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血紫质症
概述
本病是因先天或后天性血红素合成障碍,导致卟啉增多、聚集在体内,引起皮肤损害,如光敏性皮疹和皮肤脆性增加等。
本病为皮肤科罕见病。
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红素合成障碍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如尿卟啉原脱羧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可以引起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本病最常见两种亚型为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和迟发性卟啉病,后者又可以分为三型。
Ⅰ 型(获得行或散发型):该型为后天获得,非遗传性,75% 患者属于此种类型。
Ⅱ 型(家族型):约占患者的 25%,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尿卟啉原脱羧酶基因突变所致。
Ⅲ 型(中毒型):本型少见,由于接触肝毒性物质如六氯苯、二恶英等引起。
光敏性皮疹和皮肤脆性增加是本病最主要的表现。
放血疗法、口服羟氯喹、去铁胺、β 胡萝卜素等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消除一切可能的诱因,避免接触紫外线。本病的难点在于减少体内过多的卟啉,使其恢复正常水平。
本病具有光敏性,接触日光后易出现红斑、水疱;同时皮肤脆性增加,易擦伤破皮,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若不及时就诊,血卟啉含量增加可以引起急性发作和神经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本病患者需要监测体内卟啉、血清铁、肝功能等指标,注意严格防晒。
症状
光敏性皮疹和皮肤脆性增加是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好发于曝光部位,如头皮、面部、颈部、前臂等。女性患者可以发生在小腿和脚背。春夏加重,秋冬缓解。
皮肤卟啉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光敏性皮疹:好发于曝光部位,如头面部、颈部、手背等,表现为水疱、大疱,日晒后加重。
圆形或不规则形水疱:可达 2~3 厘米,疱液清亮或者呈血红色。
片状糜烂、浅溃疡:一般水疱破溃后形成。
结痂:皮损上有血色或褐色痂壳。痂壳脱落后皮肤可以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即皮肤颜色加深或变浅)。
粟丘疹: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密集丘疹,珍珠白至黄色,多见于手和手指。
皮肤脆性增加:多见于手和手腕。皮肤易碰伤或破皮,轻微外伤就能出现无痛性的红色糜烂,或者用指甲可以轻易刮去该部位的皮肤。
硬皮病样损害:散在蜡黄色或白色的硬斑块。
面部多毛:女性更为明显,表现为毛发数量变多,颜色变深,直径变粗。偶可累及躯干和四肢。
暗红色尿:小便颜色深如茶水。
瘢痕:反复出现水疱的皮肤可以形成瘢痕疙瘩,即凸出于皮肤的淡红色或红褐色丘疹或斑块。
其他症状:瘙痒、灼热、刺痛等。
皮肤卟啉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皮肤卟啉病的随着卟啉在体内积蓄,可能出现系统受损,甚至因急性发作而死亡。
常见并发症包括:
糖尿病
皮肤感染
贫血
白内障
肝功能障碍
肾衰竭
呼吸衰竭
病因
皮肤卟啉病是因为血红素合成先天性或后天性障碍,使卟啉积聚在体内产生的皮肤疾病。
皮肤卟啉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血红素合成障碍:一般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合成血红素相关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无法正常代谢卟啉。
后天性血红素合成障碍:某些后天因素如肝功能受损等,使肝脏血红素合成代谢相关酶如尿卟啉原脱羧酶,缺乏或活性下降,卟啉无法完成正常代谢,蓄积在体内。
中毒:急性或慢性接触肝毒性物质,如六氯苯、二恶英等,使血红素合成或代谢酶的活性降低,而引起卟啉代谢障碍。
哪些人容易患皮肤卟啉病?
肝脏铁复合过多:如血色病、化学性或病毒性肝损伤、血红蛋白沉积病等可能导致肝脏血清铁含量较高的疾病。过量服用铁剂,如硫酸亚铁等。
病毒感染:尤其是丙肝病毒感染,少数为甲肝、乙肝病毒感染,艾滋病毒感染也可有卟啉异常。
酗酒:因酒精可以损伤肝脏细胞,使卟啉代谢发生障碍。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患者多有酗酒史,日均饮酒量 40 克的患者可达 30%~90%。
雌激素:女性患者发病多与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治疗有关,停药后可使病情缓解。
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患者、皮肌炎患者。
肝毒性物质接触史:经常接触六氯苯、二恶英等物质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肾功能异常疾病:如肾衰竭患者。
血液病:如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男性: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男性患者。
遗传性血色病:在欧美,约 20% 皮肤卟啉病患者有遗传性血色病。
家族史:有 7% 的患者具有家族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曝光部位的水疱或大疱,日晒后加重;
曝光部位皮肤灼热、瘙痒,易外伤破皮;
面部多毛;
暗红色小便;
无痛性皮肤糜烂、溃疡。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头晕、乏力;
昏迷;
呼吸困难;
癫痫发作;
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精神紊乱、幻听幻视;
暗黑色尿。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皮肤卟啉病?
