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非典型分枝杆菌病,非典型耐酸菌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概述
什么是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是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引起全身多脏器及组织病变的疾病。
患病情况如何?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世界各地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沿海地区高于内地,高温地区高于低温地区,我国以浙江省、海南省等地区发病率较高。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本病主要的病因是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引起人体多脏器及组织的损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有艾滋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病史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有什么症状?本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病变及肺外病变,其中以肺部病变最为常见。肺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低热、消瘦、乏力等。肺外主要侵犯淋巴结、脑膜、皮肤、骨骼等部位,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的肿大、头痛、呕吐、皮肤皮疹、结节、溃疡等症状。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如何治疗?抗感染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不同种类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因此,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是本病的治疗关键及治疗难点。此外,当皮肤损伤面积大,长久不改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行手术治疗。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有什么危害?本病常呈慢性感染,病程较长,如不及时、规范治疗,常有病情加重,严重者可导致人体多处脏器损伤,死亡率高。
对人体致病的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菌群可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损伤及严重程度不同。此外,人体的免疫力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症状、治疗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症状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主要表现为肺部症状及肺外症状,其中以肺部症状最为常见。肺部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咯血、低热、消瘦、乏力等。肺外主要引起淋巴结炎、脑膜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及骨骼系统病变。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肺部症状:
咳嗽、咳痰: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呈慢性咳嗽,常为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少数可有痰中带血。
咯血:咳嗽出鲜血,多为少量咯血,少数也可为大咯血(24 小时咯血量大于 500 毫升或一次咯血量大于等于 200 毫升称为大咯血)。
胸痛:胸部各个部位的疼痛,咳嗽时常加重,是胸膜损伤的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肺部损伤范围较大、病情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深而快,面色发绀(呈青紫色)等症状。
发热:常为长期低热(体温≥37.3 摄氏度<38 摄氏度),下午及傍晚体温较高。
消瘦:本病为消耗性疾病,常有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
肺外症状:
淋巴结炎:儿童常见,主要表现为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等表浅淋巴结肿大,常无疼痛,轻度压痛,后期形成溃疡及窦道。
脑膜炎:头痛,通常为剧烈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烦躁、嗜睡、肢体抽搐,甚至昏迷。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早期皮肤感染可表现为红褐色的丘疹、皮肤结节及斑块,随着病变的发展,后期表现为溃疡,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主要发生在肘、膝、踝、手指、脚趾等部位的皮肤。
骨骼系统:关节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影响关节运动。
其他肺外表现:如小便次数增多,尿急,排尿时疼痛,引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疼痛等表现。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化脓性关节炎
心内膜炎
心包炎
骨髓炎
滑膜炎
病因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引起各种病变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种类繁多,多存在于土壤、尘埃、流水、生牛奶等处,通过空气、水体、皮肤等途径传染,不同种类的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不同。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引起人体免疫反应,造成肺部、淋巴结、皮肤黏膜、骨骼等处的炎症反应,引起各部位的损害。但不同种类的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其所引起的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
哪些人容易患非结核性分枝杆菌?
免疫力低下:如患有艾滋病、肿瘤性疾病、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中艾滋病患者发病率较高。
有慢性肺部疾病: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非结核残余空洞、矽肺病史。
渔民及常在海边劳作的人群:本病可通过空气、水体、皮肤感染,长期接触被污染的海水也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住院患者: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是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常因被污染的冰块、蒸馏水等造成传染。
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咳嗽、咳痰;
胸痛、憋气;
发热、盗汗;
消瘦:短时间内消瘦明显;
颈部、面部、腋窝等部位肿胀,可有疼痛,明显压痛;
头痛、恶心、呕吐;
皮肤丘疹、结节、溃疡等;
关节肿胀、疼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咳嗽;
痰中带血;
咯血;
呼吸困难;
发热;
精神差;
剧烈头痛;
喷射性呕吐;
烦躁、昏睡、反应迟钝。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呼吸内科
神经内科
皮肤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非结核性分枝杆菌?
