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青霉素属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疗效显著、价格便宜、应用广泛。但人群中有 1%~10% 的人对青霉素药物过敏,任何年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
包括青霉素在内的所有药品都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之前应用青霉素不过敏,不等于以后应用青霉素不过敏。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都含有 β-内酰胺环,可以发生交叉过敏反应。青霉素制剂也会含有来自培养基中的蛋白质或其聚合物,它们都可以作为变应原而引起变态反应。对一种青霉素过敏后,应改用其他抗生素代替,不应再用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过敏有轻有重,可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哮喘及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严重过敏可导致死亡,一定要马上就医。
严重过敏,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时,肾上腺素是抢救一线用药,同时需要快速大量补液。如喉头水肿严重,可能需要环甲膜穿刺切开或气管切开。
青霉素过敏重在预防。有青霉素过敏者一定要告知医生。医生使用青霉素前会询问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
症状
当人体处于敏感状态下,接触青霉素后可在几分钟到 24 小时内发病,个别情况可延迟到几天后发生。青霉素过敏发生后,立即停用青霉素相关药物,轻微症状可较快消退,预后良好。重症者如救治不及时可导致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青霉素过敏有哪些症状?
青霉素过敏分为 4 型:
Ⅰ 型反应,又称速发型反应,与青霉素降解产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E(IgE)有关,表现为过敏症、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哮喘及喉头水肿等。其中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有时患者接触少量皮试液即可迅速发生,病死率可达到 10%~20%。
Ⅱ 型反应,由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M(IgM)介导,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后可以发生溶血性贫血。
Ⅲ 型反应,与 BPO 特异性抗体有关,青霉素(特别是长效青霉素)治疗中出现的血清病样综合征,表现为荨麻疹或其他类型皮疹、发热、关节痛与全身淋巴结肿大。
Ⅳ 型反应,表现为接触性皮炎(目前已少见)。而氨苄西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则非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疹型药疹,发生率约为 10%。
具体表现
呼吸道阻塞症状:胸闷气短、喉头阻塞、呼吸困难、窒息、紫绀等,由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水肿和肺水肿引起。
休克症状:面色苍白、畏寒、冷汗、四肢发冷、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可能由脑部缺氧引起。
皮肤过敏反应:如瘙痒、荨麻疹或其他皮疹,且形态多样,严重者可发生大疱表皮松懈萎缩性皮炎和剥脱性皮炎。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特殊情况
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可能会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某些疾病可使青霉素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但当重病、创伤或大手术后,青霉素过敏反应也会减轻或消失。
病因
青霉素过敏主要是由于青霉素制剂里的杂质引起的。青霉素是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组织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青霉素进入某些过敏体质的患者体内后,会形成过敏状态,引起相应反应和症状。为了尽可能避免青霉素过敏,国内要求在注射青霉素前,一定要先进行皮试。
青霉素过敏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青霉素分子本身不能直接引发过敏反应,但青霉素的分子结构非常不稳定,它在生产过程及之后的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分解,产生青霉噻唑(青霉素杂质的一种)。青霉噻唑分子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青霉噻唑蛋白,这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蛋白质,会造成大多数人产生过敏反应。
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青霉素进入机体后与组织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全抗原,可使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lgE,lgE 可黏附在鼻、咽、声带、支气管黏膜上,使机体呈过敏状态。
当患者再次口服或注射,甚至外用青霉素时,新的抗原即与特异性抗体 lgE 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导致机体发生 Ⅰ 型变态反应,患者血液中出现大量的组织胺、缓激肽等致敏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多。
由于血管活性物质作用的部位不同及个体差异,青霉素过敏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哪些人更易发生青霉素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者,特别是之前有过青霉素过敏者,其再次应用或接触青霉素类相关药品会发生过敏反应。
就医
青霉素过敏有轻有重,轻者停药后可自行好转,重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症状,需立刻就医。就医时要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自己可能是青霉素过敏。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青霉素过敏症状较轻时,首先要停用相关药物,再至变态反应科或皮肤科就诊。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哮喘、大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相关症状表现者,需立即至急诊科救治。
就诊科室
严重过敏者需立刻至急诊科就诊。
一般过敏反应至变态反应科或皮肤科就诊。
医生如何诊断青霉素过敏?
首先要有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史。青霉素过敏轻者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皮疹、哮喘、胸闷、气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冷汗、发绀、脉细弱、烦躁不安,喉咙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休克症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之前有没有应用青霉素类药物?是口服、注射还是外用?
之前有没有药物过敏?是什么药?
现在有什么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已经出现了多久?
现在与在家相比是减轻还是加重?
既往都有哪些疾病?
目前都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青霉素过敏吗?严重吗?能治好吗?
我需要吃药还是输液?多长时间能好?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我以后是不是都不能用青霉素药物了?
治疗
青霉素青霉素 青霉素过敏发生后,首先要迅速阻断患者继续接触青霉素类药物。已经明确为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不宜再做青霉素皮试试验。如已经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治疗。青霉素过敏严重者需争分夺秒的进行积极全面地抢救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和恢复后要注意药物交叉过敏等情况。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患者平躺,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液体通道,立即给予肾上腺素 0.3~0.5 毫克,必要时 5 分钟后可再次给予,同时给予大量快速补液等治疗。
喉头水肿:应先解决呼吸困难或窒息,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切开或气管切开。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适量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药物治疗。
轻症过敏:如皮肤瘙痒、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轻度的发疹型药疹等,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必要时给予小剂量的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是救治的首选药物,同时需要大量快速的液体复苏。
H1 受体拮抗剂作为救治的二线用药,主要用于缓解皮肤黏膜症状,不作为抢救药物使用。
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是救治的二线用药,有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喘鸣的患者可吸入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
糖皮质激素也是救治的二线用药,激素首选琥玻酸氢化可的松或者甲基泼尼松龙。
一般的青霉素过敏治疗
H1 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
针对有支气管痉挛、轻度憋气、喘鸣的患者,可使用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
症状较重的加用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或者口服。
外敷药物可以减轻皮肤瘙痒症状。
其他治疗包括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适量多饮水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青霉素过敏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能被逆转,及早干预有助于预防出现严重并发症。如遇严重青霉素过敏,一定要及时就医,争分夺秒的进行全面抢救,如就诊救治及时得当,一般不会遗留严重并发症。
日常注意
研究表明,科学、规范的青霉素皮试对青霉素严重过敏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阴性预测值可达 97%~99%,皮试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等青霉素过敏症状的风险。
使用青霉素前,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
使用前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但过敏试验阴性不等于不会发生青霉素过敏。
凡首次用药,停药 3 天后再用者,以及更换药物批号,均须按常规做过敏试验。
皮肤试验注入必须新鲜配制,皮试液浓度与注射剂量要准确,溶媒、注射器及针头应固定使用。
首次注射后须观察 60 分钟以防迟缓反应的发生。注意局部和全身反应,有不适即使告诉医生。
试验结果阳性者,禁止使用青霉素,同时报告医生,医生会在医嘱单、病历、床头卡和注射簿上醒目地注明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反应。
在进行皮试时,应注意:短时间内是否用过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如果用过,就容易产生假阴性。若对消毒液过敏,则会出现假阳性。
预防
青霉素过敏关键在于预防青霉素过敏关键在于预防。特别是之前有过青霉素用药过敏者在用药前一定要告知医生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避免再次应用青霉素类相关药物。医生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前会询问患者是否使用过青霉素,有无青霉素过敏史,使用前都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方可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