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不同程度和类别的肝损伤。不同药物可引起相同类型的肝损伤,同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病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 6%,占急性肝炎的 5%,非病毒性慢性肝炎的 20%~50%,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50% 以上)。
肝脏常能通过多种机制适应低水平的肝毒性。当药物代谢过程中,毒性产物的产生速率超过肝脏的排泄速率时,就会出现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还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免疫过敏机制,代谢过程中由肝实质摄取、经胆盐及有机阴离子的转运和排出异常等方面。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特异质型;依据病程分型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受损伤靶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肝血管损伤型。
该病主要包括急性肝炎和胆汁淤积的表现,如发热、乏力、腹痛、皮疹、缺乏食欲、黄疸和转氨酶升高,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出血、意识障碍和昏迷等症状。
患者需要停用一切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及时清除和排泄体内残存的药物,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抗氧化剂、保护性物质前体、阻止损伤发生的干预剂或膜损伤的修复剂等。严重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人工肝、肝移植等治疗。
本病若未能及时治疗,可引起黄疸、凝血异常、暴发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窦阻塞综合征和肝小静脉闭塞病及肝脏肿瘤。
药物性肝损害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不可滥用,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应谨慎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避免服药时饮酒等。
症状
药物性肝病的症状包括急性肝炎和胆汁淤积的表现,如发热、乏力、腹痛、皮疹、食欲缺乏、黄疸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出现出血、意识障碍和昏迷等。
药物性肝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药物性肝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乏力。
恶心。
发热。
厌食。
右上腹痛。
黄疸。
瘙痒。
皮疹。
体重减轻。
皮下出血。
意识障碍。
昏迷。
药物性肝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在药物性肝病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肝性脑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心跳骤停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硬化。
肝纤维化。
凝血功能异常。
暴发性肝衰竭。
肝性脑病。
多脏器功能衰竭。
病因
肝脏常能通过多种机制适应低水平的肝毒性,当药物代谢过程中毒性产物的产生速率超过肝脏的排泄速率时,就会出现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还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免疫过敏机制,代谢过程中由肝实质摄取、经胆盐及有机阴离子的转运和排出异常等方面。
药物性肝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非免疫机制:某些药物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线粒体、细胞骨架、微管、内质网和细胞核功能,导致肝细胞坏死、凋亡和对炎症介质的敏感性增高。
免疫过敏机制:药物反应性代谢产物可通过改变肝细胞的蛋白质形成新抗原,以半抗原复合物的形式获得抗原性,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等介导免疫性肝损伤。
易感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及药物间的协同作用。
宿主遗传因素:一些与药物生物转化、解毒及免疫反应过程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等。
哪些人容易患药物性肝病?
高龄患者。
女性患者。
新生儿。
慢性酒精摄入的人群。
营养不良人群。
已有肝肾疾病的患者。
使用已知肝毒性药物的患者。
就医
当患者服药期间出现腹痛、黄疸、发热、乏力等肝损伤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建议就诊消化内科、急诊内科。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
黄疸。
消瘦。
食欲减退。
腹胀腹泻。
皮疹。
出血。
昏迷。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意识障碍。
皮下出血。
肢体抽搐。
昏迷。
高热。
精神异常。
黑便、呕血。
呼吸心跳骤停。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药物性肝病?
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及服药史,发病过程与服药相关性特点,排除其他肝损伤因素做出综合判断。用药史包括发病前 3 个月内服过的药物,包括服药剂量、用药的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的询问,以及询问非处方药、中草药及保健品的应用情况,以及患者的职业和工作环境。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液检查:可有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血氨增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 B 超、腹部 CT 可见肝硬化、肝纤维化。
病理检查:可有坏死性肝炎、胆汁淤积、肝细胞脂肪变、血管损伤和肝肿瘤等表现。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腹痛?黄疸?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无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近期服用过哪些药物?有无服用中药?
有无到医院就诊?
是否患有肝炎?
平时是否饮酒?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药物性肝硬化是如何引起的?
有哪些表现时,要警惕药物性肝硬化?
有哪些日常用药,可能会引起肝损伤?
中药是没有肝毒性吗?
如何合理用药来避免肝功能损伤?
出现药物性肝硬化有哪些治疗方法?
肝硬化是不是一定会出现肝癌?
饮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人工肝的治疗费用?
哪些情况下需要考虑行肝移植?
治疗
停用一切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及时清除和排泄体内残存的药物。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抗氧化剂、保护性物质前体、阻止损伤发生的干预剂或膜损伤的修复剂等。严重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人工肝、肝移植等治疗。
药物治疗
N-乙酰半胱氨酸:对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患者有特殊疗效。
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利于药物的生物转化。
S-腺苷-L-蛋氨酸:对肝内胆汁淤积有一定疗效。
多烯磷脂酰胆碱:具有保护和修复肝细胞膜的作用。
熊去氧胆酸:有稳定细胞膜、免疫调节和保护线粒体的作用,有利于药物性肝损伤特别是药物性淤胆的治疗。
皮质激素:加速胆红素排泄,可用于胆汁淤积和免疫高敏感性的患者。
根据情况补充血浆、白蛋白、支链氨基酸,口服新霉素和乳糖,预防应激性溃疡等。
手术治疗
重症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重度胆汁淤积性和慢性肝损伤进展到肝硬化时,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人工肝支持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药物性肝损伤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引起死亡。
日常注意
药物性肝硬化患者应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特别是警惕出现急性肝衰竭的表现,有无皮肤黄染、皮肤出血等情况,给予高热量饮食,注意肢体震颤、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等风险。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观察皮肤、大便、神志情况。
予以高热量饮食,补充维生素。
预防
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应该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谨慎使用在代谢中相互作用的药物,尽可能避免使用肝损伤药物,避免服药时饮酒等。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避免服药时饮酒。
定期监测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