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镁血症是指血清镁(血 Mg2+)浓度高于1.25 mmol/L(3.0 mg/dl)[1]。
该病目前缺少流行病学资料。
最主要是由于肾功能障碍引起排泄减少所致,少数为摄入过多引起。
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如膝腱反射减弱、肌肉无力、肌麻痹、呼吸衰竭、木僵、昏迷等;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如低血压、心跳缓慢、心跳骤停等。另外,还可能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恶心、呕吐、肠蠕动减弱及尿潴留。
治疗主要是停用含镁的药物、补液、利尿。最适当的降镁方法是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二者均可清除镁[4]。
该病的主要危害是呼吸抑制和心脏骤停。
早期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肾衰竭患者尤其要警惕。
症状
早期血清镁浓度不超过 2 mmol/L,临床上很难察觉,但随着镁浓度的逐渐升高,主要表现为神经肌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高镁血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镁血症的常见症状如下[1][3]:
肌肉无力。
肌肉麻痹。
低血压。
心跳缓慢。
嗳气。
呕吐。
便秘。
尿潴留。
嗜睡。
昏迷。
呼吸肌麻痹。
心脏骤停。
高镁血症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随着高镁血症的进展,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呼吸肌麻痹和心脏骤停。
高镁血症的常见并发症如下:
呼吸肌麻痹。
昏迷。
心脏骤停。
病因
主要由肾功能障碍引起排泄减少所致,少数为摄入过多引起。饮食为镁离子的主要来源,其中以绿叶、大豆、坚果、蔬菜、谷类、海鲜含量最多。镁摄入后约 30%~50% 会在空肠、回肠被吸收,其余则被排泄掉,由于肾脏为主要排泄器官,故肾衰竭时更容易合并高镁血症[2]。
高镁血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镁摄入过多(如使用抗酸剂、硫酸镁等)。
哪些人容易患高镁血症?
肾功能不全者。
黏液性水肿者。
艾迪森病患者。
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的孕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
肿瘤溶解综合征者。
长期服用锂剂的神经病患者。
就医
因为早期轻度增高时并无明显的症状,而当血镁进一步升高出现镁中毒表现时,才会表现有神经肌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此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针对镁排泄障碍的肾功能不全者,更应密切关注[3]。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肌肉麻痹。
低血压。
心跳缓慢。
嗳气。
呕吐。
便秘。
尿潴留。
嗜睡。
昏迷。
呼吸肌麻痹。
心脏骤停。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
呼吸肌麻痹。
心脏骤停。
建议就诊科室
肾脏内科
急诊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高镁血症?
高镁血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当血清镁浓度高于 1.25 mmol/L(3.0 mg/dl)时可确诊为高镁血症[2][3]。
通常医生在了解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后,还会建议做下列相关检查:
血生化:可显示血清镁浓度。
血气分析、肾功能、血常规:评估是否有肾衰竭等慢性疾病。
心电图:评估心脏电活动。
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还需要行胸部 X 线、头部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以除外中枢疾病或感染。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肌肉乏力?
是否有头晕?
是否有胸闷憋气?
是否有恶心呕吐?
是否有排尿不畅?
是否有肾功能不全病史?
是否有使用含镁的药物?
是否有血压下降的情况?
是否曾经有过服药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愈吗?
该病有哪些危害?
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各种原因导致镁离子进入机体过多的情况应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轻度高镁血症且肾功能正常者,由于肾脏能快速清除镁,且镁的半衰期仅 1 天,多无需特殊治疗。
对于高镁血症伴有肾功能不全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停用含镁的药物、补液、利尿,最适当的降镁方法是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1][4]。
药物治疗
10% 葡萄糖酸钙或 10% 的氯化钙:用于对抗镁对心脏及神经肌肉的作用。
排钠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类,促进镁的排泄。
补充血容量:若心脏和肾脏功能良好,可以适当补充血容量。保持足够的尿量有利于镁排出。
其他治疗方法
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可有效清除镁离子。
呼吸机辅助通气:诊断呼吸肌抑制的患者,应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
疾病发展和转归
高镁血症在及时纠正原发病并透析治疗后大多能被纠正。对于出现并发症患者还应予以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日常注意
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出现高镁血症,因此肾衰患者应高度警惕高镁血症的发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避免使用含镁的药物。
出现腱反射减弱等时,及时检测血清镁浓度。
高分解代谢患者,如溶瘤综合征时也要警惕高镁血症。
预防
高镁血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减少镁剂药物的大量使用,高危人群应及时监测血清镁浓度,当出现镁离子中毒表现时,及时识别并予以药物拮抗和透析治疗,以降低镁离子对心脏和神经肌肉的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