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概述
概述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侵犯皮肤、黏膜而引起的病变。多继发于阿米巴痢疾,表现为溃疡、结节、脓肿、皮疹等。皮肤阿米巴病扩散非常快,可致命。
阿米巴病被列为世界上最常见的 10 种寄生虫病之一,全球患者约有 4.8 亿之多,我国是阿米巴病的高发区。但皮肤阿米巴病较少见,仅在营养不良或虚弱患者中才能见到。
本病病因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皮肤阿米巴病的感染途径最主要是通过肠道阿米巴病直接蔓延形成。肠道阿米巴病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被污染的水、生鲜瓜果或凉拌菜引起。
皮肤阿米巴病主要表现为溃疡、结节、脓肿或皮疹,自觉疼痛。
本病主要治疗方式是用甲硝唑杀灭阿米巴原虫。治疗的关键在于采集新鲜皮肤分泌物或脓液标本用于检测阿米巴病原体。治疗难点在于早期诊断,维持患者一般情况,因皮肤阿米巴病扩散非常快,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本病扩散较快,若误诊或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死亡。
避免饮用生水、避免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是主要的预防方式,若感染阿米巴病应及时就诊,以免阿米巴原虫扩散蔓延。
症状
皮肤阿米巴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阿米巴溃疡: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有仅 2 厘米宽的红晕,可迅速向四周扩散,形成直径数十厘米的大溃疡,内有坏死组织和脓液,有恶臭,伴剧烈疼痛。
阿米巴肉芽肿:在溃疡的基础上,形成高低不平的结节或菜花样隆起,质地较硬,触碰后易出血,表面附着脓性、血性分泌物,有恶臭。
阿米巴脓肿:微隆起的紫红色炎性结节,境界清楚,质地较硬。
阿米巴皮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呈红色斑片、丘疹、风团等表现。
剧烈疼痛:皮肤受损处往往伴有剧烈疼痛。
腹痛、腹泻:每天可腹泻达十次。腹部有压痛。
暗红色果酱样便:带有腥臭味。
食欲不振、乏力。
发热、呕吐、寒战等中毒症状。
皮肤阿米巴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慢性痢疾;
肝脓肿;
皮肤感染;
营养不良;
淋巴结炎;
生殖泌尿系统炎症:尿道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
病因
皮肤阿米巴病主要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侵犯皮肤及黏膜引起。
皮肤阿米巴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阿米巴痢疾: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可以直接蔓延至肛门及会阴部的皮肤。
阿米巴肝脓肿或脓胸:多由阿米巴肝脓肿或脓胸引流时,阿米巴原虫感染引流口周围皮肤引起。
直接接触阿米巴原虫污染的物品:如破损皮肤接触被阿米巴原虫污染的衣物、毛巾或生活用品。
同性性行为:如肛交、口-生殖器接触,可以使粪-口传播的阿米巴原虫直接接触皮肤,从而导致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皮肤阿米巴病?
其他部位阿米巴感染:如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的患者。
饮用生水:生水未经消毒处理可能被阿米巴原虫污染,饮用生水会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食用不洁食物:如不干净的蔬菜水果、凉拌菜、生冷食物。
同性性行为:如肛交、口-生殖器接触。
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生活:本病好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非洲,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生活的人群。
男性: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男性患者。
青壮年:虽然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青壮年发病较多。
同性恋者:美国纽约大约 30% 的同性恋者患有皮肤阿米巴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身体出现带有恶臭的溃疡、脓肿或结节;
异常出现的片状红斑、丘疹或风团;
腹泻;
腹痛;
暗红色果酱样大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迅速发展扩散的深在性溃疡,伴有剧烈疼痛和恶臭;
皮肤上出现脓肿,有波动感,伴疼痛;
出现发热、寒战、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
腹泻,每日可达十次;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传染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皮肤阿米巴病?
当医生怀疑皮肤阿米巴病时,将通过问诊、视诊、触诊、病原体检查、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视诊及触诊:通过询问病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可能的原因。通过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大小、颜色等来判断病情的程度。通过触摸皮肤损害可以辅助了解皮肤损害的层次、质地和性质。综合判断病情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病原体检查:用棉签或注射器抽取溃疡或脓疱内的脓液进行阿米巴原虫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患者皮肤损害处的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若在扩张的血管、淋巴管及坏死组织中找到成群的阿米巴原虫,则可以明确诊断,用于指导治疗方案。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出现多久了?
出现之前有没有饮用生水,吃不洁食物?
有没有腹痛、腹泻?
亲朋好友有没有类似情况?
大便是否正常?
大便是什么颜色?
有没有进行治疗?疗效如何?
有没有瘙痒或疼痛?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本病会传染吗?
本病的病因是什么?
本病的诊断是否明确?
该如何治疗?疗效如何?
会不会复发?
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规范的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皮损大小、部位、层次等情况可以酌情外科清创引流、切除或植皮等治疗。
药物治疗
甲硝唑:可以抑制阿米巴原虫生长,杀灭阿米巴原虫,是治疗各型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一般 10 天为一个疗程。
氯喹:为抗疟疾药物,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当甲硝唑疗效不佳时,可改用氯喹。3~4 周为一个疗程。
双碘喹啉:通过抑制肠道内阿米巴原虫的共生菌,使阿米巴原虫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起到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与甲硝唑联用可以杀灭肠道中的阿米巴原虫。一般 10 天为一个疗程。
依米丁:对阿米巴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为治疗皮肤阿米巴病的次选药物。当甲硝唑、氯喹效果不佳时选用。一般连用 6~10 天为一个疗程。
抗生素:为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若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要联合敏感的抗生素。
手术治疗
外科清创引流:在脓肿部位切开,塞入棉条或引流管,使脓肿更快消退。
外科切除术:当结节较大,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时,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该结节,加速病情恢复。外科治疗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外科植皮术:若溃疡经久不愈,可考虑切取正常部位皮肤移植至患处,加速溃疡愈合。需配合抗阿米巴药物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发展扩散较快,如果不及时治疗,皮肤损害会迅速扩大、加剧,甚至出现死亡。
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的抗阿米巴治疗,病情可缓解。少数皮肤损害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的患者可出现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需要及时更换敷料,每日至少 1 次,观察切口是否有分泌物,是否有异味等特殊变化,如有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皮疹、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用药期间应注意心脏及血压的变化(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等),防止出现药物蓄积中毒。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每 1 周需要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分泌物病原学检查,主要为了监测患者肝肾功能、血液系统以及阿米巴原虫感染情况。随后每月复查 1 次。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稀粥等),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汤饭等),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若为普通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有助于皮肤修复。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3 天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拆线后避免剧烈运动。
若为非手术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需要做好隔离和防护,防止皮损破溃。
其他:本病为传染病,应做好个人防护,饭前便后需洗手,个人毛巾、衣物应及时消毒,避免传染给他人。注意局部伤口清洁,每日及时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清洗伤口。本病因常伴有腹泻,需要多饮水,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防止出现脱水。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患有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脓肿等其他部位的阿米巴病的患者,应及时规范抗阿米巴治疗。
避免饮用生水。
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如不干净的蔬菜水果、凉拌菜、生冷食物。
避免进行无保护的同性性行为。
避免前往阿米巴病好发地区,如热带、亚热带地区,前往该地区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携带好抗阿米巴药物。
青壮年男性应避免进行无保护的同性性行为,前往疫区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携带好抗阿米巴药物。若出现腹泻、腹痛,应及时前往消化内科或传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