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全身播散性结核、肺结核、肠道结核等可波及肝脏,形成肝结核,是全身性结核的一部分。
肝结核在临床上极为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取材较为困难,故在临床上容易误诊及漏诊。我国目前暂无肝结核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结核分枝杆菌大多通过肝动脉和门静脉入侵肝脏,少数可通过淋巴管、胆管或邻近病灶直接感染。
临床上根据是否伴有肝外结核分为粟粒型肝结核和局限型肝结核。粟粒型肝结核最常见,是全身性结核血行播散的一部分,多有肺部等器官活动性结核的临床表现;局限型肝结核只累及肝脏,无肝外结核的证据(也有可能当结核分枝杆菌播散到肝脏后,原发病灶多已吸收或纤维化、钙化,致使不少肝结核患者查不到肝外结核灶)。根据肝脏病变的形态特征可分为弥散型和结节型,其中弥散型常见,表现为肝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结节,直径 0.5~2.0 毫米;结节型病变较大,一般大于 2.0 毫米,多由弥散型结节融合而成,可单发或多发,最大直径可大于 10.0 厘米,影像上酷似肝癌。
可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或持续高热,同时可伴有畏寒、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部分有肝区或右上腹不适,肝大,黄疸等。化验可有肝功能异常、贫血、血沉增快等。影像学表现不特异,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平扫以低密度为主,增强后可有边缘强化、分房状强化。肝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肉芽肿,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液化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等。
全身抗结核治疗是肝结核的主要治疗手段,建议疗程不少于 6 个月,可适当延长。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强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于结核性肝脓肿、孤立性结核瘤及出现梗阻性黄疸的情况,考虑外科引流或手术治疗。
肝结核累及胆囊、压迫胆道可引起梗阻性黄疸;肝结核可并发门静脉高压或胆道出血致急腹症;结核性肝脓肿可穿破至胸腔,愈后差。
平时应加强身体锻炼,营养均衡;有活动性肝外结核者应尽早、规范治疗。
症状
肝结核多继发于全身播散性结核、肺结核及肠结核,故临床表现多为肝外结核的症状,大多数起病缓慢,多数有肝外结核,但不一定被发现,也可能当发现肝结核时,原发结核灶已吸收或纤维化、钙化。
肝结核常见症状有哪些?
全身症状包括:
发热:占 90% 以上,可有午后低热、弛张热或持续高热,有时伴有畏寒及盗汗,少有寒战;
全身消耗症状: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局部表现:
部分病人有右上腹不适、疼痛,查体可有肝大、中等硬,有轻至中度压痛,少数可触及结节性肿块;
脾大,可有触痛;
黄疸,与肝实质损害、肝脏肉芽肿及肝内胆管阻塞有关。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肝结核累及胆囊,压迫胆道时可引起梗阻性黄疸;
肝结核可并发门静脉高压或胆道出血致急腹症;
结核性肝脓肿可穿破至胸腔,愈后差。
病因
常见原因有哪些?
肝结核在肺外结核中比较少见,约占肺外结核的 3.5%。多继发于全身播散性结核、肺结核及肠结核等。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血行播散,经肝动脉或门静脉进入肝脏,少数通过淋巴系统、胆管或邻近病灶直接入侵。
由于肝脏本身有丰富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强大的再生修复能力,故结核分枝杆菌入侵肝脏后不一定会发病。只有当大量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肝脏,个体免疫力低下或肝脏本身存在某些病变时,才容易发生肝结核。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肝结核有自愈倾向,但活动性肝结核难以自行恢复,患者一旦有持续发热、消瘦、肝大、肝功能异常等类似活动性肝结核的表现,需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传染科;
感染病科;
结核病专科医院。
医生如何诊断肝结核?
肝结核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肝外结核的症状所掩盖,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对于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伴肝脏进行性肿大,持续性肝区疼痛及压痛者,应考虑肝结核的可能。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血象:多数患者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轻至中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升高。
肝穿刺活检:CT 或超声引导下肝组织穿刺活检有助于肝结核的诊断,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肉芽肿形成,处于不同时期时,可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液化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等。
细菌学检查:经穿刺或手术获得的肝组织切片抗酸染色阳性,或结核菌培养阳性,可确定诊断。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LP)及胆红素升高,可有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
影像学检查:以 CT 为主,平扫主要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低密度病灶,增强后表现形式多样,如边缘强化、延时强化、分房状强化、附近肝实质异常灌注及病灶中沙砾状钙化等。
此外,需排除肝炎、伤寒、疟疾、布鲁氏杆菌病、肝包囊虫病、阿米巴肝脓肿以及肝脏良、恶性肿瘤等疾病。还需要排除可导致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其它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淋巴瘤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是否有糖尿病及血糖控制情况?
是否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其它因素,如:恶性肿瘤、长期应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
是否有冶游史?
是否有肺结核、肠结核等病史?直系亲属是否有结核病史?
发热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发热是否有规律?是否伴有盗汗、消瘦、食欲不振等?
是否应用过抗菌药物?种类、用量、疗程?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治疗药物有什么副作用?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传染性吗?需要隔离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需要定期复查吗?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
治疗
药物治疗
抗结核治疗是肝结核的主要治疗手段,建议疗程至少 6 个月。若合并其它部位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骨或关节结核等时,可延长疗程至 9~12 个月。
肝结核的治疗用药可参照肺结核,但由于肝结核本身可造成肝功能异常,同时考虑到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联合用药可首选链霉素、异烟肼和乙胺丁醇;若肝功能损害加重,则用利福平代替异烟肼,待肝功能改善后再考虑联合利福平和异烟肼,以防止此两种药物对肝脏的双重损害作用。
需注意的是,对于肝结核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可引起肝功能异常,所以转氨酶升高并不是抗结核治疗的禁忌。
外科治疗
对结核性肝脓肿,在积极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可反复肝穿刺抽脓、脓肿局部链霉素冲洗后,注入异烟肼抗结核,部分患者可避免手术。但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孤立性结核瘤,穿刺抽脓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肝结核脓肿;
胆道压迫导致梗阻性黄疸;
并发门脉高压、胆道出血或急腹症;
与恶性病变混淆,难以通过影像学及肝组织穿刺活检诊断时,可考虑外科手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预后与临床的正确诊断及确诊的早晚密切相关,若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肝衰竭,则预后不良。经抗结核药物治疗,粟粒型肝结核于 6~8 个月痊愈;其余类型的肝结核,痊愈需时可能更长。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健康、均衡饮食;避免饮用生牛奶;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将活动性结核病人的餐具单独应用,并定期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加强个人卫生,勤晒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杀灭污染的结核杆菌;
若出现长期持续或间断发热,切忌滥用抗生素,应及早就医。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积极、尽早、彻底治愈活动性肺结核、肠结核、全身粟粒性结核等,是预防肝结核的关键。
健康、均衡饮食,避免饮用生牛奶。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活动性结核病人的餐具应单独应用,并定期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加强个人卫生,勤晒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杀灭污染的结核杆菌。
若出现长期持续或间断发热,切忌滥用抗生素,应及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