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概述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又称为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基因突变致使肝脏 α1-抗胰蛋白酶分泌不足及异常蓄积,进一步导致新生儿黄疸、肝硬化、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系列病变。
在欧洲和北美洲地区,新生儿中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发病率约为 1/2000 ~ 1/1600。由于检测条件的制约,本病在我国的报道很少,暂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α1-抗胰蛋白酶是一种重要的蛋白酶抑制剂,绝大部分由肝脏合成并分泌至全身,具有保护机体正常组织不受蛋白酶破坏的作用。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的基因(通常是 SERPINA1)发生突变,导致肝脏 α1-抗胰蛋白酶分泌不足且分泌的 α1-抗胰蛋白酶又会在肝细胞中异常蓄积,最终出现肺及肝脏的病变。家族成员中有此病史的人容易患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此外,饮酒、病毒感染及吸烟、粉尘刺激分别会增加本病患者发生肝脏及肺脏损伤的概率。
婴儿期胆汁淤积性黄疸、进行性肝功能损害及青春期后发生的肺气肿为本病患者的主要表现。肝脏损伤的症状可表现为:巩膜及皮肤黄染、大便灰白色、腹胀、食欲差、皮肤瘙痒等;肺脏损伤的症状可表现为:咳嗽、咳痰、气急、运动耐力下降等。
目前本病暂无有效根治方法,治疗上以针对肝脏及肺部病变的对症治疗为主。 α1-抗胰蛋白酶外源性静脉补充治疗是目前针对本病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肝功能衰竭时可行肝移植术,严重肺气肿可考虑行肺减容手术。本病早期症状多无特异性,且大多数医院无法进行 α1-抗胰蛋白酶含量检测,故很容易漏诊导致治疗延误。
本病除了可造成严重的肝脏及肺脏疾病外,还可能导致血管性水肿、脂膜炎、老年性痴呆等疾病。这些病变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患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
存在基因突变的患者不一定都会发生脏器损伤,发病与否既取决于遗传因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如吸烟饮酒的生活习惯、空气污染等)。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新生儿胆汁淤积、肝硬化、肺部疾病等需考虑到本病可能并尽早确诊。
症状
巩膜及皮肤黄染、大便灰白色、咳嗽、咳痰、气急等是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最常见的症状。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巩膜及皮肤黄染:即全身皮肤及巩膜处发黄。肝细胞受损后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导致巩膜及皮肤黄染,一般多见于新生儿。
大便灰白色:正常大便为棕黄色,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由于胆红素进入肠道受阻,导致肠道中大便不能被染成黄色。
咳嗽、咳痰: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肺泡功能受损,呼吸道黏液增多,呼吸道受刺激时即出现咳嗽,咳痰症状。
气急:即喘不上气。该病患者的“气急”在稍稍运动或休息时候就会出现或存在。
全身瘙痒: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时可刺激全身皮肤末梢神经,引起瘙痒。
腹胀、食欲差:出现肝炎、肝硬化病变时,胃肠道肠壁充血水肿,分泌与吸收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腹胀、食欲差等症状。
皮肤红色结节:本病患者可出现坏死性脂膜炎,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结节,有压痛,可进一步发生坏死。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本病的肝脏损害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肺损害则出现较晚,多见于中年人。肝脏及肺的病变可进一步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的患者多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可引发上消化道的大出血,可表现为呕血、休克。
肝性脑病:严重肝脏疾病导致的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多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
肝癌: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肝脏发生恶性肿瘤。
自发性气胸:肺气肿患者肺大疱容易发生破裂,导致空气进入胸膜腔内形成气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呼吸衰竭: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伴有呼吸功能不全,在某些诱因(如肺部感染、严重创伤)刺激下可出现呼吸衰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若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可诱发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进而出现右心甚至全心衰竭。
病因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肝脏 α1-抗胰蛋白酶分泌不足且在肝细胞中异常蓄积。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常见原因有哪些?
