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小肠、结肠及直肠,故又可分别称为“放射性小肠炎”“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接受过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其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可高达 20%,且多发生在放疗后 6 ~ 24 个月。一般照射总剂量在 3000 拉德以下者很少发病。腹腔内放疗总量超过 4000 拉德时发生症状,若达 7000 拉德以上则发病率高达 36%。
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放射性肠炎多发生在放疗 2 周左右,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疼痛、便血、里急后重、黏液便等。而慢性放射性肠炎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硬化及进行性肠壁纤维化。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便血、腹痛,严重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
如果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一段时间出现腹泻、便血、腹痛时,应该及早就医。
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与高压氧仓治疗。
放射性肠炎晚期,由于反复炎症导致肠壁纤维化,可以出现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并发症。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进食高纤维素或辛辣刺激的食物,宜食用易消化、低脂及产气少的食物。还应注意保持肛门以及会阴部的清洁,穿宽松内裤。
症状
放射性肠炎有哪些症状?
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放射性肠炎和慢性放射性肠炎两种。急性放射性肠炎主要有腹泻,排便疼痛,便血,里急后重,黏液便的症状。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便血、腹泻、腹痛,严重者甚至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
早期症状:放射性肠炎的早期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 1~ 2 周内。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排出黏液或血样便等症状;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
晚期症状: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者直至放疗结束 6 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肠道纤维化或狭窄。发展较早的患者可在放疗后半年出现症状,发展较晚的患者可在 10 年后甚至 30 年后才发生,多与肠壁血管炎以及后续病变有关。
放射性结肠、直肠炎
常出现于照射后 6~18 个月。症状有腹泻、便血、黏液便和里急后重,大便变细和进行性便秘或出现腹痛者提示肠道发生狭窄。
放射性小肠炎
小肠受到放射线照射,造成严重损伤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等症状。晚期表现则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主要表现为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
放射性肠炎并发症有哪些?
肠梗阻:包括不全性肠梗阻和完全性肠梗阻。
肠穿孔、腹腔或盆腔脓肿:大剂量照射可以导致小肠或者结、直肠出现溃疡甚至穿孔,也可以因为肠穿孔而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脓肿。严重的肠道病损甚至可以与邻近脏器形成瘘管,如直肠阴道瘘,直肠小肠瘘。此时可以出现粪便从阴道排出以及食糜混于粪便中排出。
结、直肠癌:放射线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他既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同时又可以诱发恶性肿瘤。因此放射性肠炎可并发或者诱发结、直肠癌等。
病因
放射性肠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射性肠炎的发生与接受放射治疗密不可分。放射治疗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大约 70% 的肿瘤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接受过盆腔肿瘤放疗的患者,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可以高达 20%,并且多发生在放疗后的 6~24 个月。那么哪些因素会引起或加重放疗导致的肠道损伤呢?
照射剂量、时间:盆腔区放疗 4~4.5 周照射量低于 4200~4500 拉德时,发病率逐步上升;如再加大照射剂量,发病率迅速增加。
不同部位的肠道对放射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的强弱排序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要原因:
距离放射源远近不同:宫颈癌及膀胱癌常进行放射治疗,由于直肠紧贴宫颈和膀胱,故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较高。
肠管的活动度不同:末端回肠和远端结肠比较固定,较易受照射的损害;炎症或术后粘连限制了肠段的活动,使该肠段单位面积的照射量增加。
腹盆腔手术后结构改变:子宫全切后,直肠所受的照射量高于未切除者;当有腹腔手术史时,其部分小肠常粘连于盆底,所以这部分肠管发生放射性损伤的概率也较大。
个体的敏感性不同:有肠道血管病变的患者,他发生放射性肠炎的概率要高于没有血管病变的患者。女性、体弱及老年患者,其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也明显要高。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他的肠道对放射损伤更敏感。
哪些人容易患放射性肠炎?
瘦弱的老年妇女:这类人群保护自身免受放射损伤的软组织较少。
在既往有过腹部或盆腔手术史的患者:由于肠管与盆腔的粘连,使粘连的肠管相对固定,不能够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在进行盆腔放疗时难以避开照射野,接受射线的量较大,发生放射性肠炎的可能性也就明显比无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要大。
患有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肠壁血管可以进一步发生闭塞,加重缺血,使发生肠壁损伤的机会明显增加。
盆腔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由于盆腔是腹部放射治疗中最多采用的部位,加之直肠的移动性差,70%~90% 的放射性肠炎发生于直肠。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接受过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如果出现腹泻、排便疼痛、便血、里急后重、黏液便等症状,并且按照普通肠炎治疗无效,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治。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肛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放射性肠炎?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腹盆腔放射治疗史及临床表现、查体和内镜检查的结果,确诊放射性肠炎并不难。
但应排除其他疾病:
急性感染性肠道疾病:常规进行大便镜检及大便培养,排除急性感染性肠道疾病;
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为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结肠镜、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综合排除溃疡性结肠炎;
结直肠恶性肿瘤:部分有便血、里急后后重的患者,建议做结肠镜和病理活检,以排除结直肠恶性肿瘤。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腹盆腔肿瘤史?是否接受过腹盆腔放疗史?
