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冬眠瘤,棕色脂肪瘤
概述
蛰伏脂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脂肪组织肿瘤。起源于胎儿时期的棕色脂肪,棕色脂肪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内含有许多散在的脂肪滴,线粒体较大.内含丰富的铁,看起来呈棕色,从而称为棕色脂肪瘤。棕色脂肪存在于冬眠动物及少量非冬眠动物体内,因此又称为冬眠瘤。
蛰伏脂瘤多发生在 30~40 岁的成年人,通常生长在胎儿和新生儿棕色脂肪发现的地方,但目前没有缺乏权威流行病学数据。
目前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分型分期:该疾病无此项内容。
蛰伏脂瘤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质地软,能移动。
手术切除是蛰伏脂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明显出血,完整切除瘤体后患者一般不复发,切除不彻底可导致复发。
由于蛰伏脂瘤含有丰富的血管,外伤及穿刺容易引起出血,使瘤体迅速增大.压迫邻近器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该类似肿物不宜轻易行穿刺活检,对不能排除该病的脂肪瘤亦不能轻易采取脂肪抽吸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预后,但切除不彻底可导致肿瘤复发。
症状
生长缓慢的、可移动的无痛性软组织肿块是蛰伏脂瘤的最常见症状,由于肿瘤血管丰富,在触诊时局部的温度可以升高,当压迫邻近结构可以产生压迫症状。
蛰伏脂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软组织肿块:蛰伏脂瘤常表现为肩、颈、腋下、肩胛和肩胛间区等处可移动,缓慢生长,无症状的软组织肿块,位于皮下居多。体格检查可触及柔软、活动度好的肿块。因为富含毛细血管,有时候肿块较暖。
蛰伏脂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瘤体出血 ;
压迫气管和食管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症状。
病因
蛰伏脂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蛰伏脂瘤目前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蛰伏脂瘤?
年龄:蛰伏脂瘤患病多为 30~40 岁人群;
家族遗传史:家属中有该疾病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肩、颈、腋下、肩胛和肩胛间区软组织肿块时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呼吸困难:蛰伏脂瘤压迫气管导致;
吞咽困难:肿瘤压迫食管时可出现;
休克;
瘤体大出血。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肿瘤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蛰伏脂瘤?
当医生怀疑是蛰伏脂瘤时,将通常进行 B 超、CT、MRI 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术前超声检查可帮助判断肿块的位置,良恶性的鉴别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CT 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可准确提示肿瘤的存在,确定空间位置,肿瘤数目和肿瘤引起的继发改变。对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蛰伏脂瘤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检查(MRI)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可以更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范围、边界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但价格昂贵,可作为辅助性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观察光镜下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形态学特征,确诊是否为蛰伏脂瘤,是该疾病最准确的检查方法。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为什么来就医?有哪里不舒服吗?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是如何发现这些症状的?这些症状是同时出现的吗?
出现多长时间了?症状一直在加重吗?
有过就诊经历吗?做过哪些检查?
用过什么药物吗?用药后有好转吗?
有直系亲属出现过类似症状吗?确诊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样患上这种疾病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能确诊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治疗费用高吗?医保能报销吗?
这种疾病预后好吗?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手术治疗以后有哪些在家里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治疗
手术切除是蛰伏脂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局麻下手术切除:手术的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预后佳,但少数患者可术后局部复发,个别患者可因远处转移死亡,这可能与切除不彻底有关系。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疾病进展至后期,可以发生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大出血等,也可能因恶液质或因电解质平衡严重失调出现休克、患者免疫力降低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可愈合,目前尚无恶变及转移报道,但可因切除不彻底导致肿瘤复发。复发率不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术后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谨遵医嘱按时更换敷料,一般术后每 2~3 天更换一次,同时观察伤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直至术后拆线。
若发生伤口出血、渗血,或外层纱布已被血液和渗液浸湿,则丧失防止感染的作用,需要立即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头面部伤口一般术后 4~5 天即可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手术在术后 7~9 天拆线;四肢手术在术后 10~12 天拆线,近关节处应适当延长,减张缝合 14 日拆线。具体拆线时间依据患者自身术后伤口恢复情况,由医生决定。
饮食:局麻下手术,患者术后若无恶心、呕吐反应,可直接食用普通饮食。日常注意饮食合理搭配,粗细适量,多食蔬菜水果以及鸡蛋、瘦肉、豆类等高蛋白食物,增强体质,促进伤口恢复。
术后需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引起术后出血,若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术后复查:术后注意按时复查,至少每年一次,复查超声检查、CT 等,观察疾病预后,防止复发。发现复发情况立即就诊。
运动:手术患者,术后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麻醉苏醒后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表现可立即下床活动、可立即恢复正常活动,但需避免跑步等剧烈活动,手术部位需注意减少活动,防止伤口出血或延迟愈合。
其他:术后恢复阶段病人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需要注意手术部位皮肤的清洁,防止感染,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患者在伤口恢复过程中需注意戒烟、限酒等,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伤口恢复。
预防
该疾病目前病因未明,暂无有效预防手段,按时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改善该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