当医生怀疑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时,会对患者进行询问病史、细菌学检测、组织活检、基因检测、芒图(Mantoux)皮肤试验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询问病史: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流行地区旅游、居住史,有无接触患有此病的患者。
细菌学检测:主要通过查找病变部位有无非结核性分枝杆菌,阳性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可通过留取患者的痰液、脑脊液、血液,检测其中有菌体。
组织活检:主要使用于皮肤软组织及淋巴结病变处的检查,通过取病变处的小块皮肤,检测有无菌体,或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有肉芽肿性炎症的表现,明确有无分枝杆菌感染。
基因检测:明确病变部位能否检测到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的基因,可检测患者痰液、血液、脑脊液、皮肤、淋巴结等标本。
芒图(Mantoux)皮肤试验:主要明确有无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方法:在前臂皮肤不同部位分别注射结核菌素和非结核菌素,48~72 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硬结,若非结核菌素注射部位比结核菌素注射部位的硬结大 5 毫米或 25% 以上,则提示有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
胸部 X 线检查:主要用于明确有无肺部病变,如有浸润、空洞、结节等影像,尤其以空洞多见,对诊断此病可提供重要依据。
胸部 CT:作用与胸部 X 线相同,但比胸部 X 线检查精确度高,能够早期发现较小病变,但价格相对较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咳嗽、咳痰吗?痰是什么样的?多长时间了?
发热有什么规律吗?有没有午后及傍晚温度更高的规律?
夜间出汗吗?出汗多吗?
近期有去外地旅游、居住吗?
周围的人有类似症状吗?
近期有去海边吗?
有皮肤破损吗?
有没有长期服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
有没有免疫缺陷性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什么检查?
这种病怎么治疗?治疗简单吗?花费多吗?能痊愈吗?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不及时治疗有什么后遗症及并发症吗?
会传染给家人吗?通过什么途径传给他人?
生活中需要怎么预防?
治疗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的关键治疗是抗感染治疗,但由于不同种类的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分枝杆菌,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抗生素治疗,但严重皮肤、淋巴结等处的损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阿奇霉素: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之一,此药可通过抑制病原菌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抗菌作用。对此药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可用克拉霉素及红霉素替代,常与利福布汀、阿米卡星、乙胺丁醇等药物联合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淋巴结、皮肤损害及艾滋病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少数会有恶心、呕吐等。
利福布汀:对多种分枝杆菌均有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病原菌核糖核酸(RNA)的合成。主要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常与乙胺丁醇、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联合服用。可有尿液、眼泪、痰等排泄物颜色的改变,常为棕黄色,还可有恶心、呕吐皮疹等副反应。
阿米卡星:此药可通过抑制病原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胞膜起到抗菌作用,常与阿奇霉素、利福布汀、亚胺培南等药物联用。此药耳毒性较强,常引起听力的损伤。
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物,对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也有良好效果。通过阻碍病原菌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常与乙胺丁醇、异烟肼、磺胺甲噁唑等药物联用,用于治疗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皮肤损伤。此药能使人尿液、泪液等呈橘红色,且肝脏损伤较严重,还会有发热、头痛、寒战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淋巴结摘除术:当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引起淋巴结炎,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肿大淋巴结摘除,并清除周围感染的皮肤软组织,尽可能清除感染灶。
皮肤软组织清创术:当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时,可进行感染部位的皮肤软组织切除,清除病原菌并防止进一步扩散。当肺部感染较严重时,也可在医生的评估下,选择手术切除病灶。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及早发现并及时、正规治疗,部分可治愈或有并发症的发生,但堪萨斯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由于其致病性强,病程长而反复,可对多器官造成损伤,即使积极接受治疗,治疗效果仍较差,死亡率高。
若未及早发现或未行正规的治疗,病程常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死亡率较高。
日常注意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由于其有很强的耐药性,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应定期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更换药物,并注意饮食、运动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
服药过程中,应注意有无耐药产生,如病情逐渐加重,可能是已产生耐药,应及时就医更换药物。
在用药期间,若出现皮疹、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应遵从医生的医嘱,及时复查,如胸部 X 线、脑脊液、病原学等。
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增强机体抵抗力。另外,应注意清淡、清洁饮食,如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生冷、路边摊等不洁食物。
运动:病情较重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运动。病情较轻者,可适量运动,如慢跑、瑜伽等,每周 3~5 次,每次 30~60 分钟即可。
预防
本病的预防主要通过尽量避免接触非结核分枝杆菌,做好流行地区卫生及个人防护工作。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运用。艾滋病、肿瘤患者应注意规范治疗,避免接触病原体。
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应注意出门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注意手卫生等。
渔民:应注意个人防护,在劳作时规范穿戴工作服,及时清洗暴露部位。
住院病人:多开窗透气,避免交叉感染。
应对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居民意识及公共卫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