肝脏 α1-抗胰蛋白酶分泌不足: α1-抗胰蛋白酶可抑制肺组织中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当基因突变导致 α1-抗胰蛋白酶分泌不足时,肺脏中的弹性蛋白酶会损伤肺的弹性蛋白,破坏肺泡间隔,导致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肝细胞中 α1-抗胰蛋白酶异常蓄积:基因突变可导致肝细胞分泌的 α1-抗胰蛋白酶不能正常进入血液循环而积存在肝细胞的内质网中,导致肝脏发生慢性损伤。
哪些人容易患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的基因,通常是 SERPINA1 基因位点发生突变者。
家族成员中有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患者。
就医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皮肤巩膜黄染、大便灰白色、慢性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呕血、休克、昏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及巩膜黄染;
咳嗽、咳痰;
气急;
大便灰白色;
全身瘙痒;
腹胀、食欲差。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呕血;
休克:心跳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
昏迷;
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当医生怀疑是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时,将通过患者家族成员遗传病史、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蛋白表型测定、基因检测、病理学检查等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中 α1-抗胰蛋白酶的水平,是诊断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第一步,具有廉价、方便的特点,但不能明确基因突变的具体类型。此外,还可检测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血液气体分析等,以判断肝脏及肺部的病变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血清 α1-抗胰蛋白酶的水平在某些情况(比如机体存在炎症反应)下会增高,故其检测水平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蛋白表型检测:对 α1-抗胰蛋白酶检测水平异常的患者,可利用等电聚焦法进行蛋白表型检测。此方法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即医学中诊断某种疾病的公认的可靠的方法)。
基因检测:抽取患者血液利用专门的基因分析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可明确基因突变的具体类型,是诊断本病的最终方法。
病理学检查:对于反复肝损伤诊断不明的患者可进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通过检查,可排除引起肝损害的其他原因,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其他检查:如腹部超声、肺功能检测、X 线检查等。可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肺病变,也可判断肝、肺病变的程度。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里不舒服?
皮肤发黄时间有多久了?大便是什么颜色?小便呢?
咳嗽有多久了?有咳痰吗?体力劳动后有没有气紧的感觉?
食欲怎么样?体重有没有减轻?
以前到医院就诊过吗?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有没有进行过什么治疗?
平时抽烟、喝酒吗?
家族成员里面有人得过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得的是什么病?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具体该怎么治疗呢?治疗效果如何?
检查及治疗费用大概多少钱?医保能报销吗?
这个病是遗传的吗?我的后代一定会得这个病吗?
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治疗
目前本病暂无有效根治方法,现有治疗方法主要是外源性静脉补充 α1-抗胰蛋白酶。此外,针对肝脏及肺的各种病变需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包括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α1-抗胰蛋白酶:
静脉注射。将收集到的纯化的人 α1-抗胰蛋白酶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此治疗方法最早于 1989 年在美国批准开始实施,对患者出现的肺气肿等肺部病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此治疗方法治疗不方便(一般每 1 周或每 2 周注射 1 次),价格昂贵,且对本病引起的肝脏病变无效。
吸入。即通过特殊的装置将 α1-抗胰蛋白酶呈雾状喷出,再经过鼻腔吸入肺部以发挥治疗作用。但截至目前,该种类型的药物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在国内上市。
手术治疗
肝移植术:当本病患者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或者出现早期肝癌时候可考虑进行肝脏移植手术。移植成功后,患者新的肝脏可正常分泌 α1-抗胰蛋白酶,对肺部病变的发展有一定延缓作用。
肺减容术:此项手术的作用是可使患者肺通气功能障碍得到缓解。适用于内科治疗方法无效的重度的肺气肿患者。具体方法为打开胸腔,将肺气肿病变最严重的肺组织切除。
其他治疗
对症及支持治疗:主要是针对肝脏及肺脏的病变及并发症进行。例如对于肝硬化患者,可给予营养支持、保肝、降低门脉高压、控制腹腔积液等治疗;对于肺气肿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支气管舒张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
改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避免肺部感染。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可有效延缓本病造成的器官损伤。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导致肝脏及肺脏的进行性损害,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的器官病变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延缓,正常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寿命得以延长。
本病引起的死亡原因中,肺气肿最常见,其次是肝硬化。出现肝脏病变者预后较差,30%~50% 的患者最终死于各种肝脏疾病。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注意保持伤口处的清洁,避免污染。
复查:未行手术治疗患者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项目包括肝脏超声、肝功能、肿瘤标志物、肺功能、肺部 CT 等。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出院一个月后进行复查,主要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及器官(肝脏或肺脏)功能状态。
饮食:手术治疗的患者待肛门排气后可少量进食流食(如汤类),而后进食半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最后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富含纤维素食物,忌肥腻及辛辣食物。
运动: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患者出院后可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大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其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本病器官损伤的恶化。
预防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暂无有效预防方法,但早期诊断并进行积极生活干预有助于减轻本病所造成的器官损伤。
有一些预防方法如下,可供参考:
对于以下人员应争取进行血清 α1-抗胰蛋白酶水平检测:家族中有人诊断为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不明原因的肝脏疾病(如新生儿胆汁淤积、肝硬化等)患者、年轻的肺气肿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明原因的支气管扩张患者。
早期诊断为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应戒烟限酒并控制好体重,避免粉尘及污浊空气环境,接种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肝炎,接种流感及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
对有发生本病危险的胎儿可进行产前诊断:胎儿 15~17 周胎龄时取脐血进行表型分析,再根据医生的判断决定是否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