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白念珠菌肺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下呼吸道真菌病,在肺部真菌感染中较常见,多为院内感染。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严重健康问题,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死亡率很高,高达 46%~75%[1],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白色念珠菌是医院获得性血液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2]。
该病病死率高的原因与社会人口老龄化、吸烟、伴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药瘾、嗜酒、艾滋病、久病体衰、大型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和器官移植等[3]。此外,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使得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性肺炎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咳嗽、脓痰不易咳出,呈白色拉丝状,偶尔伴有咯血、呼吸困难等。如果发展为败血症,可出现休克。慢性患者还会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和肺气肿。
除年龄和家族病史外,多数危险因素可防可控。
症状
常见症状有哪些?
此病大多见于使用免疫抑制或全身情况极度衰弱的患者,具体症状如下:
肺炎型:呈急性肺炎或败血症表现,出现畏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液胶冻样痰或脓痰,且痰黏稠不易咳出,呈酵母臭味及白色拉丝状,偶尔伴有咯血、呼吸困难等,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其他:血源性肺炎可伴皮肤损害、心肌炎、念珠菌菌血症,休克等情况,慢性患者还会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和肺气肿。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胸膜炎和脓胸:肺炎病变直接累及胸膜,或者致病菌从淋巴结、血行途径,直接侵入胸膜,可发生胸膜炎。一般症状较轻,只有少量积液,经抗生素治疗可很快消退。若高热持续不退,白细胞计数持续增高,胸水未见减轻,会伴发脓胸的可能。
中毒性休克:少数重症患者,可伴发中毒性休克,患者常急骤发病,发生血压突然下降、少尿、四肢冰凉、发绀、烦躁不安、神志模糊或昏迷等症状,且体温也可能低于正常,这种情况常发生于肺炎早期,典型的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可能尚未出现,病情变化迅速,必须及时抢救。
病因
常见原因有哪些?
白色念珠菌可寄殖于人的口腔、咽喉、上呼吸道、阴道及肠道黏膜,一般不致病。当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导致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可侵入支气管或肺中,引起本病,故本病多为继发性感染。
支气管肺部念珠菌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吸入(原发),即定植于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念珠菌,在身体防御功能发生削弱时,被吸至下呼吸道和肺泡所致。念珠菌入侵组织后转为菌丝型,同时进行大量繁殖,但菌丝型念珠菌有抗吞噬能力,可引起白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形成溃疡、多发性微小脓肿和组织坏死。
血源播散型则是菌丝和酵母向血管内侵入,引起的双肺弥漫性损害,典型表现为出血性结节,主要由坏死的肺组织和大量繁殖的念珠菌组成。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长期放置静脉插管、内脏导管均为诱发因素,粒细胞降低、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糖尿病患者等易发生血源播散。
哪些人容易患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
长期使用激素者;
入住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者;
糖尿病患者;
滥用广谱抗生素者;
血液肿瘤进行放化疗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就医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初步诊断,随后会做病原菌检查以确诊。确诊病原菌依赖于合格痰或支气管分泌物标本,在显微镜检下找到酵母假菌丝或菌丝,且连续 2 次检查呈阳性;以及真菌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且两次培养为同一菌种(血行播散者除外)。另外,血清 G 试验连续 2 次阳性,CT 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4]。
具体检查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指标(WBC)>10×109或<4×109。
胸部 X 线检查:显示团块影、浸润型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胸片可见小片状或斑点状阴影,部分可融合[1]。
痰液检查:连续 3 次培养出白色念珠菌,或在直接镜检中,发现大量假菌丝或菌丝和成群芽孢。
检查口腔、咽部可见覆盖点状白膜。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呼吸道分泌物、肺组织、胸水或脑脊液等培养出念球菌,或直接涂片发现大量芽孢和假苗丝(或菌丝)。
医生可能将本病与如下疾病进行鉴别:
急、慢性支气管炎;
细菌性及病毒性肺炎;
肺曲霉菌病。
治疗
原发病治疗
此为首选治疗,以原发病治疗或去除诱发因素为主,如停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
加强支持疗法
目的在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在治疗原发病、增强免疫力、去除易患因素后,轻症可自然好转。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患者:可将两性霉素 B 5~10 毫克,加入到 10 毫升蒸馏水中,进行雾化吸入,每天 2~3 次;或每天口服酮康唑 0.2~0.4 克。对于病情较重者,需每天用氟康唑 200 毫克,静脉滴注,疗程 2~4 周或视病情而定。
合并菌血症、疑有血源播散的患者:首选两性霉素 B 每天 0.4 毫克/千克,静脉滴注,总量 1~1.5 克。如果患者病情凶险或有休克,宜尽快加大剂量,以达到最大耐受剂量。氟康唑、依曲康唑、棘白菌素疗效确切,常用于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治疗失败者。
长期粒细胞低下或骨髓抑制患者:应用氟康唑 400 毫克/天或两性霉素 B 0.5 毫克/千克, 2 次/周,可有效预防播散性念珠菌病。
用药原则如下:
轻症者:以补足维生素为主,特别是维生素 B 族及 C。或在停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的同时,采用口服或雾化吸入抗真菌药物。
重症者:以静脉给药为主,可联合一种或两种抗真菌药,并加强支持疗法,抗真菌的疗程比较长,一般 3 个月左右,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可适当延长。
病情顽固的患者:医生可能会予以免疫疗法,如菌苗注射等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评定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X 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痰培养连续 3 次阴性。
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X 线检查肺部病变有吸收好转,痰涂片未找到菌丝、芽孢。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痰培养阳性。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免疫力、去除易患因素,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轻症患者,一般在免疫能力增强后,可自然好转。
预防
除年龄和家族病史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勿滥用广谱抗生素。
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者,应定期查粪、尿、痰等指标,并仔细作体格检查,必要时定期作胸部 X 线检查。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居住房间的清洁,且无真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