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耳霉虫霉病
概述
耳霉病是由冠状耳霉和异孢耳霉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
以热带、亚热带为多发地区。
本病由接触并感染腐烂植物组织或活组织、蚜虫、稻田植株上飞虱的尸体中的冠状耳霉引发。
鼻肿,单侧鼻塞是本病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可发展到双侧、面部,皮肤组织红肿发硬,推之不移,粘连下方组织。
首选全身抗真菌治疗,若有手术指征则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抗真菌治疗要早期、足量、足疗程,防治真菌产生耐药性。
耳霉病主要危害是面部肿块,会影响皮肤外观,可能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产生双重伤害;少数存在免疫抑制的严重患者可发展成为播散性感染致死。
症状
鼻肿,单侧鼻塞是本病前期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皮肤组织红肿发硬,推之不移,粘连下方组织。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前额、全鼻部、双颊和上唇的连续性肿块,呈现出以面部为中心的奇特毁容外观。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可引发致死性播散性感染。
耳霉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耳霉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鼻塞,鼻肿:鼻子不通,呼吸不顺畅,首先可有单侧鼻部肿大,然后可发展为双侧。
前额、双颊肿块:面部突起肿块,红肿发硬,推之不移,粘连下方组织。
面部水肿:眼窝、双颊、嘴唇肿胀,眼皮可因肿胀而闭合。
角膜白斑:眼部皮肤和皮下水肿波及到角膜,可以看到眼球角膜上出现白色斑块。
耳霉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婴儿眼眶周围蜂窝组织炎。
致死性播散性感染。
病因
耳霉病最主要的病因是接触、感染腐烂植物组织或活组织、蚜虫、稻田植株上飞虱的尸体中的冠状耳霉。
耳霉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接触冠状耳霉:冠状耳霉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耳霉病?
到过热带亚热带地区:冠状耳霉易在该温度下生长繁殖。
不注意手部卫生:接触过腐烂植物组织后不洗手,则容易感染真菌。
手挖鼻屎习惯:手部接触冠状耳霉后直接进入鼻腔,挖鼻动作又易损伤鼻腔黏膜。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鼻塞、鼻部红肿:初起可仅为鼻翼上的小红点,长期不恢复正常甚至加重。
鼻翼坚硬:用手按压鼻翼明显感到坚硬,难以按动。
面部肿块:肿块波及面部其他位置皮肤和皮下,按之坚硬。
面部浮肿:以眼窝和嘴唇、双颊浮肿为主,不坚硬,按之凹陷。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面部大面积肿块:感染大面积波及面部皮肤和皮下组织。
只能用口呼吸、入睡困难:肿块压迫鼻腔,用鼻呼吸困难,难以入睡,只能用口呼吸。
发热:体温突然升高,可能提示发生了播散性感染。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耳鼻喉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耳霉病?
当医生怀疑是耳霉病时,将会进行头颅 CT 检查、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和真菌培养等检查。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头颅 CT 检查:最方便、相对高效判断患者鼻部、面部病变情况的检查手段。通过查看 CT 结果来判断病变部位的大体病理变化。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精细判断患者病变部位的病理变化。取病变组织,镜下观察,得出病变组织的病理学结果。
真菌培养:准确诊断感染的病原体。取病变组织培养,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来判断感染的病原体种类,进而诊断疾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去过热带、亚热带地区?
接触过腐烂植物吗?
有用手挖鼻孔的习惯吗?
平常是否注意手部卫生?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需要手术治疗吗?
后期会有并发症吗?
面部的皮损能够完全恢复吗?
可以治愈吗?
治愈后会复发吗?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会传染给他人吗?
治疗
首选全身抗真菌治疗,若有手术指征则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抗真菌治疗要早期、足量、足疗程,防治真菌产生耐药性。
药物治疗
碘化钾:抗真菌,防止进一步感染。
类固醇:抗真菌,防止进一步感染。
甲氧苄啶:抗真菌,防止进一步感染。
手术治疗
肿块切除手术:通过切除皮肤和皮下肿块来清除感染灶,改善面部外观。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皮损面积逐渐扩大,影响外观,甚至发生严重致死性播散性感染,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皮损有明显改善,不进一步发展。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使用抗真菌药一定要尽早、足疗程、足量。
术后注意事项:保证手术部分卫生,及时更换敷料,防治感染。
饮食: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禁烟酒;可适当服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肉、蛋、奶、大豆等。
习惯:保持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不用手抠鼻孔,勤洗手。
心态:对于面部皮损积极配合治疗,乐观对待治疗结果。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不去敏感地区:尽量不到热带亚热带等冠状耳霉繁殖旺盛的地区。
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在接触腐烂植物后及时洗手,减小感染的可能。
不用手扣鼻孔:使用健康卫生的鼻腔清洁手段,如冲洗鼻腔、用纸巾、棉棒擦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