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是什么?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怎么办?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症状有哪些?

弥漫性胸膜注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上皮组织中的一种细胞)的恶性肿瘤,少见,侵袭性高,恶性度高,预后差。发病率低。目前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云南省大姚县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高发区,1987~1995 年达到 17.75/10 万人年,缺乏最新的统计数据。我国在近 20 年才开始重视石棉相关工业的控制和从业者的保护,因此预计我国将在 2030 年左右面临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高峰。此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发病年龄为 40~60 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3:1。病变往往局限于一侧胸腔(95%),以右侧多见,占 60%。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石棉接触有关。性别、石棉接触史为该病的危险因素。按组织学分类可分为上皮细胞型、混合型和肉瘤型三种,其中上皮细胞型最多,占 50%~60%,混合型约占 30%,肉瘤型约占 7%~10%。按国际间皮瘤学会的 TNM 分期方法(一种肿瘤分期方法,按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分期),可分为 Ⅰ 期、Ⅱ 期、Ⅲ 期和 Ⅳ 期,数字越大,预后越差。起病较为隐匿,症状常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的初始症状为大量胸腔积液所致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持续胸痛。本病以综合治疗为主,首选手术切除,但大部分患者诊断时病期晚,失去手术机会,最主要的治疗是全身化疗。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治疗的难点在于目前无理想的药物治疗,手术时常因肿瘤侵犯广泛而难以彻底切除。本病为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胸膜广泛侵犯导致大量胸腔积液、严重呼吸困难,生活质量差,最终死亡。本病属于高度恶性肿瘤,目前总体治疗效果差,预后差。

别称

肛管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斜颈

概述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又称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斜颈或肛管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肛管内括约肌是特殊的直肠环形肌层,在维持肛门失禁、便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直肠的扩张可立刻引起肛管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从而排便。本病表现为肛管内括约肌呈痉挛性收缩不能松弛,可导致出口处梗阻型便秘。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的确切发生率尚不清楚。有文献报道在 332 名被调查患有慢性便秘的儿童中,发病率为 4.5%。

本病主要的病因是氮能神经的缺乏或缺失;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泌尿系感染者、年龄等因素。

本病无分期分型。

患者可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排便困难、无便意、大便干燥等症状。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目前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是把握手术时机,以防造成严重并发症;治疗难点是注意与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其症状类似,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若不积极治疗,可造成继发性巨结肠,增加手术的难度和手术创伤。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仅对身体还对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应重视。

症状

无痛性排便困难、无便意、大便干燥等症状是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最典型的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肛周脓肿相关症状,如肛门处坠胀痛、刺痛,肛门区有硬块,甚至进一步出现体温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感染性休克表现。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的常见症状包括:

无痛性排便困难:排便时需用力,即使用尽全身力气,便量仍少,但无明显肛区疼痛;

无便意;

大便干燥:可进一步加重排便困难;

会阴部、骶部不适:在排便时及排便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此症状;所谓“骶部”即俗称“尾巴骨”附近;

直肠部坠胀感;

肛门处坠胀痛、刺痛:排便时疼痛可加重;

肛门区有硬块:硬块有压痛,随着疾病的发展,可有波动感;

体温升高:大于 37.3 摄氏度;

心率加快:大于 100 次/分;

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小于 25 毫升/每小时。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继发性巨结肠

肛周脓肿

肛裂

痔疮

肛窦感染

肛痿

病因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的确切病因不明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氮能神经的缺乏或缺失、长期忽视便意、长期便秘。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氮能神经缺乏或缺失:因为氮能神经主要是调节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当它缺乏或确实时,倒是肛门内括约肌无法松弛,造成痉挛性收缩。所谓“氮能神经”即是一种以一氧化氮(NO)这种物质为介质发挥作用的神经纤维,而一氧化氮这种物质可以调控人类机体消化道的各种平滑肌、括约肌的张力。

长期忽视便意:当粪便充满直肠时即有明显的便意,若强忍大便,此时肛门外括约肌将会收缩,导致进入肛管上部的粪块向上逆行,会引起肛管的压力增高.节制了即将排出的粪便,长此以往,会引起肛门内括约肌增厚、肥大,最终引起功能失调.诱发便秘。

长期便秘:长期的便秘与长期忽视便意类似,使得肛门内括约肌刺激减弱,该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亦会增生肥厚导致肛管内痉挛性收缩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

泌尿道感染者:女性尿道短,易发生尿路感染,一旦发生感染会产生尿频等症状,增大腹压升高的程度,从而增大肛门内括约肌功能失调的概率。

女性:男性排尿为站位,女性排尿为蹲位,由于体位的不同,女性排尿时腹压高于男性,为了节制直肠内容物排出,排尿时肛门内括约肌张力增加,从而增大肛门内括约肌功能失调的概率。

年龄:年龄大于 30 岁者发生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概率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无痛性排便困难:排便时需用力,即使用尽全身力气,便量仍少,但无明显肛区疼痛;

