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逆流入血从而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中胆汁酸和胆红素均不同程度升高,临床表现为瘙痒、乏力、尿色加深和黄疸(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胆汁淤积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小儿和青少年发病率更高,主要因其肝脏尚未发育成熟。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女性发生胆道闭锁、药物性胆汁淤积、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的风险略高。
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受损,及胆汁排泄通路的机械梗阻,均可导致胆汁淤积,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小叶内和小叶外胆汁淤积。最常见病因是炎症、结石、肿瘤等。
症状随病因、病变部位、起病快慢及病程而异。主要包括原发病相关症状和胆汁淤积的表现。胆汁淤积可表现为皮肤瘙痒黄染、疲劳、脂肪吸收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潜在的病因和胆汁淤积的类型。梗阻性胆汁淤积需要胆道解压,肝细胞源性胆汁淤积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因的特异性治疗及对症治疗。
疾病的主要危害包括原发病及胆汁淤积进展相关危害。
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良性病因如胆石症预后较好,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差。
症状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原发疾病可表现为发热、寒战、右上腹或者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进行性消瘦、肝大、肝质地变硬、腹部肿块、胆囊肿大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浅、腹胀、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凝血因子不能合成,发生出血倾向、白陶土样大便。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常见症状包括:
皮肤瘙痒黄染:瘙痒是慢性胆汁淤积的典型表现,可被误诊为皮肤疾病,尤其出现在皮肤黄染以前。瘙痒感有“晨轻暮重”的特点。黄染可出现在全身皮肤、黏膜、结膜等部位,据严重度可表现为浅黄、暗黄、黄绿,甚至黑褐色。还可出现扁平或略凸起的皮肤黄色瘤,通常在眼周围,也可出现在掌纹及身体其他部位。
疲劳:大约 70%~80% 的患者会有慢性疲劳症状,5-羟色胺能神经传递异常,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神经内分泌缺陷,被认为是潜在的病因。
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胆汁是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所必需的,脂肪不能吸收出现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相关临床症状,主要发生在慢性胆汁淤积患者,如维生素 D 缺乏可导致佝偻病、骨质软化、骨质疏松、手足搐搦症;维生素 K 缺乏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相关的出血倾向等。
胆汁淤积性黄疸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进展过程,可能因原发疾病加重相关症状,如恶性肿瘤持续增大所致黄疸逐渐加重,肿瘤转移,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入血的胆红素毒性作用可导致急性脑损伤,又称胆红素脑病。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胆红素脑病:多发于新生儿,当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胆红素水平过高,透过血脑屏障,常造成基底神经节、海马、下丘脑神经核和小脑神经元坏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抽搐、手足徐动、认知受损、听力障碍等,如不经干预,可造成永久性损害[1]。
病因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受损,及胆汁排泄通路的机械梗阻,均可导致胆汁淤积,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小叶内和小叶外胆汁淤积。最常见病因是炎症、结石、肿瘤等。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胆管内压力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水平后突破毛细胆管及胆管内皮基底膜入血而致黄疸。
肝外胆汁淤积病因:胆总管结石、良性胆管狭窄、原发性或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囊颈部狭窄、胆管癌、胰腺癌。
肝内胆汁淤积病因可分:
肝细胞性:如病毒性肝炎、急性酒精性肝炎、肠外营养、新生儿肝内胆道闭锁、新生儿脑肝肾综合征;
毛细胆管膜通透性改变:服用避孕药、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物,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胆汁转运蛋白遗传缺陷:如良性肝内复发性黄疸、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
毛细胆管或胆小管管腔阻塞:如镰状细胞病引起的胆汁淤积、遗传性原卟啉病、囊性纤维化;
胆管缺失:包括遗传性、药物引起、慢性移植排异、霍奇金病、原发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哪些人容易患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小儿和青少年发病率更高,主要因其肝脏尚未发育成熟。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女性发生胆道闭锁、药物性胆汁淤积、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的风险略高。
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肝炎、胆石症、长期大量饮酒、妊娠期妇女、腹部手术后脏器黏连、长期服用某类药物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若首次发现皮肤瘙痒黄染、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持续乏力、厌油、右上腹或上腹肿块等需要及时就诊,如果已经明确诊断但病因无法彻底去除而反复发作的,需要动态监测以上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需要再次就诊于专科门诊。如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出血、休克,则需要及时拨打 120/999 急诊处理。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全身瘙痒、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大便白陶土样改变;
腹部肿块、右上腹疼痛不适、恶心呕吐、慢性乏力无缓解、肝质地变硬。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嗜睡、抽搐、角弓反张、认知障碍等;
出血倾向,如皮下瘀斑、口鼻大量出血、血压下降、休克。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科。
感染科。
肝胆外科。
普通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
详细的病史(起病缓急、是否持续进展、就诊经过、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及体格检查(结膜、口腔黏膜及皮肤黄染程度,是否恶液质,是否有广泛性淋巴结增大,是否有皮肤抓痕、色素沉着、黄色瘤、蜘蛛痣,肝脏及胆囊是否肿大,是否有脾大腹水等)对于确定原发病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辅助诊断包括化验、检查、肝活检等。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实验室化验:血浆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是胆汁淤积最具有特征性的早期表现。血浆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升高,后者占比大于 50%;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及粪胆原减少;血清总胆汁酸定量测定,可作为检测胆汁淤积的一种灵敏、特异的方法,但不如碱性磷酸酶敏感;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对于单纯性胆汁淤积性黄疸,转氨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浆白蛋白通常正常。白细胞升高见于胆管炎、酒精性肝炎、恶性肿瘤。慢性贫血见于肝硬化及恶性肿瘤。检测血清中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 Sp100 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等,可帮助进一步明确胆汁淤积的病因。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通过明确是否有胆管扩张从而初步鉴别是肝细胞源性(无扩张)还是胆道梗阻性(有扩张)黄疸。如果超声确定存在胆管扩张,可进一步应用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确定病变性质(结石、狭窄、恶性肿瘤),也可行 CT 扫描,但 MRI(磁共振成像)有更挺好的灵敏度。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诊断及治疗肝外胆管梗阻的金标准,但其为创伤性检查,因此在尚不确定是否需要内镜干预时,可先行上述检查。
肝脏活检:对于确诊各种原发病因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有很大作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了哪些症状?出现症状多久了?
