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吸收障碍综合征,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症
概述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为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症,小儿吸收障碍综合征等,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对营养物质消化和(或)吸收功能减退,所引起的症候群。
目前暂无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准确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报道。
特异性代谢酶缺乏和小肠粘膜损伤,是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急性肠炎、慢性腹泻病、蛋白-热卡营养不良(即蛋白质及热量供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免疫缺陷病等均为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根据吸收障碍的营养物质可分为三型,即糖吸收不良型、脂肪吸收不良型和蛋白质吸收不良型;根据消化和吸收的病理生理变化分为三型:消化不良型、吸收异常型和运送障碍型。
主要症状: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体重减轻或不增加、精神怠倦、乏力、水肿等。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并个体化的对症治疗。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儿若不及时治疗,可继发感染或代谢平衡紊乱,从而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针对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可减少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症状
腹泻等症状是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其余主要症状包括体重减轻、乏力、水肿、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相关表现等。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常因此来就诊。
体重减轻或不增加。
精神怠倦。
全身乏力、水肿。
生长发育迟缓。
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相关表现:
如铁、叶酸或维生素 B12 缺乏所致的贫血: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
脂溶性维生素 K 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伤口难以止血;
长期维生素 D、钙、镁缺乏引起的手足搐搦症:腕、踝关节剧烈弯曲,肌肉抽筋;
维生素 A 缺乏引起夜盲症:光线昏暗环境下看不清东西。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代谢性酸中毒;
蛋白-热卡营养不良;
贫血;
出血倾向;
夜盲症;
低钙血症。
病因
特异性代谢酶缺乏和小肠粘膜损伤是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可导致小肠粘膜损伤的各种因素都与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密切相关。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小肠粘膜本身缺乏特异性代谢酶,从而导致食物中对应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
小肠粘膜细胞受到疾病、手术等原因的损害,继而导致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哪些人容易患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危险因素)
急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蓝贾第鞭毛虫感染。
慢性腹泻病。
蛋白-热卡营养不良:即蛋白质及热量供应不足。
生长发育迟缓。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等。
就医
当患儿出现腹泻、体重减轻、全身乏力、水肿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上述症状加重,或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晕倒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泻、体重减轻或不增加;
精神怠倦、全身乏力、水肿;
生长发育迟缓。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泻严重,伴呕吐,持续数天;
持续高热;
意识模糊;
晕倒。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除询问患儿生活史、症状表现和体格检查外,医生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肠道 X 射线等检查结果,才能最终确诊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糖吸收不良:
粪便 PH 值(即酸碱度)、粪便还原糖测定:测定患儿新鲜粪便的 PH 和还原糖水平,可快速判断患儿是否糖吸收不良;
糖-呼气试验:该法可测定小肠对糖类的吸收情况,方法敏感、可靠、简便,且无创伤性;
右旋木糖吸收试验: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测定尿内木糖的排出量,也可反映小肠的吸收功能。
脂肪吸收不良:
粪便镜检:若每天粪便排出脂肪滴或脂肪酸增加,提示脂肪吸收不良;
脂肪吸收试验:该检查可精确反映脂肪吸收情况。
蛋白质吸收不良: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蛋白检测:血清蛋白降低,而尿蛋白阴性,则可一定程度上提示存在蛋白质吸收不良。
测定粪便中的 α1 抗胰蛋白酶:通过测定粪便中的 α1 抗胰蛋白酶的浓度可获知蛋白质漏出的程度,可间接反映蛋白质的吸收情况。
肠道 X 射线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帮助查出肠道形态上或功能上的改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大便性状如何,有无腥臭味?一般一天拉几次?
每天进食量如何?主食以什么为主?有无添加辅食?体重有无减轻?有无精神倦怠、乏力?
每天喝奶量多少?是否有面色苍白?小孩是否挑食?
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进行性加重?
目前有接受什么治疗?
近期有做过什么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症状?
是否跟其他疾病有关?
能自愈吗?会不会有后遗症?并发症?
我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疗程有多长?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有没什么忌口?
治疗
由于对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代谢变化的充分认识,以及日趋成熟的营养支持治疗和促代偿措施,本病的治疗效果较以往已大为改善。
病因治疗
停用不耐受的饮食;
补充缺乏的消化酶;
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肠炎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另可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比如:活性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
营养治疗
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蛋类、猪肝、牛肉、鸡胸肉等;
严重者往往厌食、消化吸收功能差,可先用肠道外营养(即从静脉内供给营养),症状好转后可改为口服;
少量多餐,逐步递增,循序渐进。
对症治疗
补充必须的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患儿应禁食含乳糖类食品,而多数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患儿只需暂时限食各种乳类及含乳的食品。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程迁延可发展为营养不良、贫血及生长发育障碍。腹泻严重者可继发感染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而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儿须从心理护理、饮食管理、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日常注意管理,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复诊,以达到更好的治疗预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心理护理:家庭应多给予患儿关爱与安抚,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饮食管理:应多吃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吸收、无刺激性食物,如蛋类、猪肝、牛肉、鸡胸肉等。此外,还需要多吃蔬菜、水果;
皮肤护理:因营养状况差等引起活动度受限的患儿,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预防压疮的发生,如翻身训练,按摩骶骨或坐骨结节骨隆突(即骨骼上的骨性隆起)部位,预防性使用气垫床、棉垫等保护性措施,同时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预防感染:对于排便次数较多的患儿,为保护肛周皮肤的完整性和预防感染的发生,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家属在患儿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涂抹保护软膏,勤擦身更衣,保证衣物清洁干爽;
复查随访: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预防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多数为继发性吸收不良,应积极地针对病因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如合理喂养,增强体质,积极防治胃肠道各种疾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等。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平衡;
注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尤其是不能偏食、挑食及暴饮暴食等,避免不良嗜好如多食油腻食物等;
要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吸收、无刺激性食物为主;
多吃蔬菜和水果。
对于有消化道疾病史的患儿,应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防治各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