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人类腺病毒分为 A~G 共 7 组,42 个血清型,多数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及眼部感染等。其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腺病毒肺炎约占病毒性肺炎的 20%~30%,由于缺乏腺病毒特异性抗体,80% 的腺病毒肺炎发生于 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
冬春季节容易出现腺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腺病毒感染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该病通过呼吸道飞沫近距离传播,在相对密闭、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易传染。
腺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化系统感染症状以及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症状,亦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腺病毒感染大多数为轻症感染,一般可自行好转,只有少数发展成重症病例。
了解防控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性场所;注意个人卫生,防寒保暖,提高免疫力。
症状
腺病毒感染主要症状包括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咽痛;消化系统感染症状:腹痛、腹泻、解水样便;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症状:有结膜充血,可有异物感、烧灼感、怕光、流泪及轻度视力障碍。
腺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腺病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腺病毒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多数以急性发热起病,轻者微热(体温小于 37.5℃),高者可达 41℃。
同时伴咳嗽、咳痰(主要为白痰,少数为黄痰)。
不同程度咽部不适、咽痛,乏力、恶心、食欲減退。
少数患者有头痛、头晕症状。
个别患者出现腹泻。
大部分患者可见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泡增生。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扁桃体肿大,表面可见点片状灰白色分泌物。
患者双侧颈部淋巴结呈绿豆至黄豆大小。
病程 1~14 天(平均 5~7 天),呈自限性。
腺病毒肺炎 20%~40% 的患者发展为腺病毒肺炎:
多数患者持续高热,且在 38.5℃ 以上。
咳嗽加重,咽部症状明显。
同时可伴呼吸急促、胸闷,胸部 X 线片或 CT 检查发现肺部病变。
肺部听诊基本无干湿啰音。
少数患者有中等程度发热、咳嗽,无明显胸闷、煎气等症状,但影像学检查肺部有病变。
另有极少部分患者无发热,仅有咳嗽、咽痛、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而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病变。
成人临床表现: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潜伏期较长,一般为 3~24 天,而且早期病症并不明显,多累及双眼,眼刺激症状和分泌物增多,可持续 1~4 周;而角膜损伤可持续数月,少见失明。
呼吸道感染:一般有发热、咳嗽、咽痛、流涕、肺部啰音。
病毒性腹泻:解稀水样便,可伴有腹痛、发热,造成机体水电解质紊乱,脱水。
儿童临床表现:
呼吸道感染:婴儿腺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为鼻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在这个年龄组中可能会发生。而且部分患儿可能会发生百日咳综合征。
咽结膜炎:发病急,发热 38℃ 以上,出现咽炎、鼻炎、眼结膜炎及颈淋巴结炎。球结膜及睑结膜可见颗粒状突起、红肿,常为单侧,双侧者常为一侧较重。症状延续 1~2 周,无后遗症。
出血性膀胱炎:大多由腺病毒 11、21 型引起,男孩多见,无明显季节性。可有血尿、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肉眼血尿,约 3~7 天,镜下血尿可持续 2 周左右。
其他:心包炎、慢性间质性纤维化、婴儿腹泻、风疹样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等[3]。
腺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为轻症病例,一般 7~10 天可自行好转;只有少数发展为重症病例。
少数发展为重症肺炎的患者,除肺炎症状以外,还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胸闷、心率增加等。
危重患者出现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在免疫稳定的人群中很少导致死亡,但在新生儿、婴幼儿和免疫低下人群中可导致严重腺病毒肺炎或致死性腺病毒感染。
病因
腺病毒感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自身免疫力低下。
接触腺病毒感染人群的呼吸道飞沫。
哪些人容易患腺病毒感染?
新生儿。
婴幼儿。
老年人。
获得性免疫力低下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发病前 8 天内与腺病毒感染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并出现发热、干咳等临床表现。
发病前 8 天内曾到过腺病毒感染流行区域,并出现发热、干咳等临床表现。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呼吸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腺病毒感染?
临床医生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
①发病前 8 天内与腺病毒感染病例密切接触;②发热伴咽干或咽痛,干咳;③双侧或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绿豆或黄豆大小;④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表面覆有点、片状灰白色分泌物;⑤双肺听诊基本无干湿啰音,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升高或降低,分类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单核细胞比例升高;⑦胸部影像学表现为结节状、斑片状、小片或大片状实变影,部分出现胸腔积液。符合以上①②③④⑥条者,临床诊断为腺病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部符合者诊断腺病毒肺炎。
确诊具体相关检查:
咽拭子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腺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
血清腺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腺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 4 倍以上升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接触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或已确诊腺病毒感染的病人?是否为群集性发病?
起病时间有多久?是否有发热?发热的特点?
伴有哪些其他症状,如咽痛、流涕、全身酸痛、咳嗽咳痰、结膜充血等?
有无使用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腺病毒是什么病毒?是属于禽流感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目前尚无明确针对腺病毒的特效治疗。临床上应以对症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可考虑使用以下药物,早期应用可能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的作用。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每次 0.4~0.6 克,每 12 小时 1 次。
干扰素喷鼻剂喷鼻腔,每天 4 次。个别患者使用利巴韦林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敏感体质者可致轻度溶血性贫血。
糖皮质激素治疗:具体剂量可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调整。应同时给予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并注意骨缺血性改变和继发感染,如细菌和(或)真菌感染,结核患者须警惕原已稳定病灶的复发和扩散。
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酌情使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合并细菌感染者,根据病原可使用阿奇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早期可使用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等口服中药制剂,也可使用痰热清、热毒宁、清开灵等静脉用制剂。
其他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当病情恶化不能正常进食时,应及时给予临床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增加脂肪比例以减轻肺的负荷。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对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小。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天 10~15 克。注意补充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尽量保持血浆白蛋白在正常水平。酌情使用丙种球蛋白、胸腺素等免疫增强剂。
呼吸支持治疗对危重症患者密切监测动脉血气,腺病毒肺炎患者通气功能一般尚可,换气功能明显障碍。若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应及时处理。
疾病发展和转归
腺病毒感染绝大多数为轻症感染,一般可自行好转,只有少数发展成重症病例。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了解防控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提高防范意识。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性场所,避免接触流感症状的患者。
注意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防寒保暖,提高免疫力。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患者:由于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与患者说话距离应在 1.8 米以上,尽量避免触摸患者接触过的物体。如衣物、门把手、钱币和扶手等。
少摸脸:尽量少用手摸脸,防止病毒通过眼、鼻、口侵入体内。
勤洗手:经常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触碰过患者的污染物后。
戴口罩:作为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戴好口罩是非常关键的防护措施。
多通风:房间至少每日早、中、晚各通风 1 次,每次至少 30 分钟,让空气流通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强体魄:按时作息,补充营养,合理膳食,提高自身免疫力。
预防药:口服板蓝根冲剂、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勤消毒:定期对室内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