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肺炎是什么?白色念珠菌肺炎怎么办?白色念珠菌肺炎症状有哪些?

人体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具有不同类型的细胞群体所构成,主要包括: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细胞随血流循环分布全身,各司其职,发挥免疫活性,监控、识别、杀灭入侵的病原体或自身的变异细胞。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是指人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降低至一定标准之下,较易发生感染的状态。依据中国的临床诊断标准,成人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 4.0×109/L,10~12 岁的儿童是低于 4.5×109/L,小于 10 岁的儿童则是低于 5.0×109/L。假如患者并非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白细胞减少,而是由其他因素诱发,例如疾病、药物、营养不良等,则称之为继发性白细胞减少或获得性白细胞减少(Acquired leukopenia)。年老体弱、重症疾病、免疫功能缺陷、营养严重缺乏都是继发白细胞减少的高危因素。继发性白细胞减少本身并不会引起不适,部分轻度减少者如果卫生条件良好可能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这一状况的临床危害在于无法为人体提供足够的免疫防护,任何病原体都可能乘虚而入,在缺少防卫的患者体内会快速进展、蔓延,侵犯各处器官组织,甚至引发致命风险。感染频发、严重感染或长期感染的患者都应该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发现白细胞计数以及相关各种淋巴细胞或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者可能受到罕见类型病原体的感染,这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都将是极大的挑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排查,病情恶化的风险也会更大。控制白细胞减少的关键是立刻停用致病药物或尽快治疗原发病。假如患者是由于感染就诊,那么与此同时还要即刻接受经验性的抗感染治疗,尽快稳定病情。在治疗期间,患者务必注意增强营养,防范感染。即使原有感染症状已经得到控制,仍需做好个人卫生。在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之前,患者始终处于感染易发的高危状态。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坚持适量锻炼,确保休息时间,减少工作和学习,放松心情。由药物治疗诱发的白细胞减少,往往难以预防。但由原发病所致者,只要通过加强疾病管理,就能实现有效预防,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概述

白念珠菌肺炎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下呼吸道真菌病,在肺部真菌感染中较常见,多为院内感染。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严重健康问题,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死亡率很高,高达 46%~75%[1],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白色念珠菌是医院获得性血液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2]。

该病病死率高的原因与社会人口老龄化、吸烟、伴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神经系统疾病、药瘾、嗜酒、艾滋病、久病体衰、大型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和器官移植等[3]。此外,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使得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性肺炎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咳嗽、脓痰不易咳出,呈白色拉丝状,偶尔伴有咯血、呼吸困难等。如果发展为败血症,可出现休克。慢性患者还会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和肺气肿。

除年龄和家族病史外,多数危险因素可防可控。

症状

常见症状有哪些?

此病大多见于使用免疫抑制或全身情况极度衰弱的患者,具体症状如下:

肺炎型:呈急性肺炎或败血症表现,出现畏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液胶冻样痰或脓痰,且痰黏稠不易咳出,呈酵母臭味及白色拉丝状,偶尔伴有咯血、呼吸困难等,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其他:血源性肺炎可伴皮肤损害、心肌炎、念珠菌菌血症,休克等情况,慢性患者还会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和肺气肿。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胸膜炎和脓胸:肺炎病变直接累及胸膜,或者致病菌从淋巴结、血行途径,直接侵入胸膜,可发生胸膜炎。一般症状较轻,只有少量积液,经抗生素治疗可很快消退。若高热持续不退,白细胞计数持续增高,胸水未见减轻,会伴发脓胸的可能。

中毒性休克:少数重症患者,可伴发中毒性休克,患者常急骤发病,发生血压突然下降、少尿、四肢冰凉、发绀、烦躁不安、神志模糊或昏迷等症状,且体温也可能低于正常,这种情况常发生于肺炎早期,典型的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可能尚未出现,病情变化迅速,必须及时抢救。

病因

常见原因有哪些?

