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什么?大肠息肉怎么办?大肠息肉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脊髓压迫症,是指创伤和疾病均可能对脊髓或马尾造成压迫,导致背痛、刺痛、麻木、肌无力以及其他症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常见的肿瘤并发症。被认为是一种独立于其病因的医疗急症,需要迅速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由于长期脊髓损伤导致的不可逆的截瘫和大小便失禁等。外国尸检报告中显示,约 5% 的癌症病人出现癌细胞硬膜外转移,同时近 20% 的椎体恶性病变会出现脊髓压迫症状。预计美国每年的脊髓压迫患者发生数约为 1.8 万~2 万。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脊髓可能会被骨组织、血(血肿)、脓(脓肿)、肿瘤(原发性肿瘤或脊髓转移瘤)或者破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等压迫。骨质疏松病史、肿瘤病史、先天性脊柱畸形等均为本病的危险因素。老年人脊髓压迫症的自然发展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即早期根痛期(根性神经痛期),脊髓的局部压迫期和完全压迫期。轻度脊髓压迫症的症状常表现为背痛、感觉异常、肌无力;重度脊髓压迫症的症状常表现为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即大小便失禁、尿潴留、便秘等。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有时需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等)减少肿胀,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肿瘤通常行放射治疗(伴有或无手术),血肿或脓肿行引流术等。治疗难点为一旦出现瘫痪并发症,治疗后完全缓解或恢复的可能性将明显降低。本病的主要并发症为截瘫,且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老年人脊髓压迫症患者中有 8% 至 47% 是癌症的首发症状。

概述

息肉是缘起于黏膜表面的局限性增生物,同时向管腔内隆起。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是临床常见的良性病变,部分有癌变倾向,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常常由内镜检查发现,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小肠息肉较少。。

近几年来,肠息肉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40 岁以上发病率为 25%~50%,男性多于女性。大肠息肉占肠息肉的 80%,大多数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单发多见。大肠腺瘤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目前认为年龄、饮食、性别、肥胖是大肠息肉的高危因素;人种、民族、家族史以及患有肠道基础疾病等,均会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病率。

大肠息肉按病理组织学分类,主要分为肿瘤性(腺瘤)、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等)、增生性(增生性息肉、黏膜肥大性赘生物)、炎症性(血吸虫卵性息肉、良性淋巴样息肉)等。

部分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早期患者可无症状,部分患者有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等,严重者可导致肠梗阻及癌变。

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症状

多数息肉无症状,随着息肉增大或位置不同,部分患者有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等症状。

大肠息肉常见症状有哪些?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排便隐血、腹部不适(如腹胀等)及大便改变。排便习惯改变或粪便性状变化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息肉位置不同导致便血的量和性状也略不同,相对而言,息肉越接近肛门,血便颜色越新鲜。

随着息肉的增大,部分患者症状逐渐明显。大的息肉可以引起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不尽感,甚至出现肠套叠或肠梗阻,继发感染者还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有时也会表现为顽固性便秘或大便变细、凹槽形粪便。

大肠息肉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随着大肠息肉的进展,可能出现肠套叠、肠梗阻及慢性失血等全身症状。此外,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梗阻或肠套叠:大的息肉容易引起肠道不完全肠梗阻,老年患者会出现肠套叠,如果不及时解除,症状加重,易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贫血: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

癌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可存在上皮内瘤变,以细胞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根据腺瘤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大小,可分为管状腺瘤(最多见)、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80%),息肉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也越高。此外,息肉癌变率与息肉直径成正比,息肉越大越易癌变。

病因

年龄增加、高脂饮食、性别(男性)、肥胖、人种、民族、家族史及患有肠道基础疾病等,均会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病率。

大肠息肉常见原因有哪些?

年龄:肠息肉好发年龄在 40 岁以上,可能与老年人胃肠动力不足,粪便长期留存肠道对黏膜反复刺激有关。另外,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下降,对外界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升高等因素,可最终引起肠道细胞克隆增殖、分化及凋亡失去平衡,使中老年人成为肠息肉的好发人群。

饮食因素:高脂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食用纤维素会降低患病风险。

由于油脂可促进机体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次级胆酸,可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致使结肠上皮细胞受损并过度增生,逐渐形成结肠息肉。

纤维素具有保护作用,因为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减少毒素与肠壁黏膜的接触,并缩短有毒物质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减轻对肠道黏膜的损害与炎性反应。特别对于吸烟者而言,食用纤维素十分必要,可以抵消香烟烟雾的有害作用,降低结肠、直肠肿瘤发生的风险。

遗传因素:大肠癌、大肠腺瘤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患有肠道疾病者:如炎症性肠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等。其机制是慢性结肠炎症通过肉芽肿、炎性因子等刺激肠道,导致肠道息肉样改变,进而发展为肠息肉及息肉癌变。

哪些人容易患大肠息肉?

