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慢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
概述
缺血性肠绞痛是指会在餐后反复发作的上腹部剧烈阵发性绞痛或肚脐周围疼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中的老年人群比例在增大,因而患有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大,诊断缺血性肠绞痛的比例也在相应的增加。发病年龄多在 45 岁以上。
缺血性肠绞痛的常见原因有:
动脉性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狭窄、大动脉炎等;
静脉闭塞性疾病:如腹腔内感染、血液病外伤等;
低灌注性心力衰竭:如休克、内分泌疾病等;
小血管炎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糖尿病、高血压等。
主要症状是上腹部或脐周发生阵发性钝痛,也可是弥漫性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后背及颈部。一般会在饱餐后 15~60 分钟发作,持续 2~3 小时。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可逐渐加重为持续性钝痛或痉挛性绞痛,偶有剧烈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首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症状较轻的病人可用药物进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病情加重时应采取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由于肠道缺血会导致吸收不良,引起腹泻、腹胀等。随着患病时间增长,患者会出现厌食,导致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及肠梗阻,危及生命。
症状
缺血性肠绞痛一般会在餐后 15~60 分钟出现阵发性的上腹部或脐周疼痛,可放射至后背及颈部。患病初期为阵发性钝痛,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可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钝痛或痉挛性绞痛,偶有剧烈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变体位,如蹲位或俯卧位,可减轻疼痛。
缺血性肠绞痛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缺血性肠绞痛的常见症状包括:
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钝痛(不太尖锐的疼痛);
后背及颈部疼痛;
发热;
冷汗;
恶心、呕吐;
腹部持续性钝痛;
腹部痉挛性绞痛(一阵一阵的抽筋式疼痛,疼痛比较剧烈)。
缺血性肠绞痛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脂肪泻
慢性腹泻
厌食
营养不良
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
肠梗阻
病因
缺血性肠绞痛主要是由一些原发病所致,例如动脉性疾病、静脉闭塞性疾病、低灌注心力衰竭、小血管炎性疾病等。但是发病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缺血性肠绞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动脉性疾病: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如动脉瘤、动脉狭窄、大动脉炎;
静脉闭塞性疾病:如静脉内血栓形成,常继发于腹腔内感染、血液病、外伤、胰腺炎、腹腔内大手术等;
低灌注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及血容量不足、血压突然下降、药物或某些内分泌因素引起肠道小血管收缩;
小血管炎性疾病:如 Wegener 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皮肌炎、糖尿病、高血压等,可累及中小动脉而导致管腔狭窄;
肠腔内压增高:如肿瘤性梗阻、顽固性便秘、腹部外伤和放射性疾病等。
哪些人容易患缺血性肠绞痛?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缺血性肠绞痛:
年龄:有心脏病或周围血管病病史的老年人;
性别:男性比女性患病的风险高。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缺血性肠绞痛:
动脉性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狭窄、大动脉炎患者;
静脉闭塞性疾病:如腹腔内感染、血液病、外伤、胰腺炎、腹腔内大手术、结缔组织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者;
低灌注心力衰竭:如休克、血容量不足、血压突然下降等;
小血管炎性疾病:如 Wegener 肉芽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皮肌炎、糖尿病、高血压、结节性多动脉炎、过敏性紫癜患者;
肿瘤性梗阻、顽固性便秘、腹部外伤、放射性疾病患者。
就医
缺血性肠绞痛患者早期出现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时应当及时就医,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可能会加重为剧烈痉挛性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当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钝痛(不太尖锐的疼痛);
后背及颈部疼痛;
发热;
冷汗。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恶心、呕吐;
腹部痉挛性绞痛(一阵一阵抽筋式疼痛,疼痛比较剧烈)。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普通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等检查结果可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有无腹肌紧张、腹部瘢痕,粪便有无异常。
触诊:医生会按压您的腹部,判断有无腹部压痛,查看腹痛范围,有无肿块,有无肠蠕动波。
腹部平片:腹部平片是不用引入任何造影而拍摄的腹部照片,作为缺血性肠绞痛的常规检查,可排除胆囊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及梗阻。
X 线钡剂检查:目的是了解胃、十二指肠、小肠有无异常。
超声检查:多普勒超声可测量血管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显示腹腔内主要动脉内的斑块、狭窄及闭塞的大小程度及部位。超声检查可排除肝胆胰系统及泌尿系统疾患。
胃镜检查:检查的目的是查看胃部和十二指肠有无异常。
血管造影:这项检查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主动脉造影,可确定血管狭窄闭塞的性质、部位、程度和范围。血管病变与症状并非一致,75% 的人可有肠系膜动脉硬化的造影表现。10%~20% 的无症状老年人在肠系膜血管造影时有明显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作的时候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持续时间多久?能否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经常发作吗?
一般是什么时候发作?饭前还是饭后?
以前发作时是否就诊?是否做过相关检查并进行了治疗?
使用过哪些药物?效果如何?
是否有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得的是什么病?严重吗?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疾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哪些治疗方法?
治疗费用贵吗?效果怎么样?能彻底治好吗?会复发吗?
会有什么并发症吗?
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治疗
应该首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症状较轻的病人可用药物进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病情加重时应采取手术治疗或介入性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硝酸异山梨酯:是一种硝酸类血管扩张剂,可以扩张血管,减低血液黏滞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硝苯地平:可以扩张血管,减低血液黏滞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减低血液黏滞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改善肠管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动脉内膜剥脱术:又称血栓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大动脉炎;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血管移植术是在血管有缺损、不能直接缝合时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动脉瘤、动脉狭窄、动脉栓塞或血管破裂难以修复者。
其他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气囊血管成形术是经皮股动脉穿刺后在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处进行导管气囊扩张,在动脉狭窄处放置钛合金支架,可使血流通畅,改善缺血。适用于体弱难以承受手术者,有时可取代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或动脉内膜剥脱术。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医生可能会推荐这种治疗方法。
疾病发展和转归
缺血性肠绞痛如果不及时治疗,由于肠道缺血会导致吸收不良,引起腹泻、腹胀等。随着患病时间增长,患者会出现厌食,使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及肠梗阻,危及生命。
积极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后,大多可改善症状,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患者生活需做到健康有序,要避免劳累及情绪波动,以利于疾病的恢复。药物治疗时患者应科学、规律的服用药物,手术治疗者术后需注意休养。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术后第一天正常量为 300 毫升以内,若过多,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黑便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患者应每 3 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超声检查等。
饮食(术后):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饮食(非手术治疗):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低盐低脂饮食,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术后):术后第一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
运动(非手术):日常注意患者应加强锻炼,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戒烟、戒酒。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情绪,必要时积极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和药物治疗。
预防
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有助于本病的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60 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男性,如果有心脏病或周围血管病的病史,应该提高警惕,每年按时体检,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患有动脉性疾病、静脉闭塞性疾病、低灌注心力衰竭、小血管炎性疾病的人群,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
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病人是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前兆,必要时应进行预防性的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