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嗳气,俗称打嗝或打饱嗝,是食管或胃中气体逸出经过咽喉并发出声响。嗳气很常见,只有在嗳气过多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时,考虑为病态,即嗳气症,是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罗马 IV 标准依据气体进入的位置和机制的不同分为胃上嗳气及胃嗳气。嗳气常见于胃食管反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可见于一些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胆结石等。
嗳气症确切病因不详,罗马 IV 标准依据气体进入的位置和机制的不同分为胃上嗳气及胃嗳气。
嗳气是食管或胃中气体逸出经过咽喉并发出声响,俗称打嗝或打饱嗝,是常见的生理现象,只有在嗳气过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视为病理状态,称为嗳气症。
目前临床上通过完善各项客观检查,依据罗马 IV 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目前未有确切治疗方法,文献报道认知行为治疗、语言治疗及一些药物治疗可能有效。
嗳气症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培养良好进餐习惯,食不言语,细嚼慢咽等,避免饮用含气饮料,减少空咀嚼及吸吮动作等。
目前无确切预防嗳气症的方法。
症状
嗳气症的临床表现[1][2][3]
过去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按能否客观观察到或检测到吞咽气体,将嗳气症分为吞气症和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两个亚型。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通常有以下特点:
仅有嗳气而不伴其他胃肠道症状,多达每分钟 20 次。嗳气时可发出很大的声音。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焦虑,且在紧张情况下嗳气发作更为频繁
表现为胃上嗳气模式,没有初发的或继发的食管蠕动波。
吞气症通常有以下特点:
反复出现令人困扰的嗳气
可客观地观察或检测到吞咽气体,通过便携式阻抗-pH 检测技术提示过度的气体吞咽和频繁胃暖气的存在,却无胃上暖气。
患者常有肠胀气等症状,表现为腹胀、腹部不适等,x线平片可见小肠积气,扩张的小肠襻充满了大量气体,未见不到液气平;
表现为胃嗳气模式。
病因
生理性嗳气的机制[1]
吞气是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每咽下 10 ml 液体会同时吞入约 8 至 32 ml 的气体。当人体摄入的一些食物和含气饮料时在胃肠道也会产生气体。在小肠和结肠富含肠内细菌,它们通过对食物发酵分解产生气体,这些气体在胃肠道近端时以嗳气的形式排出,而肠道远端则由肛门排出。
含气的食物或经肠内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在胃内积聚,使近端胃部扩张,引起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气体随即进入食管;气体积聚使食管体部快速扩张.引起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气体经咽喉排出。这是重要的生理性反射活动,是嗳气的正常排出机制,即胃嗳气,也被称为气体的胃食管咽反流。
嗳气多见于立位,在仰卧位时,TLESR 反射降低,嗳气较少发生。
嗳气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2]
嗳气症确切病因不详,可能涉及生理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及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因素。
在 2016 年罗马 IV 诊断标准将嗳气症分为胃上嗳气和胃嗳气两个亚型,两者气体进入的机制不同:
胃上嗳气:
气体快速进入食管并在 1 s 内快速反向从口排出,并伴随可听到的声音。因为气体既不来自于胃也不进入胃,而是存在于食管,故称为胃上嗳气。应用食管测压技术发现,患者通过 2 种不同的机制使气体进入食管:
吸入法: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UES 松弛,空气被吸入食管;
逼入法:咽部肌肉收缩将气体逼入食管。
胃嗳气:
气体的胃食管咽反流(见第 1 点生理性嗳气的机制)。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许多器质性疾病,包括消化系统肿瘤可表现出嗳气的症状,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早择期就诊,完善检查,接受诊治。
常发生在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有时也发生在器质性疾病患者中.如胆囊炎、胆结石、消化性溃疡。
以下疾病可表现出嗳气:
胃食管反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慢性炎症: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消化系统肿瘤
食管裂孔疝
肠易激综合征
胆囊炎
胆结石等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嗳气症?
医生将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善以下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及提供的证据过度气体吞咽的客观证据:
内镜检查
食管测压
多通道阻抗联合 24 h 食管 pH 监测
目前嗳气症的最新的诊断标准是 2016 年发布的罗马 IV 标准:
罗马 IV 嗳气症诊断标准[3]
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
令人困扰的起自胃部或食管嗳气(严重至影响日常活动)持续时间超过 3 天/周;
过度的胃上嗳气(嗳气起自食管);
过度的胃嗳气(嗳气起自胃);
支持证据:
观察到频繁的反复发作的嗳气支持胃上嗳气诊断;
胃嗳气没有确定的临床相关性
腔内阻抗技术可以用于区分胃嗳气及胃上嗳气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关于嗳气:
出现嗳气多长时间?
症状是否加重还是维持稳定?这种症状是持续的还是间歇的?
这种嗳气是否影响到您的日常生活
其他伴随症状:
有无声音嘶哑等改变?
有无消化系统其他症状?如腹痛、反酸、烧心、排便习惯的改变?
是否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既往史:
既往是否恶性疾病病史?
是否有恶性疾病家族史?
精神状态自评
近期存在生活的变故或受到刺激使自身压力过大,紧张或焦虑?
治疗
嗳气症的治疗[1][3]
过度嗳气的治疗比较困难,文献中所报道的各种治疗措施尚缺乏证据支持。
胃上嗳气的治疗:
行为认知治疗:医生将在全面完善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后诊断嗳气症。然后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胃上嗳气是可以控制的;过度暖气是一种自我诱导的、后天习得的行为。
对过度嗳气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的患者,医生将建议您首先治疗嗳气以外的症状。
有研究报道语言治疗或许有效:食管发音的机制与胃上嗳气机制类似,可以通过向语言学家学习掌握食管发音规律,触类旁通,进而终止胃上嗳气的行为。
有研究报道生物反馈和催眠治疗可能有效。
若过度嗳气产生是继发于精神心理异常,则首先医生将建议您进行精神心理治疗。
胃嗳气的治疗:
急性或严重的胃嗳气发作可能见于智力低下的患者,由于腹内压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器官的扭转、梗阻及呼吸困难。
此时,医生可能会通过留置鼻胃管减少胃内气体及给予镇静药物减少重复的吞气。
对于慢性胃嗳气患者
语言治疗,通过减少说话时气体吞入,可能有效减轻嗳气发生。
腹式呼吸可能有效。
一些药物可能有效:如巴氯芬,通过减少 LES 松弛频率及减少吞咽可能减轻嗳气;二甲硅油等减轻表面张力的药物可能减少肠道气体的形成减少嗳气发生。
日常注意
嗳气症患者日常注意应该注意?[3]
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时不要说话,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
尽量避免饮用含气饮料如可乐、苏打水等。
尽量减少吸吮或是咀嚼等动作,如吸吮糖果或是嚼口香糖等。
情绪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缓解紧张或焦虑的情绪。正确看待嗳气症这个疾病。
预防
目前尚未发现确切预防嗳气症的方法。
建议日常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避免饮用含气饮料。
减少吸吮或是咀嚼等动作。
注意情绪调节,及时进行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