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胆总管结石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胆总管结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结石。原发性结石多为棕色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
据统计,在西方国家,胆结石的发病率约为 10%~40%,且主要为胆囊结石;而在东方国家,其发病率相对较少,约为 2%~6%,主要为胆总管结石。
结石的诱发病因较多,主要包括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力学改变、乙型肝炎病毒、寄生虫等。继发性结石多为胆囊结石排进胆管并停留,多为胆固醇结石或黑色单色素结石。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常见的症状是胆管炎,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 Charcot 三联征。如梗阻性黄疸长期未得到解决,将会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治疗原则包括:
解除胆道梗阻;
取净结石;
通畅引流胆道,预防结石复发;
合理应用抗生素。
梗阻性黄疸长期未得到解决,将会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待出现胆道感染、休克时再急诊手术,对患者更无好处,危险性增大,增加手术死亡率。因此,该病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
症状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常见的症状是胆管炎,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 Charcot 三联征。
胆总管结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胆总管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为胆绞痛,疼痛部位多局限于剑突下和右上腹部,呈持续性剧痛,常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寒战高热:是胆结石阻塞胆管并合并感染时的表现。由于胆道梗阻,胆管内压升高,使胆道感染逆行扩散,致使细菌和毒素通过肝窦入肝静脉内,引起菌血症或毒血症。
黄疸:胆结石嵌于肝胰壶腹(Vater 壶腹)部不缓解,1~2 日后即可出现黄疸,患者首先表现为尿黄,接着出现巩膜黄染,然后出现皮肤黄染,伴瘙痒。部分患者结石嵌顿,症状不重,阻塞的胆管近侧扩张,胆结石可漂浮上移,或者小结石通过壶腹部排入十二指肠,使上述症状自行缓解。这种间歇性黄疸,是肝外胆管结石的特点。
胆总管结石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胆道穿孔:很少见。多见于梗阻合并感染、内压升高、血运障碍、黏膜溃疡、结石压迫等因素。如穿孔过程较急则表现为急性胆汁性腹膜炎;如穿孔过程缓慢、被周围组织包裹则形成膈下脓肿。个别与邻近器官穿通形成内瘘。及时正确处理胆道疾病是预防胆道穿孔的关键。一旦穿孔发生,须急诊手术,切除胆囊,修补胆管及瘘口,胆道引流,冲洗并引流腹腔。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胆道出血:由于损伤或感染等原因导致胆管与毗邻血管之间形成病理性内瘘,血液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造成胆道出血。胆道出血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居第五位。胆道感染和结石是造成胆道出血的首位原因。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大量出血的典型表现具有三联征:便血或呕血;胆绞痛;黄疸。出血量大导致休克应考虑为动脉出血。血凝块堵塞胆管时引起胆绞痛和黄疸。胆道出血还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病因
胆总管结石的诱发病因较多,主要包括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力学改变、乙型肝炎病毒、寄生虫等。继发性结石多为胆囊结石排进胆管并停留,多为胆固醇结石或黑色单色素结石。
胆总管结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胆固醇结石:均在胆囊内形成,目前认为胆固醇结石形成必须具备: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汁中胆固醇的成核过程异常;胆囊功能异常。此外,胆固醇结石在女性中多见,雌激素可促进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与胆固醇结石成石有关。此外也有证据表明,胆结石的成因与遗传因素有相关性。
胆色素结石:绝大多数属于胆色素混合性结石,其主要成分为胆红素钙。主要发生在肝内、外胆管内。胆道感染和胆汁淤滞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胆道蛔虫症是胆道感染的重要原因,蛔虫残体又可作为胆结石核心,在胆色素结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哪些人容易患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的危险因素较多,与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卫生条件等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女性体内高水平的雌激素会影响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苷的形成,并增加未结合的胆红素,容易形成结石。
肝硬化患者。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吸烟。
饮酒。
肥胖患者。
就医
因为长期存在胆管结石,即使无黄疸发生也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待出现胆道感染、休克时再急诊手术,对患者更无好处,危险性增大,增加手术死亡率。因此,出现典型胆总管结石症状的患者,均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体检时查出胆总管结石。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持续剧烈的腹痛。
休克。
意识模糊。
建议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普通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胆总管结石?
医生根据患者的典型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多无困难。
相关辅助检查有:
B 超检查:是目前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因其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重复操作等优点。但胆总管下端常受胃肠道气体干扰而降低检查准确率,附近的脂肪、肝门部钙化的淋巴结和胆管周围的术后瘢痕组织对诊断都有干扰。同时医生的操作水平也对检查结果产生主观影响。超声对胆总管扩张具有强力的诊断价值,而胆总管扩张可做为胆总管结石的间接征象。
CT 检查:CT 具有较强的密度分辨能力,因而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 CT 对于胆总管内等密度的泥沙样结石或者含钙少的结石无法发现,对胆管肿瘤无法区分,故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层螺旋 CT 能进行胆道系统的三维成像,提高准确率,但静脉注射增强剂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创伤。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MRCP 是非创伤的检查方法,能清晰的显示三级胆管。MRCP 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性高,但是对于小于 6 毫米的结石漏诊率较高。该检查的适用范围广,但不适用于装有心脏起搏器和颅内金属支架以及有密室恐惧的患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疼痛的发生情况(诱因,如与进食的关系)、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有无放射痛?
有无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等?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接受过其他治疗?
之前做过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胆总管结石?
需要做哪些检查?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是否需要做手术?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多样,治疗手段逐渐从创伤性治疗到微创治疗发展。虽然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随着腹腔镜和内镜设备以及技术的不断研发更新,微创治疗终将替代开腹治疗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导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
由于该法没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常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治疗、辅助治疗或二线治疗,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石治疗、电液压碎石和机械碎石治疗。
手术治疗
胆肠吻合术:又称胆汁内引流术,曾是一种治疗胆总管结石常用的手术。
手术虽简单易行,但术后易发生肠胆反流造成反复胆管炎,以及食物易进入胆管、吻合口远端形成“盲袋综合征”。向上可堵塞吻合口,造成胆管再次梗阻;向下可影响胰管开口,造成胰腺炎。
该术使用正逐渐减少,仅适用于胆总管远端狭窄伴胆总管结石,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一般情况较差者。
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或一期缝合术:手术方式多样,可采用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尤其是胆总管内留置 T 管更容易造成术后感染、出血胆瘘。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可一次性解决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更直接明了,有微创、无切口并发症、对消化道影响小等优点,是目前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近年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更多地运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且安全有效。而经术中排净残石后,行一期缝合可有效降低术后胆管狭窄和结石的发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飞快发展,开腹手术已不作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术式,但对于有明显微创治疗或内镜治疗禁忌证的患者,该术式更具优势。尤其对于不能长时间耐受气腹的老年患者,改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效果良好。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EST 逐渐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治疗措施。
先行 ERCP 明确结石大小及分布,在内镜下小切口切开乳头括约肌,用取石网篮或托石网篮取出结石。十二指肠镜十分适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其适用对象范围广。乳头切开后,有利于胆汁引流,使结石不易再生复发。
该术式常见并发症有穿孔、感染、轻型胰腺炎、胆管炎和括约肌切口处渗血。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整体预后较好。
日常注意
胆总管结石患者应注意调节生活方式,清淡、低脂饮食,少吃油腻、高胆固醇食物,合理运动,避免体重超重。
术后患者注意伤口护理,避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
目前无明确针对性的预防方法,但定期行腹部超声检查,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帮助。
健康饮食,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合理适量运动,避免肥胖。
定期体检。
养成规律的进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