤发黄、眼睛发黄等。

对于急性肝炎患者,需要进行隔离,对症治疗,如适当休息、合理饮食等。慢性肝炎患者需长期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延缓肝硬化进程等。

预防病毒性肝炎,一般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餐具、食具消毒等工作;避免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如毛蚶等;不饮用污染水源源;接种疫苗等。

症状

各种肝炎临床表现相似,多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黄疸、右上腹疼痛等。

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全身症状:乏力、打不起精神、失眠、多梦等,少数患者还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喷嚏、鼻塞、流鼻涕等。

消化道症状:患者会经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黄疸:皮肤黏膜发黄,小便呈浓茶色。

肝区疼痛:患者会出现右上腹不适、隐痛等症状。

手掌、皮肤改变: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手掌表面会出现充血性发红;面色晦暗或黝黑;皮肤上还会出现蜘蛛痣等。

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

肝性脑病:肝脏代谢功能障碍、氨类累积中毒所致,患者可出现神志、行为、智力异常。

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压升高,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致使患者出现呕血、黑便。

肝肾综合征:多为疾病终末期表现,检查时会发现血尿素氮升高,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

感染:比较常见的是胆道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是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

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均是传染源。甲型、戊型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哪些人容易患病毒性肝炎?

与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比如与乙肝感染者密切接触等。

在流行病区,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以及饮用污染水源的人。

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感染者,特别是婴儿母亲的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等。

有输血及血制品、静脉注射毒品、纹身、不洁注射史。

存在多个性伴侣。

进行血液透析。

就医

当发现有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均需要及时就医。如出现危重情况,如神志异常、呕血、无尿等,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有长期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疼痛等表现,或者出现皮肤发黄、小便黄等,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神志改变、躁狂、昏迷,嗜睡等;

呕血、解黑色大便或者血便;

肝炎患者出现少尿、或者无尿。

建议就诊科室

肝病科

感染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病毒性肝炎?

医生根据患者肝炎病毒接触史,病毒相关抗原、抗体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的结果,即可作出诊断。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做的检查:

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病毒定量(采取血液、粪便标本):做这些检查的目的是确诊肝炎类型,以及测定感染的严重程度。

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胆系彩超等:可提供数据和影像资料,辅助医生评估肝肾功能损害情况。

肝脏肿瘤指标、CT 扫描、肝穿刺活检等:评估有无肝硬化、肝癌的进展。

还需要排除其他有类似症状的疾病:

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血液疾病引起的溶血、胆道梗阻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如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等。

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的肝炎:如血吸虫病、阿米巴原虫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有无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饮用污染水源等?

既往有无输血及血制品、静脉注射毒品、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不洁注射、纹身等不良生活史?

近期有无和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

是否患有地中海贫血或其他血液病?

对比以往,近期有无性格的异常改变?

小便有什么异常表现吗,比如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毒性肝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需要做哪些检查?哪些检查需要复查,复查频率是怎样的?

治疗期间要注意哪些事项?是否需要终身服药?

如何监测自己的病情?疾病是否会传染,如何避免传染给他人?

哪些情况需要紧急就医?

如何能防止病情恶化或转为慢性?

治疗

急性发作时,主要是对症处理,医生一般会予以相应的措施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尽量防止急性病程转化为慢性。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应采取综合疗法,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1]。此外,由于感染病毒类型不同,具体治疗方法上也有些差异。

针对不同类型肝炎的治疗

甲型肝炎:无特效药物,以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

乙型肝炎[2]:急性乙肝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约 95% 以上的患者经过充分的休息,适当营养支持,以及应用一般的护肝药物后,症状即可得到明显改善;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口服抗病毒药物。关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日常调理,同时酌情应用药物,例如,乙肝病毒滴度高、肝功能有损害的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有肝细胞损伤的,需用保护肝细胞的药;有免疫功能紊乱的,可使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等。

丙型肝炎:丙肝患者需接受抗病毒治疗,其目标是治愈病毒感染。

丁型肝炎: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α 干扰素是唯一批准用于治疗丁型肝炎的药物,此药可抑制病毒复制,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病情。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治疗原则类似,以对症治疗为主;孕妇若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容易发生重症肝炎,因此,医生会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通常不需要终止妊娠。

对症治疗

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助于恢复,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佳。

合理饮食:患者宜适当摄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肝脏修复,但也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此外,还要注意避免饮酒。

并发症的治疗

肝性脑病[3]:

使用药物降低血浆氨,如口服乳果糖。

患者出现躁狂时,可使用镇静药物,如丙泊酚;对于昏迷的患者,医生会予以催醒药物,如纳洛酮。

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肝脏替代治疗、肝移植等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

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持循环血容量。

控制出血:主要包括使用药物控制出血、内镜下止血等。

肝肾综合征:早期时可使用药物治疗,晚期时可进行人工肝脏、肾脏替代治疗等。

感染: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急性肝炎:多数急性肝炎患者在 3 个月内可逐渐康复。

急性甲型肝炎预后良好;

急性乙型肝炎 60%~90% 可完全康复,10%~40% 可能会转为慢性感染或病毒携带者;

急性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者;

急性丁型肝炎重叠乙肝时,约 70% 会转为慢性;

戊肝患者的病死率为 1%~5%,若妊娠晚期合并戊肝,病死率可达 10%~40%[4]。

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约 80% 五年内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肝细胞癌。

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病死率为 50%~70%。

日常注意

患者要特别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以防传染给他人。

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周围环境和个人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避免吃未煮熟的海产品,防止病从口入。

针对乙肝病毒,按规划时间接种乙肝疫苗;对于意外暴露乙肝病毒的人群,例如,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应立即检测乙肝 DNA 定量,如乙肝两对半、肝功能等指标,并在 3~6 个月内复查。

患者应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接触患者后要注意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防,避免感染。

预防

预防病毒性肝炎,一般需从三方面着手,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定期接种疫苗。

控制传染源: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均是传染源。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对于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后,符合情况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甲肝和戊肝,要注意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做好粪便、水源管理,注意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的实施,防止病从口入;

预防乙肝、丙肝、丁肝,应注意做到:严格对餐具、食具进行消毒;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进行消毒处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针对乙肝母婴传播,采取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方法阻断病毒传播。

定期接种疫苗:定期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戊肝疫苗。目前对丙型、丁型肝炎病毒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熙蒙)的功效与作用-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熙蒙)说明书

2023-8-2 23:41:04

保健

关于无痛人流的那些事 你了解多少

2023-8-28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