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缺血性卒中
概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 70%~80%。
脑梗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者血管炎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称之为脑血栓形成。另一种是由于某些异常物体(栓子)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发的脑局部血流堵塞,称之为脑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癌栓塞等。
由于栓子总是容易顺着血运丰富的血管走行,故容易进入颈内动脉系统的大脑中动脉,造成该动脉或其分支的阻塞,出现偏瘫、失语、半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脑梗死的治疗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这就需要尽快溶栓治疗。尽早溶栓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
除了药物或手术治疗,脑梗死还要特别注意康复治疗,比如言语和吞咽治疗、心理治疗、认知功能治疗等。
脑梗死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过量饮酒、肥胖和缺乏运动等高危因素关系密切。脑梗死的预防主要是这些高危因素的防治。
症状
脑梗死有哪些症状?
脑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突发脸部、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刺痛、无力或丧失运动能力。
突发视力改变。
突发口齿不清、言语困难。
突发对简单陈述的困惑或理解困难。
突发头晕、行走或平衡障碍。
脑梗死有哪些危害?
发生脑梗死后,供脑的富氧血液减少,如果在短时间内血液供应没有恢复,脑细胞就会损伤,通常这种损伤是永久性的。因此,由这些受损脑细胞控制的身体部位,便不能发挥功能作用。
功能受损或丧失的程度,取决于脑组织的损伤区域及损伤程度,以及其他脑组织对于损伤的代偿程度。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也可能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脑梗死需要快速治疗的原因。
病因
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的机制,主要包括血栓形成、动脉到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及低灌注。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进而导致血栓形成。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和反复的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管腔闭塞。
动脉到动脉栓塞 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脱落的栓子,堵塞远端血管。脱落的栓子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也可以由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形成的血栓,部分或完全脱落所形成。
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形成覆盖穿支动脉的开口,导致穿支动脉闭塞。
低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后,当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时,引起病变血管的血流减少,病变血管远端位于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发生低灌注,严重时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其发生脑梗死机制可以是动脉到动脉栓塞合并低灌注。
除了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较常见以外,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也会引起脑梗死。
脑梗死有哪些高危因素?
很多危险因素都会增加脑梗死发生风险,除去性别、年龄、家族史以及既往病史等不可控因素外,潜在可控的脑梗死高危因素包括:
高血压
血脂异常
糖尿病
心脏疾病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肥胖或超重
吸烟
大量饮酒
缺乏运动
就医
一旦发现有脑梗死的症状,应立即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医生会尽快查明病情、实施治疗。
何时应就诊?
脑梗死的主要症状及应对可简单记为以下 4 点(FAST 识别法):
F(面,Face):一侧面部下垂。
A(臂,Arm):一侧肢体无力。
S(言语,Speech):言语困难。
T(时间,Time):出现上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脑梗死的?
在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对脑梗死等其他疑似卒中患者的诊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是否为卒中?
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
卒中严重程度?
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是否在 3 小时、4.5 小时或 6 小时内,有无溶栓适应证。
病因分型?
脑梗死有哪些检查方法?
脑梗死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病史和体格检查
询问症状及出现的时间。
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使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平扫 CT。可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有助于鉴别非血管性病变。
多模式 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有助于指导卒中治疗。
标准 MRI,多模式 MRI。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经颅多普勒(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可以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对疑似卒中患者应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以便排除类卒中或其他病因。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有:
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疾病诊断
医生对脑梗死的诊断要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病因分型
医生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医生可能会问的问题?
都有哪些症状或不适?是否肢体无力?头晕、头痛、呕吐?这些症状明确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发生症状时在干什么?
之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症状?
平时有什么不舒服?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房颤史?
父母、兄弟姐妹健康情况?是否有家族史
需要咨询医生的问题?
这是什么病,发生需要注意什么?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患者的病情严重吗?
应该怎么治疗?
有机会溶栓治疗,甚至取栓治疗吗?
是不是能治愈?
