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
概述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患者的定义包括:近90天内曾住院≥2次;长期居住在养老院或慢性病护理机构;近30天内接受过静脉治疗(抗生素、化学药物)或伤口处理;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由于HCAP患者的来源复杂,情况不一,各项临床研究报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HCAP患者的年龄和是否携带多重耐药菌是影响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HCAP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较为相似,因而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
细菌是引发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最主要的病原体,并且很有可能是多重耐药菌和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HCAP的致病因素相对复杂,包括呼吸系统有创操作、口咽部和消化道的病原菌吸入呼吸道,以及经由医护人员或医疗器械发生的病原传播。
伴有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发生HCAP的风险显著较高。
HCAP患者多为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初始阶段对于呼吸道感染的反应不明显,不一定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当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群出现精神萎靡、发热、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痰液增加时,应及时接受诊疗,尽早控制病情。
HCAP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3个方面:临床表现、X光胸片、取样化验结果。
初始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具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HCAP治疗方案。
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人群应注意休息和营养,适度运动,尽可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预防HCAP的关键还在于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技巧和医疗器械的彻底消毒,以及患者所处环境的卫生状况。
症状
由于多数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患者均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免疫状态低下,并受到其他治疗措施(长期用药等)的干扰,起病时通常未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并且不同患者之间的症状存在高度的异质性。但相较于社区获得性肺炎,HCAP患者的健康状况更差,基础疾病更严重,治疗结局更差,病死率更高。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患者往往由于慢性病接受长期治疗,导致症状被干扰或掩盖。而且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患者普遍年龄较大,合并症较多,入院诊治前功能状态较差,患者病死率较高。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症状变化不定,起病较隐匿。
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相对较轻。
临床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如表现为低氧血症、意识混乱、多肺叶浸润等。
肺外表现,包括意识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较为常见。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并发症相较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显著增多,可导致:
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脓毒血症;
左心衰竭;
肺栓塞等。
病因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患者的致病因素呈现多样性:1、由于接受创伤性的相关诊疗措施,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使病原菌侵入肺部,引发感染;2、身体机能退化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导致口咽部和消化道的病原菌误吸入呼吸道,并在肺部造成感染和炎症。3、医源性感染,包括与患者或医务人员接触,或经由未充分消毒的医疗器械而感染病原体。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细菌是引发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最主要的病原体,并且很有可能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
患者接受呼吸系统有创检查和治疗时,如果上皮细胞的保护机制受到破坏,细菌就易于粘附在呼吸道表面。气管插管会抑制咳嗽、咳痰及吞咽机制,也使病原菌容易在呼吸道定植、繁衍,引发肺炎感染。
内源性感染
患者口咽部及消化道内的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内源性细菌吸入是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发病机制。
50%~70%的健康人睡眠时会把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入肺部。
年老体弱或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可能存在意识障碍、吞咽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胃酸减弱、胃排空功能异常,而消化道的细菌就更有可能通过胃-食管返流至口咽部,并误吸入气管。
医源性感染
通过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身体接触传播病原菌。
采用未充分消毒的器械、设备进行医疗操作:例如纤维支气管镜,雾化吸入器。
空气传播:空气中的尘粒可携带病原体,四处散播,如结核杆菌;病毒还可经飞沫传播。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65岁;
营养不良;
慢性肺部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各种类型的恶性癌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或长期接受透析;
长期接受激素或抗生素治疗。
就医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患者较为特殊,情况复杂,多见于年老体弱、免疫功能缺陷、长期用药或透析患者。一般病情重、进展快,会迅速转化为重症肺炎。当高龄人群或慢性病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发热、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痰液增加时,应及时接受临床检测和诊断,尽早控制病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高龄人群、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功能缺陷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就诊:
不明原因的发热>38℃;
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状态变化;
出现脓痰,或痰液状态发生变化,或排痰量突然增加;
呼吸更加困难,咳嗽、气短、气急的状况加重。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
临床诊断:发热、白细胞增加、出现脓痰。
影像学检测:X 光胸片。
根据下列情况评估患者的临床病情,可决策治疗方案,预测患者的治疗结局:
心肺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神经基础疾病等,不仅是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而且也是影响治疗结局的重要因素。
多药耐药的危险因素评估:最近3个月内接受过抗菌药物治疗;住院≥5 天;机械通气>7 天;免疫功能低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患有慢性病?
曾经接受过哪些治疗?
症状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目前的症状是持续性的还是偶发性的?
症状程度有多严重?症状程度有多严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目前的病情治疗后可以达到怎样的结果?
病情可能会如何进展?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能治愈吗?
治疗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初始治疗的情况非常复杂,与医院获得性肺炎不同,若常规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案,可能会造成某些患者应用了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增加临床耐药风险。建议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具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将HCAP的治疗分为广谱治疗和窄谱治疗。
如何治疗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
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的初始经验性治疗比医院获得性肺炎或社区获得性肺炎更复杂。首先,按照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定义,患者可能在感染前 30 天接受过静脉抗生素治疗,或同时合并有其他发生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这就使预估初始方案能否起效变得非常困难。其次,此类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死亡率高,及时开展经验性治疗,控制病情对改善患者治疗结局又很重要。所以,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也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而不断进行调整。
医学专家认为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是所有患者都有必要在初始阶段就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建议应该根据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的严重程度和多重耐药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
评估多重耐药的危险因素:近期使用抗生素、近期住院史、生活功能程度差、免疫功能低下。
按照评估的结果分 4 级进行治疗:
非重症肺炎,有 0~1 个危险因素:按照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进行口服药治疗。
非重症肺炎,危险因素≥2 个:住院治疗,采用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方案。
重症肺炎,没有危险因素:按照重症肺炎住院治疗。
重症肺炎,危险因素≥1 个:住院治疗,采用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方案。
日常注意
为了避免发生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患者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并做好防护措施:
健康饮食,积极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戒烟,避免对自己和他人的呼吸道造成损害;
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和手卫生;
不要去触摸与自己无关的医疗器具;
尽量远离伴有感染症状的患者;
如果发现自己有新出现的呼吸道感染迹象,应该及时告知家人、主诊医生或养老院工作人员。
预防
从患者角度而言,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比较难以预防,主要就是:
选择设施较好、规范管理的养老院居住,或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
在养老院或医院住院期间确保手卫生和口腔卫生,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不要去触摸与自己无关的医疗器具,尽量远离伴有感染症状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