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缓解?
饮食、大小便、体重是否正常?
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是否吸烟、饮酒?
家族是否有类似疾病及遗传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胆汁淤积性黄疸?
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我适合哪一种?
可以治愈吗?会不会复发?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因该病可由多种不同原发病因所致,治疗取决于原发病因和胆汁淤积的类型,对于肝内胆汁淤积,主要是找出原发病因及药物对症治疗;对于肝外胆汁淤积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及辅助药物治疗(药物同肝内胆汁淤积)。
药物治疗
缓解皮肤瘙痒:对于梗阻原因所致黄疸,一旦梗阻解除,瘙痒也会在 24~48 小时内缓解。也可用药物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考来烯胺,又称消胆胺或降胆敏,随早餐服用,推荐剂量 4~12 g/天,应服用最小有效剂量,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油性大便。并应额外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熊去氧胆酸可应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药物引起的胆汁淤积,推荐剂量 13~15 mg/kg/天。抗组胺药物因其有镇静作用而主要应用于夜间。苯巴比妥用于缓解其他治疗方式无效的瘙痒。纳洛酮是一种阿片类拮抗剂,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显示有缓解瘙痒作用[2]。
胆汁淤积:腺苷蛋氨酸在病毒性胆汁淤积、酒精性胆汁淤积、药物性胆汁淤积和妊娠期胆汁淤积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熊去氧胆酸治疗酒精性胆汁淤积、病毒性胆汁淤积的疗效显著;门冬氨酸钾镁能够促进尿素循环,为机体提供必要的钾离子和镁离子,主要起辅助治疗的作用;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是补充因脂肪泻导致的维生素损失;钙和维生素 D 主要针对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手术治疗
对于胆总管结石,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可解除梗阻。对于良性胆总管狭窄,扩张狭窄部位及支架置入,可缓解梗阻。
对于恶性梗阻,最好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梗阻病灶,但能否手术取决于疾病分期及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来说,行胆管空肠吻合和 Roux-en-Y 胆总管空肠吻合术也是个可行方法。
如果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可通过内窥镜放置胆总管支架作为姑息性治疗,如果不能成功通过内窥镜放置支架,可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术从而达到胆管解压目的。
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肝脏疾病,肝脏移植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以上操作前后均需应用抗生素以减轻脓毒症发生几率。
其他治疗方法
瘙痒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光照疗法、血浆置换、血浆滤过透析、胆红素吸附等。另外,手术切除回肠末端阻止肝肠循环,对于顽固性瘙痒也有效。
一些中药材中许多成分均有降酶和退黄功效,如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等复方药物已经成为该病重要治疗药物。
疾病发展和转归
胆汁淤积性黄疸可由不同病因引起,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因及疾病所处阶段,对于良性病因如胆石症预后较好,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
日常注意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摄入富含维生素 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避免嗜烟、酗酒,有脂肪泻时,需减少脂肪摄入,可用脱脂奶代替全脂奶,多吃利胆性食物。多饮水、多晒太阳,可减轻黄疸。勿服用伤肝药物,勿滥用药物。预防因皮肤瘙痒抓伤致皮肤感染,穿棉质衣物,可外用药膏减轻瘙痒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适当休息,劳逸结合。有脂肪泻时,需减少脂肪摄入,可用脱脂奶代替全脂奶,多吃利胆性食物、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多饮水、多晒太阳,可减轻黄疸。
戒酒,勿服用伤肝药物,勿滥用药物。
预防因皮肤瘙痒抓伤致皮肤感染。
预防
胆汁淤积性黄疸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一种常见表现,包括感染、代谢、免疫、胆管狭窄、其他病因(如肝硬化、肝移植术后急慢性排异、原发性淀粉样变)等。因病因不同,没有统一的预防方法,应定期体检、密切关注本文提及的症状,一旦有不适,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