放疗时间有多久?放疗的部位在哪里?放疗的剂量是多少?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自行用过药?
是否有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肠道疾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的导致放射性肠炎?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您推荐我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我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这种疾病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这种疾病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我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在放射性肠炎的治疗决策中,应充分考虑本病自限性的特点,综合临床症状与内镜表现,尽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主要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而对于病情反复、病变进展的患者,转流性肠造口是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预措施,有助于良性转归,包括迅速缓解顽固性直肠出血、直肠溃疡的坏死或穿孔等。
病变肠管切除作为一把双刃剑,是处理合并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手段,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完善围手术期准备,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把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作为治疗的最终目标。
药物治疗放射性肠炎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肠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是常用的肠黏膜保护剂,既可以减少放疗引起的腹泻以及改善大便的性状,也可以减少肠道的出血。
促进肠黏膜代偿增生药物:谷氨酰胺是胃肠道黏膜细胞的重要呼吸能源,是胃肠道上皮细胞生长、增殖、分化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对维持其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黏膜损伤修复有重要作用。
抗炎药物:抗炎类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柳氮磺胺砒啶、巴柳氮、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及类固醇类药物(泼尼松龙、倍他米松及氢化可的松)。非甾体类消炎药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类固醇类药物一起使用。给药途径包括口服和保留灌肠。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以通过减轻辐照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进而保护肠黏膜。目前,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被证实可用于减轻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损伤。
肠道益生菌:放射线会直接杀灭、抑制、扰乱肠道正常菌群,从而导致了肠道菌群紊乱。益生菌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腹泻等症状。临床上常用的益生菌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菌。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使用益生菌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放疗期间腹泻的发生风险,至于益生菌能否对放射性肠病的其他常见症状,如便血、肛门疼痛、里急后重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也起到治疗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临床证据支持。
抗生素:放疗损伤肠道黏膜屏障可能导致肠道菌群易位、菌群种类比例失调及肠道菌异常增殖,这些改变可能与患者腹胀、腹泻等症状有关,如果怀疑细菌过度增殖,尝试给予甲硝唑、环丙沙星抗生素治疗,可以缓解患者腹胀、腹泻等症状。
止泻药:腹泻是放射性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止泻药物在放射治疗引起的腹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洛哌丁胺作为一种外周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明显降低肠道蠕动的频率,减缓肠道运输速度,提高胆盐吸收率,但腹胀和恶心会限制洛哌丁胺的使用。对合并肠狭窄和肠梗阻的患者应当避免使用止泻药物。
内镜治疗放射性肠炎
内镜下治疗放射性肠炎主要包括三种方法,激光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及甲醛凝固治疗。
氩离子凝固治疗近年来逐渐显示出其在放射性肠炎治疗上的优势,它是采用单电极的技术,将氩离子通过电流非接触性得作用于病变表面,是治疗放射性结肠炎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手术治疗放射性肠炎
手术的适应症包括合并肠梗阻、肠穿孔、肠瘘、肠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或反复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症状。
手术治疗放射性肠炎的肠道损伤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都应十分慎重,手术的原则应是以解决临床症状为首要目标,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提高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
随着外科手术及围手术处理的进步。手术已经成为放射性肠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高压氧仓治疗放射性肠炎
高压氧仓治疗,能改善放射性直肠炎因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的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衰竭,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减轻组织损伤,加速溃疡愈合,促进组织修复。
同时,高压氧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极低的不良反应,对各种顽固性慢性放射性肠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了高压氧仓治疗可以明显得改善放射性肠炎的黏膜愈合。
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缺点,需要特殊的设备且价格昂贵。
放射性肠炎发展及转归
放射性小肠炎的预后,较放射性结肠、直肠炎差。2/3 轻症患者可在 4 ~18 个月内好转或痊愈。有人认为广泛的盆腔手术如果再次进行放疗,则导致病变组织的血供不良,其预后常较差。据国外报道,严重的肠道放射性损伤的死亡率为 22%。
日常注意
多数放射性结肠炎患者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以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放射性结肠炎患者,还应该密切观察自己对各种食品的适应性,注意个体差异。如发现问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摸索规律,尽量不要食用会过敏的食物。
建议低纤维素、低脂、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饮食,可以限制乳糖摄入。低纤维素饮食可以改善放疗引起的腹泻症状,也可以避免坚硬粪便反复摩擦受损直肠黏膜,造成疼痛和出血。低脂饮食会减轻肠道不适症状。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以逆转营养不良,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限制乳糖摄入,对于 RP(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尤其是合并乳糖不耐受的患者来讲,可以减轻腹泻等症状。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预防
增加体重,提高患者对放射的耐受性。避免致死性或过量辐射的惟一有效办法,是严格执行防护措施,严禁超过最大允许量,采取小剂量多次照射,可以减少放射性肠炎的发生。
一旦出现放射性直肠炎表现者,应暂停放疗并行其他治疗。
在生活上少吃生冷、硬、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吃辛辣、口味重等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生活规律,不熬夜,不纵欲,适度运动等,都是预防放射性肠炎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