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病是什么?肠病怎么办?肠病症状有哪些?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生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简称 LCH)又称组织细胞增多症 X 或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 X,是一种组织细胞疾病。骨髓来源的朗格汉斯细胞(LC)增生是其共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而在临床上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存在明显的差异

别称

肠道疾病

概述

人体的肠道大致可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是长度最长,也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成分在小肠中经过充分的分解、吸收,才能为人体所用,残渣则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肠道疾病(Intestinal Diseases)是一个涉及广泛的临床概念,主要包括功能性肠病和器质性肠病。起病原因复杂多样,患者多表现为下腹部不适,消化不良。

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

感染性肠炎:最主要的致病机制是外界病原体感染导致肠道粘膜损伤,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细菌和寄生虫则主要通过食物或饮用水途径进行传播。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攻击、破坏自身组织所致。此类疾病可伴随患者终生,迁延反复,难以治愈。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粘膜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通常呈弥漫性分布,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绝大多数患者在 30 岁之前即已获得确诊。

克罗恩病:常见发病区域为小肠末端和大肠前端,可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肠壁炎症和溃疡。该病也可能波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任何部位,呈跳跃式分布。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患者表现为腹部不适,伴有腹泻或便秘,其中以腹泻症状较常见,不影响睡眠和营养吸收,然而其肠道实际上并未发生器质性损害。我国发病率约为 10%,以中、青年和女性居多。

肠结核: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所引发的特异性、慢性传染性疾病,是肺外结核中较常见的一种。肠结核可以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以小肠末端最为多见。

肠梗阻:由于各种病因引发肠道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造成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随后,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全身性的病理变化,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甚至有致命风险。

肠息肉:临床以大肠息肉最为常见,肠息肉可以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其中以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最高。

大肠癌:临床最常见的肠道癌症,细胞由于基因突变发生恶性转化,增殖不受控制,侵犯周边组织,并可能向远处转移。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症状

不同类型肠病的发病机制和形成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损害肠道的正常结构和消化功能,因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各类肠病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往往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才会逐渐表现出各种相应的症状:

最典型的症状是腹痛、腹胀、腹部压痛。

排便异常:出现腹泻或便秘,也可能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其他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全身症状:发烧、乏力、虚弱、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

腹部肿块:肠结核、炎症性肠病、肠癌还会波及周围组织,形成肿块。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引起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甚至引发休克,有致命风险。

病因

肠病的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常见病因大致可分为 2 类:先天性和获得性。患者最终发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肠病的先天性因素

肠病的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遗传或基因突变。

家族病史:多种肠病都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例如:

遗传综合征引发的肠息肉;

家族遗传性大肠癌;

家族性致病基因诱发炎症性肠病;

遗传易感性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上升。

基因突变:导致某些组织、器官结构或功能异常,例如:

肠道和周边组织结构存在缺陷,容易引发肠梗阻。

胃肠道神经控制出现障碍或感觉异常敏感,可造成肠易激综合征。

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持续错误攻击自身组织或细胞,导致炎症性肠病无法治愈。

肠病的获得性因素

肠病的获得性因素则是不良生活方式或其他相关疾病。

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吸烟、酗酒;

暴饮暴食;

嗜好高脂、高糖饮食,体重超重或肥胖;

不吃水果和蔬菜,饮食中缺乏纤维素;

长期静坐,缺乏运动;

排便不规律。

感染:各种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过于劳累,或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艾滋病患者。

肠道菌群紊乱。

药物:例如治疗肠道感染的抗生素。

其他腹腔内的治疗或检查措施导致肠道受到损伤,例如手术、放疗。

就医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消化内科

常见检查项目

病史采集:

基本情况:患者病史、治疗史、日常饮食情况,以及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

临床症状的特征:例如具体部位、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诱因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同时检查腹部是否存在肿块,了解患者腹痛、腹胀或压痛的具体部位和严重程度,并观察全身各处是否还有其他阳性体征。

