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多见于 6~8 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以青壮年农民居多,女性多于男性[1]。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
主要症状为突发性腹痛,发作时病人疼痛难忍,大哭大叫,十分痛苦。
治疗以解痉、镇痛、利胆、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为主,若出现急性阑尾炎、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肠穿孔腹膜炎等应尽早手术。
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等为主要预防手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若无严重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
症状
胆道蛔虫病常以突然发作的腹痛,以剑突(位于胸壁前下端)偏右侧阵发性绞痛为特点,可有钻顶感,患者常坐卧不安伴全身冷汗、面色苍白。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及背部,同时伴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腹痛间歇期患者安然无恙。若虫体完全钻入胆道,甚至进入胆囊,疼痛反而减轻,但炎症进一步发展,表现为明显固定压痛、发热、白细胞升高,黄疸等[2]。
胆道蛔虫病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胆道蛔虫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蛔虫钻入胆道,刺激胆总管的壶腹部括约肌,产生痉挛性收缩,患者出现剑突下突发性剧烈绞痛、疼痛持续时间不等,而疼痛过后可如常人。患者腹痛的程度和体征不相符合,常常腹痛剧烈,但体征轻微。发病初期腹部喜按(指腹部疼痛因按压而缓减),但随着胆道炎症的发生而出现拒按(指腹痛按压后疼痛加剧)。
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可含有胆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虫。呕吐出的蛔虫可多达数十条甚至上百条之多,小儿由于咽喉反射敏感性较差,可从鼻腔中爬出蛔虫。
寒战、发热:胆道蛔虫病患者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当合并感染时,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体温的上升与腹痛的程度不成比例。蛔虫钻入胆道引起胆管炎,除非虫体退出胆道,炎症缓解,体温多不会自行消退。
黄疸:单纯的胆道蛔虫因虫体表面光滑,不容易形成完全性胆道梗阻。但蛔虫钻入胆道后,若蛔虫的数量多、蛔虫死在胆道内,或反复发作的胆道蛔虫引起胆管炎时,可引起胆道梗阻,在梗阻后 24~48 小时可出现黄疸。还可出现肝肿大。
胆道蛔虫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是可引起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肝脓肿:蛔虫可沿胆道钻入肝脏引起肝脓肿。
肺梗死、肺脓肿:胆道蛔虫还可穿破胆道形成胆漏,或穿入肝静脉,严重者可穿入肝脏后再钻入肺,引起肺出血性梗死和肺脓肿。
化脓性胆管炎: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化脓性胆管炎。
膈下脓肿:胆道蛔虫穿破膈肌,造成膈下脓肿。
胆汁性腹膜炎:胆道蛔虫造成胆汁漏出至腹膜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导致胆汁异常反流进入胰管,使胰腺消化酶被激活,从而导致急性胰腺炎。
胆道出血:胆道蛔虫致胆管与伴行血管间形成异常通道引起消化道出血,称之为胆道出血。
中毒性休克:胆道蛔虫带来的细菌入血可导致中毒性休克,后果严重。
病因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时,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并且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原因更易引起成虫钻胆。
胆道蛔虫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窜入胆道者 80% 在胆管内。
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所以很少发生黄疸。
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并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哪些人容易患胆道蛔虫病?
6~8 岁学龄儿童:儿童蛔虫感染率高。
农民:农村地区蛔虫发病率高于城市。
晚期孕妇:妊娠晚期,子宫增大,腹部可移至脐部和子宫周围,或右上腹部,蛔虫容易钻胆,如果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可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
就医
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如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部剑突偏右侧的阵发性绞痛,并伴有右肩及背部放射性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儿童、孕妇、农民等出现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绞痛,放射至右肩及背部,且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出现右上腹疼痛伴畏寒、寒战、发热。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血压下降、出冷汗、恶寒、高热持续不退、持续严重腹痛等。
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时,应考虑肺梗死的可能,应立即就医。
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消化道出血时应考虑胆道出血的可能。
如出现明显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时,应考虑急性胰腺炎可能。
如出现发热、腹痛、呼吸浅快、出冷汗、脉搏细速、肢体湿冷、尿量减少等,应考虑中毒性休克可能。
建议就诊科室:
传染科
消化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胆道蛔虫病?
典型的胆道蛔虫病一般诊断并不困难,胆汁检查发现虫卵可作为佐证。B 超检查可有助于诊断。在急腹症中(尤其在农村)应谨慎除外蛔虫性肠梗阻、肠穿孔的可能。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血常规: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加。
粪常规:胃十二指肠液和粪便镜检可发现虫卵。
B 超检查:临床超声检查胆道蛔虫的诊断较有价值,准确率可达 95.6%,胆道蛔虫 B 超的影像学特征有:
胆管有轻度或中度的扩张,管壁增厚。
胆管两边可见两条回声光带,蛔虫的体腔则在胆道的中间出现条状的无回声区。
可见卷曲、回缩,甚至正在蠕动的蛔虫。
X 线静脉胆道造影:胆道在造影剂注射 5 分钟后就会显影,45 分钟后为显影最佳状态,60 分钟以后造影剂会逐渐排出而影响显影的效果,因此最好选在造影剂注射 1 小时内拍片,蛔虫的发现率约为 50%。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RCP 从十二指肠乳头内注入造影剂,可获得清晰的影像,以协助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你感染了蛔虫吗?
你是不是有反复腹痛,有没有钻顶的感觉?
你腹痛时有背痛右肩部疼痛吗?
你腹痛时有发热吗?有黄疸吗?查过白细胞计数高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有蛔虫病,经常腹痛是怎么一回事?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发热、寒战、并出现腹痛,眼睛发黄,应该怎么办?
下一步我该如何治疗?
治疗
胆道蛔虫病的治疗除了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等需要尽早手术外,均以姑息治疗为主。具体包括解痉、止痛、利胆、驱虫或纤维内镜取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可获得满意疗效[2]。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广谱驱虫药,阴转率与剂量有关,400 mg 顿服可取得疗效。副作用不明显,少数可见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孕妇忌用。
左旋咪唑: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成人一次口服 150 mg,儿童按每千克体重 2 ~ 3 mg 计算,临睡前 1 次顿服,或早晚 2 次分服。本品可使虫体肌肉麻痹,起到制止蛔虫蹿动,防止胆道蛔虫病的作用。本品副作用少而轻微,常见者有头晕、头痛、失眠等,停药后即消失。
驱虫净(四咪唑)、驱蛔灵等。
其他治疗
解痉镇痛治疗:解痉镇痛的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维生素 K3 等,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合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
预防和控制感染:可采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生素。
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若经非手术治疗 2~5 天,症状不见缓解或加重者,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以及急性期过后,经治疗胆管内仍有蛔虫或并发胆石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为胆总管探查,取出虫体、引流胆道。术后还需驱虫治疗,以免蛔虫病复发。
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取虫。
疾病发展与转归
胆道蛔虫病除了严重的并发症以外,一般预后良好,通过驱虫治疗或手术取虫后,可以痊愈。
日常注意
胆道蛔虫病患者应养成良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正确服用驱虫药物。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正确服用驱虫药物,驱虫药物应在清晨空腹或晚上临睡前服用。服药后注意观察大小便中有无蛔虫排出。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蔬菜要洗净煮熟、水果应洗净或削皮后吃。
预防
预防以粪便管理,切断粪便的污染环境的途径为主。开展群体性的大规模驱虫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改善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胆道蛔虫症来源于肠道有蛔虫的患者,而肠道蛔虫病是一种传染病,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较少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根除肠道蛔虫的发生。
肠道有蛔虫的患者,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以彻底杀死蛔虫,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