无便意;

大便干燥:可进一步加重排便困难;

会阴部、骶部不适:在排便时及排便后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此症状;

直肠部坠胀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肛门处坠胀痛、刺痛:排便时疼痛可加重;

肛门区有硬块:硬块有压痛,随着疾病的发展,可有波动感;

体温升高:大于 37.3 摄氏度;

心率加快:大于 100 次/分;

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小于 25 毫升/每小时。

建议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普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

当医生怀疑是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时,将通常进行肛门视诊、肛门直肠指检、直肠肛管测压、球囊逼出试验、盆底肌电图、超声检查、排粪造影,在有以上结果异常情况下,可进一步通过直肠内抽吸活检等检查予以明确。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肛门视诊:作用是可观察肛门,判断是否有痔疮、感染、脓肿等并发症。医生将用手分开患者臀部,观察肛门及其周围皮肤颜色及皱褶。

直肠指诊:作用是检查肛管内括约的紧张度和肛管压力,还可检查肛管和职场的内壁。患者可采取肘膝位、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医生右手带指套或手套,涂以润滑剂(液体石蜡),将食指置于肛门外轻轻按摩,等患者适应放松后,再缓慢插入肛门、直肠内。

直肠肛管测压:是肛管内痉挛性收缩的一种重要检查方式,作用是测出肛管内压力,初步判断本病。患者取左侧卧位,医生将把压力测定装置放于直肠内,待患者放松后,检查肛管内压力。

球囊逼出实验:作用是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有较高的特异性,但灵敏性较低,要与其他检查相结合联合诊断。医生将球囊外部用开塞露润滑,将球囊缓慢插入直肠,然后缓慢注水 50 毫升。患者采取坐位或蹲位做排便动作,观察球囊排出时间。

盆底肌电图:作用是通过记录盆底肌肉在静息、排便状态下的活动变化,来了解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对诊断本病及鉴别其他排便困难相关疾病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可行肛管腔内超声检查,快速、无创、无辐射影响,作用是依次观察直肠、盆底及肛门括约肌,可初步鉴别其他排便困难相关疾病。

排粪造影:此项检查有辐射影响,作用是对患者整个排便过程直肠肛门形态功能变化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可初步判断本病。

直肠抽吸活检:此项检查为有创性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的组织情况,对诊断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有重要意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发病多长时间了?

有哪些表现?

平时有便意时会强忍吗?

经常患有尿路感染吗?

是否对造影剂过敏?

是否自行用药?效果如何?有没做过一些检查?

有没有其他系统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该病?

可否自愈?

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如何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什么原因可能加重此病?

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有没有忌口?

是否会复发?如何尽量避免复发?

治疗

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通便药:如口服乳果糖或局部使用液体石蜡等,作用是使排便通畅。

手术治疗

肛管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可起到治愈的作用,患者可排便通畅,肛管功能正常,肛管内压力正常。

其他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无创、无痛苦的“盆底体操”来恢复神经对盆底肌肉的控制支配能力,根据机器进行肛门收缩和放松,从而增加便意,达到治疗目的;

口服粗纤维食物:如苹果、梨、韭菜、菠菜等食物;

局部理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排便困难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肛周脓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经过手术治疗,根据文献报道约 87.5% 患者的效果非常好,而仅有 8.3% 患者仍有便秘和脏污,仍需灌肠保持清洁,所有患者均无大便失禁。

日常注意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日常注意事项与常规术后类似,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善、有病情变化及时就诊等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取平卧或侧卧位,避免过早坐位或下蹲,防止肛内缝合处裂开;注意观察创口敷料有无渗血、脱落,若有渗血渗液要及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包扎。

术后用药:可适当使用泻药(如乳果糖),促进排泄。

饮食:术后 6 小时进半流质食物,如粥、面糊糊等,避免进食刺激性或胀气食物,如豆类、大蒜等;术后 3 天内控制低渣饮食,减少韭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蔬菜、汤水中可加入适量麻油以润肠通便。术后第 3 天多食粗纤维食物,保证一定的进食量,以后逐渐增加食量。l 周后根据患者的排便情况决定是否该正常饮食。

运动: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待伤口愈合后可正常运动。

生活习惯:应戒烟、限酒,注意个人卫生和体重管理。

预防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晨起和早饭后排便,可以增加腹压,帮助粪便顺利排出。

温水坐浴:可清洁尿道口,预防尿路感染。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女性:尽可能减少排便时间,不要在厕所看报纸、玩手机,减少肛管内括约肌压力的增加;可适当多吃说过和新鲜蔬菜,使排便通畅,进而减少排便时间。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甲磺酸多沙唑嗪胶囊(多喜欣)的功效与作用-甲磺酸多沙唑嗪胶囊(多喜欣)说明书

2023-8-2 23:41:04

药品

头孢克洛片(亚邦)的功效与作用-头孢克洛片(亚邦)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