抽血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例如肝、肾功能、血脂、炎症水平等其他指标是否异常。

测定各种生物学标志物,例如自身抗体、病毒的抗原/抗体。

化验大便:观察是否有病原体感染,是否有粪隐血阳性、黑便、粘液脓血便等。

内镜检查:内镜是一根细长、柔软适宜的光纤导管,头端带有光源、视频镜头且具有活检孔道。肠镜可经由肛门口进入结肠、回肠末端;小肠镜可经由口腔到达空肠或经由结肠到达回肠。医务人员可透过内镜检查观察粘膜有无炎症、溃疡、肿块、肿瘤等黏膜病变。

病理活检:医生还可以借助内镜,从患者的病变部位获取一小块组织样本,交由病理科检查病变具体情况,评估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CT 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医生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判定病变部位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X 光钡剂灌肠造影——钡剂灌肠后可覆盖在肠道表面,更有利于影像学观察。医生采用 X 光片拍摄一系列肠道图像,从中寻找发生病变的异常部位。

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同时积极去除病因。

缓解症状

对于腹痛较严重者,医生会给予解痉、止痛药物。

对于长期、大量腹泻的患者,医生除了给予止泻药物,还会进行补液和营养支持治疗,以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

严重便秘者可短期使用泻药,长期应以饮食疗法为主,例如多吃水果、蔬菜,摄入充足的纤维素。

去除病因

抗菌治疗:

除非患者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表现,否则肠道炎症患者一般无需抗生素治疗,尤其应避免在儿童患者中滥用抗生素。

肠结核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督导下,接受长期的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等。

炎症性肠病的抗炎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例如柳氮磺砒啶、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

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造成的炎症反应,通常采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例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抗抑郁治疗:伴有精神症状者,医生会给予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药物。

益生菌治疗:肠道菌群紊乱者可服用益生菌胶囊。

停用致病药物:如果肠病由药物诱发,医生会与相关科室沟通改变用药方案。

手术治疗

肠息肉和大肠癌首选手术治疗,力争实现根治。部分病情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肠病患者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肠息肉和大肠癌首选手术治疗:

医生会尽可能将病变组织彻底切除,力争实现根治。

大肠癌患者可能还需要在术前或术后接受化疗、放疗,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尽可能清除残余的癌细胞。

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病情非常严重的肠病患者,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肠道大出血,保守方案难以控制;

发生肠梗阻、肠粘连或肠穿孔;

肠道形成瘘管;

腹腔内出现脓肿。

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推荐手术治疗: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切除病变的结肠和直肠,以达到缓解症状,预防癌变的目的。

但是,这就会对患者的正常排便过程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给生活带来各种不便,因此术前医生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谨慎权衡利弊。

日常注意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

做好疾病管理工作:根据医嘱服药,并定时复诊。密切关注自身的病情变化趋势,若感觉病情出现反复应及时就医。

适当补充营养:肠道损伤严重者可以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为主,如鸡汤、果汁、米粥等,有助于补充热量、维生素、蛋白质。

改善饮食方式:彻底戒烟戒酒以及任何不良嗜好;治疗期间尤其要避免各种辛辣刺激或腌制食物。

去除诱发因素:假如明确吃了某些食物后会引起不适,以后应该避免此类食物。

家人需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由于正常饮食和排便都可能受到影响,患者往往表现出焦虑、烦躁情绪。此时家人应该与其多沟通,耐心倾听,有助于舒缓心情。

病情缓解后应适度锻炼: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和肠蠕动,同时户外运动也有助于舒缓心情。

预防

肠道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有很多疾病的具体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下预防措施可能无法彻底杜绝发病,但能够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饮食中应包含足量的纤维素,例如绿叶蔬菜和全谷物,尽量减少刺激性或辛辣的食物。

不要吃霉变的食物,它不仅危害消化道,还可能造成全身性的危害。

尽量减少腌制食品(酸菜、咸鱼、咸肉)在日常食谱中的比例。

注意饮食卫生,用餐前要洗手,不要与他人共用餐饮器具,所有的食物都要彻底煮熟。

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每天坚持适度锻炼,促进肠蠕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定期身体检查:

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例如胃镜、肠镜检查,肿瘤标志物、粪隐血试验等。

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阿拉坦五味丸的功效与作用-阿拉坦五味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逍遥丸(恒玉佳)的功效与作用-逍遥丸(恒玉佳)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