年老、男性、肥胖、久坐不动者是肠息肉的高发人群。

长期西方化饮食,如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常食油炸食物者。

慢性肠病患者。

有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或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族史,或者一级亲属有患癌史者。

就医

大便隐血试验筛查阳性者,或者出现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部包块等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检查。若诊断为大肠息肉,建议息肉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确诊病变类型,根据病理类型行内镜下治疗。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脐周隐痛、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感、血便或大便颜色变深、大便性状改变(凹槽状)等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患者出现腹部包块、肠梗阻、肠套叠,或者出现活动性出血,并且伴有全身症状(头晕、冷汗)等,需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科。

肛肠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普通人群可行粪隐血试验筛查,高危人群或体检者可通过内镜检查确诊及治疗。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直肠指检:通过指检直肠可确定是否存在肿块,如果存在肿块,需要确认肿块大小、位置(几点)、活动度等,但手指仅可触及离直肠 7~8 厘米内的肠段,故具有一定局限性。

大便隐血试验:方法简便,费用便宜,适用于社区大肠息肉、大肠肿瘤的筛查。结果阳性者,建议患者进行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最直观的检查方法,不仅可以观察息肉数目、大小、形态、部位和活动度,还能通过息肉活检,行病理学分析,明确息肉性质,以决定息肉治疗方案。此外,还可以通过内镜下黏膜染色和放大技术,辅助判断息肉性质和病变范围,有助于提高大肠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血清癌胚抗原:对大肠腺瘤、大肠癌预后及术后复发有监测作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大便次数、颜色、性状有无改变?是什么样子的?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存在腹部隐痛、腹部肿胀?有无腹部包块?

是否做过大便隐血检测?结果如何?

是否有大肠息肉家族史?或大肠肿瘤家族史?

是否有大肠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

平时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什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有什么严重的并发症吗?会癌变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手段?能否通过服用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怎么样?还会复发吗?术后需要随访吗?

有遗传性吗?我的家人是否也需要行肠镜检查?

治疗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需要做哪些改变吗?

治疗

无癌变倾向的息肉可以不做处理,但需密切肠镜检查随访;有蒂息肉或无蒂小息肉可内镜下摘除,直径大于 3 厘米的无蒂息肉应予以手术切除。无论是内镜下治疗还是手术切除患者均应定期复查肠镜。

药物治疗

炎性息肉没有癌变潜能,部分炎性息肉可通过使用肠道黏膜修复药物及调整肠道菌群药物后改善。

大肠腺瘤属于癌前病变,患者可以使用化学方法进行预防,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西乐葆、舒林酸等。其机制为通过抑制环氧核酸介导的前列腺素合成,以及抑制致癌物的激活而发挥作用。

内镜下治疗

大肠息肉可行内镜下电凝切除法或剥离切除术等,多发性息肉可分批内镜下摘除。

小于 5 毫米的隆起型及平坦型病变,采用热火检钳除术。

大于 5 毫米的隆起型病变,可行高频电圈套法息肉切除术。

5~20 毫米的平坦型病变,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侧向发育型或活检病理提示上皮内瘤变的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手术治疗

息肉较大甚至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可以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息肉癌变伴有浸润者需要行外科手术切除;对于早期癌变已行内镜下治疗,但病变累及肌层者,建议追加外科切除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大部分大肠息肉预后良好,大肠腺瘤有癌变可能,内镜下治疗后或外科手术切除后,患者仍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测,及早发现有无息肉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休息 1~3 天,一周内避免过度活动。

术后 3 天内进流质-少渣半流质(米糊、粥、粉、软面条等)饮食,以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术后两周内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密切观察便血、腹痛、体温(有无发热)、血压及脉搏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息肉较大或病情复杂者须留院观察,并酌情使用止血药和抗菌药,术后遵医嘱复查结肠镜。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建议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即便无明显症状,也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大肠息肉,防止大肠腺瘤及大肠癌。

肥胖是大肠息肉的高危因素。建议日常适当运动,改变久坐不动状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或超重。

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脂饮食,增加素食及纤维素摄入。

有肠道基础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秋季保健养生暖胃很重要

2023-9-16 23:23:44

药品

复方颠茄铋镁片的功效与作用-复方颠茄铋镁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