有什么后遗症吗?
什么时候能出院
治疗
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病因、类型、发病时间等来确定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在一般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医生可能会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在时间窗内(时间窗指从脑梗塞患者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与脑梗塞的预后息息相关)有适应证者,医生会考虑进行溶栓治疗。
如何治疗脑梗死?
脑梗死的治疗分为急救治疗和康复治疗。
急救治疗
急救治疗是指采取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相应措施,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来溶解血栓。这种药物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在脑梗死发生早期使用。医生尽可能在脑梗死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用药。对某些患者,在首次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用药也有疗效。
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对某些患者,可以用介入治疗恢复血流供应。医生使用一个薄的、柔软的管子(介入导管)和小网兜来移除引起脑梗死的血栓,称为动脉取栓治疗。
康复治疗
越早开始康复计划,恢复功能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制定专业的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对患者功能的恢复也十分重要。
康复计划的制定基于患者丧失的运动能力、脑梗死发生前的身体状况和患者参与能力。康复计划初始目标为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饭、洗浴、穿衣。康复计划还有助于改变患者在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的方面取决于脑梗死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患者:
尽可能保持健康和独立生活能力。
学会适应卒中对大脑和身体造成的影响。
适应家庭、亲友和社区生活。
有哪些药物可以治疗脑梗死?
急性期溶栓药物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 4.5 小时内,医生一般会选择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
尿激酶 发病 6 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如不能使用rt-PA医生会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治疗。
血压管理药物
对血压较高的患者,为保证大脑血流灌注(单位时间内流入大脑内的血液量),当收缩压>20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 时,医生会适当给予药物干预。
血脂管理药物
医生一般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有血脂异常的脑梗死。
血糖管理药物
对于高血糖患者,医生需要对高血糖进行控制,一般将血糖控制在 7.8~10mmol/L。注意避免低血糖。
抗血小板药物
大部分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医生一般会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治疗药物
对于既往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医生会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剂和凝血酶原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脑水肿治疗药
医生会给予甘露醇治疗以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脑灌注和预防脑疝发生。
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药物
高龄和重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医生会建议常规应用抗溃疡药。
如何手术治疗脑梗死?
脑梗死发生后,如果需进行手术治疗,年龄、既往病史和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均是影响手术选择的主要因素。
可用于脑梗死的手术治疗包括: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CAS)。适用于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底动脉闭塞症(烟雾病)、各类炎症性闭塞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如果患者颈动脉明显狭窄阻塞,可能需要CEA来使狭窄的动脉再通。
严重的颅高压有脑疝形成征象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术。
日常注意
脑梗死后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患者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卧床者病情允许时应注意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预防、缓解痉挛)。
患者或家人应重视语言、运动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患者的日常注意生活自理能力。
预防
脑梗死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所谓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筛查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梗死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脑梗死的一级预防主要包括:
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卒中发病风险越高,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卒中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
防治心脏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VHD)、冠心病、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扩张型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其中以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最为重要。
防治糖尿病。高血糖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引发病症的主要的或者唯一的因素)。
防治血脂异常。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又称“好胆固醇”)降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又称“坏胆固醇”)增高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戒烟。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以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吸烟是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独立危险因素。
限酒。少量饮酒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而过量饮酒则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控制体重。目前认为男性腰围大于臀围和女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增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及颈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可使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2~3倍。
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膳食。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还可通过对血压、血糖和体重的控制而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二级预防
所谓二级预防,是指针对发生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要进行病因学预防。
控制高血压。血压一般应控制在 130/80mmHg
治疗血脂异常。将 LDL-C 降至 2.07mmol/L
治疗糖尿病。一般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治疗心脏病。
控制体重。
戒烟。
限酒。男性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每天 25g,女性减半。
膳食和营养。食盐摄入量每天小于等于 6g,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小于总热量的 30%
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治疗高凝状态。
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大多数非心源性脑梗死和TIA患者,医生会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手术和介入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