白色念珠菌可寄殖于人的口腔、咽喉、上呼吸道、阴道及肠道黏膜,一般不致病。当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导致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可侵入支气管或肺中,引起本病,故本病多为继发性感染。

支气管肺部念珠菌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吸入(原发),即定植于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念珠菌,在身体防御功能发生削弱时,被吸至下呼吸道和肺泡所致。念珠菌入侵组织后转为菌丝型,同时进行大量繁殖,但菌丝型念珠菌有抗吞噬能力,可引起白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形成溃疡、多发性微小脓肿和组织坏死。

血源播散型则是菌丝和酵母向血管内侵入,引起的双肺弥漫性损害,典型表现为出血性结节,主要由坏死的肺组织和大量繁殖的念珠菌组成。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长期放置静脉插管、内脏导管均为诱发因素,粒细胞降低、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糖尿病患者等易发生血源播散。

哪些人容易患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

长期使用激素者;

入住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者;

糖尿病患者;

滥用广谱抗生素者;

血液肿瘤进行放化疗者;

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就医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初步诊断,随后会做病原菌检查以确诊。确诊病原菌依赖于合格痰或支气管分泌物标本,在显微镜检下找到酵母假菌丝或菌丝,且连续 2 次检查呈阳性;以及真菌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且两次培养为同一菌种(血行播散者除外)。另外,血清 G 试验连续 2 次阳性,CT 影像学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4]。

具体检查如下:

血常规:白细胞指标(WBC)>10×109或<4×109。

胸部 X 线检查:显示团块影、浸润型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胸片可见小片状或斑点状阴影,部分可融合[1]。

痰液检查:连续 3 次培养出白色念珠菌,或在直接镜检中,发现大量假菌丝或菌丝和成群芽孢。

检查口腔、咽部可见覆盖点状白膜。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呼吸道分泌物、肺组织、胸水或脑脊液等培养出念球菌,或直接涂片发现大量芽孢和假苗丝(或菌丝)。

医生可能将本病与如下疾病进行鉴别:

急、慢性支气管炎;

细菌性及病毒性肺炎;

肺曲霉菌病。

治疗

原发病治疗

此为首选治疗,以原发病治疗或去除诱发因素为主,如停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

加强支持疗法

目的在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在治疗原发病、增强免疫力、去除易患因素后,轻症可自然好转。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患者:可将两性霉素 B 5~10 毫克,加入到 10 毫升蒸馏水中,进行雾化吸入,每天 2~3 次;或每天口服酮康唑 0.2~0.4 克。对于病情较重者,需每天用氟康唑 200 毫克,静脉滴注,疗程 2~4 周或视病情而定。

合并菌血症、疑有血源播散的患者:首选两性霉素 B 每天 0.4 毫克/千克,静脉滴注,总量 1~1.5 克。如果患者病情凶险或有休克,宜尽快加大剂量,以达到最大耐受剂量。氟康唑、依曲康唑、棘白菌素疗效确切,常用于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治疗失败者。

长期粒细胞低下或骨髓抑制患者:应用氟康唑 400 毫克/天或两性霉素 B  0.5 毫克/千克, 2 次/周,可有效预防播散性念珠菌病。

用药原则如下:

轻症者:以补足维生素为主,特别是维生素 B 族及 C。或在停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的同时,采用口服或雾化吸入抗真菌药物。

重症者:以静脉给药为主,可联合一种或两种抗真菌药,并加强支持疗法,抗真菌的疗程比较长,一般 3 个月左右,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可适当延长。

病情顽固的患者:医生可能会予以免疫疗法,如菌苗注射等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评定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X 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痰培养连续 3 次阴性。

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X 线检查肺部病变有吸收好转,痰涂片未找到菌丝、芽孢。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痰培养阳性。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免疫力、去除易患因素,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轻症患者,一般在免疫能力增强后,可自然好转。

预防

除年龄和家族病史外,多数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勿滥用广谱抗生素。

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者,应定期查粪、尿、痰等指标,并仔细作体格检查,必要时定期作胸部 X 线检查。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居住房间的清洁,且无真菌生长。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脑血康片(东宝)的功效与作用-脑血康片(东宝)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药都(上清丸)的功效与作用-药都(上清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