当医生怀疑是皮肤卟啉病时,将通过查体、伍德灯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卟啉、尿卟啉、粪卟啉、血清铁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查体:通过询问病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可能的原因。通过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大小、颜色等来判断病情的程度。通过触摸皮肤损害可以辅助了解皮肤损害的层次、质地和性质。综合判断病情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伍德灯检查:伍德灯是滤过紫外线灯。患者将尿液放在暗室中经伍德灯照射后可显示为典型的珊瑚色、粉红色或强红色的荧光(此为特征性表现),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通过查血、尿以及大便中卟啉的含量,血清铁、转铁蛋白、肝功能、糖耐量等实验室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本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你出现症状多久了?
家里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日晒后会加重吗?
小便是什么颜色的?
能否自行缓解?
出现本病之前是否有诱因?
以前有没有进行过治疗?
是否疼痛?是否瘙痒?
有没有乙肝、丙肝等传染病?
是否喜欢饮酒?
是否有口服雌激素?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本病是因为什么引起的?
诊断明确吗?
该如何治疗?有什么副作用?
疗效如何?
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是否会复发?
是否会传染?
是否会遗传?
治疗
皮肤卟啉病的治疗首先是需要消除一切可能的诱因,如停用雌激素、铁剂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其次需要严格防晒。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氯喹和羟氯喹:其作用是降低体内卟啉水平,逐渐缓解病情。约 6~12 个月后,血卟啉可恢复正常。
去铁胺:其作用是降低肝脏铁含量。常用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治疗。其疗效一般优于静脉放血疗法,适用于不能做放血疗法的患者,也可以与放血疗法联用。
Β-胡萝卜素:其作用是吸收可见光,抑制光与卟啉发生反应,阻挡光对皮肤的损伤。需要连续服用 4~6 周,直到手脚皮肤变黄再减量。
其他治疗方法
放血疗法:可以减少肝脏铁含量。常用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治疗。每 1~2 周放血 1 次,一般放血 4~6 次可使病情缓解。血卟啉正常需约 13 个月,停止治疗,复发时再行放血疗法。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体内血卟啉会持续增高,患者皮肤损害反复出现,可出现皮肤感染,甚至急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血卟啉水平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病情缓解。一般水疱消失需要 3 个月,皮肤脆性会在 6~9 个月恢复,硬斑块和多毛消退较慢,需要数年。一旦体内卟啉水平增高,本病可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放血治疗注意事项:如果患者进行了放血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做好静脉放血针孔处的护理和消毒,防止感染,适当热敷可以缓解皮下瘀青。同时需要监测血常规,防止过度放血出现贫血。
用药注意事项:
服用氯喹或羟氯喹期间需要监测不良反应,如果出现听力下降、视力下降、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于耳鼻喉、眼科就诊。
注射去铁胺期间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灼烧、红斑等刺激反应,一般能忍受,如果红斑皮疹增多,不能自行缓解,应及时去皮肤科就诊。
服用β-胡萝卜素期间皮肤可能出现变黄,此为正常反应,若停药后不能恢复正常颜色,需要及时于皮肤科就诊。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每 2 周需要复查 1 次血常规、血清铁和转铁蛋白、血卟啉含量,用于监测体内卟啉水平,调整用药剂量。疗程结束后需要每 1 个月复查 1 次,监测体内卟啉水平。
饮食: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有助于皮肤修复。多吃胡萝卜、谷物、牛奶、绿叶蔬菜等富含烟酸和β胡萝卜素的食物,可以增强皮肤对阳光的抵抗力,减少光敏性。
运动:患者应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但要注意避光防晒,选择以游泳为主的有氧运动,运动 30 分钟左右,每周运动 2~4 次。避免跑步、球类等容易跌倒的运动。
其他:
严格注意防晒,日常注意出门需要打伞或者戴帽子手套及涂抹防晒霜。汽车和家中的窗玻璃需要贴滤膜防止紫外线进入。
停止一切可能的诱因,如停用雌激素、停用补铁剂、戒酒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减少肝脏铁负荷:停止补充铁剂。
减少病毒感染:完善乙肝疫苗,如有丙肝、甲肝感染,应及时治疗,监测肝功能,如果发现尿色改变,皮肤异常水疱应及时于皮肤科就诊。
戒酒。
减少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及时停药,如果必须服用,需要观察皮肤是否有异常水疱生成,如有需及时就医。
结缔组织病的患者建议做好防晒,每 3~6 月监测一次血卟啉、血清铁等,若发现异常增高应及时就诊。
避免接触六氯苯、二恶英等损伤肝脏的物质,如接触需要穿好防护服及戴隔离手套。
血液病患者应监测血卟啉、血清铁等指标,每 3~6 月一次,若发现异常增高应及时就诊。
有家族史的男性患者日常应注意防晒,如果发现尿色改变、皮肤异常水疱应及时于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