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肝淀粉样变,肝脏淀粉样变,肝脏淀粉样变性,肝脏淀粉样变性病,肝脏淀粉样物质沉积症
概述
肝淀粉样变性为多种原因导致淀粉样蛋白沉积于血管壁及器官、组织细胞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预后不良性疾病。淀粉样物质可沉积于局部或全身,主要累及心、肝、肾、脾、胃肠、肌肉及皮肤等组织。肝淀粉样变性为全身性淀粉样变性的一部分。
肝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 0.051%~0.128%,预后差。
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肿瘤性疾病等有关。
本病可分为原发性淀粉样变、继发性淀粉样变、局灶性或肿瘤性淀粉样变、家族性淀粉样变和伴多发性骨髓瘤的淀粉样变五种类型。
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可防止淀粉样物质的进一步沉积,延缓疾病进展。治疗关键是原发病的治疗是否成功,但本病治愈率较低。
肝淀粉样变性如不及时治疗,淀粉样物质沉积增多导致继发性感染、心肾功能衰竭和肝硬化等。
目前无有效的控制手段。早期发现、监测和干预治疗是预防该病引起继发性感染、心肾功能衰竭和肝硬化的有效途径。
症状
原发性肝淀粉样变性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表现为常表现为上腹胀、消化不良、乏力、体重减轻等。
肝淀粉样变性常见症状有哪些?
肝淀粉样变性的常见症状包括:
上腹胀:感觉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通常伴有相关的症状,如呕吐、腹泻、嗳气等。
消化不良:出现胃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或者有的时候干,有的时候腹痛等症状。
乏力:自觉疲劳、浑身软弱无力。
体重下降:突然发现自己的裤腰变肥了。
肝淀粉样变性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肝淀粉样变性如不及时治疗,淀粉样物质沉积增多可导致继发性感染、心肾功能衰竭和肝硬化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继发性感染
心肾功能衰竭
肝硬化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主要是各种原因形成的淀粉样变性物质浸润于细胞之间、或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下、或沿网状纤维支架沉积而导致的。
肝淀粉样变性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原发性肝淀粉样变性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肝淀粉样变性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反应
遗传
肿瘤性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肝淀粉样变性?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
浆细胞疾病:若干浆细胞疾病会继发淀粉样变性,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等。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免疫力低下。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症状逐渐加重。
消化不良:早饱、打嗝为常见症状,有时伴有腹痛。
乏力:自觉疲劳、肢体软弱无力,休息后无明显改善。
体重减轻:未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体重突然下降,改善饮食后体重无明显增加。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全身水肿,此时可能是出现了肝肾功能衰竭。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肝淀粉样变性?
当医生怀疑肝淀粉样变性时,可以通过肝脏活检、肝脏彩超、腹部 CT、肝功能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肝脏活检:此项检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医生可根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肝脏彩超或腹部 CT:为肝脏疾病常用的检查之一,可显示肝脏病变的深度和范围。
肝功能:此项检查可显示肝脏损害的程度。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有这些症状的?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不适的感觉能否缓解?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治疗情况如何?
既往疾病史?
大便、睡眠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治疗
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可防止淀粉样物质的进一步沉积,延缓疾病进展。
药物治疗
烃化剂:此类药物能阻止疾病进展,常用药物为美法仑。医生可能会在使用此类药物的时候联用其他类型的药物(如泼尼松)。常见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甲亚砜:此类药物能使肿大的肝脏恢复正常,减少沉积的淀粉样物质。应用该药物的患者仅有轻度恶心,但呼出气味难闻,许多患者因此而中止治疗。
手术治疗
肾移植:如果患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需同时保护心脏和肾脏功能,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肾移植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经过正规、积极的治疗后,本病病情可相对稳定,平均生存期为 2 年。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或未曾积极治疗,患者容易发生心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继发性淀粉样变性患者,如能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骨髓炎、结核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发病,肝淀粉样变性可能消退。
用药注意事项:如医生建议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积极锻炼身体:日常注意患者应加强锻炼,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
饮食:饮食中要有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富含维生素 A、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等。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1 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预防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注意规律生活,尽可能不要熬夜,合理饮食,避免应用损伤肝脏的药物。
浆细胞疾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免疫力低下患者,加强体育锻炼,每周运动2~3次,每次半小时,季节交替时注意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