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伴有皮肤黏膜黄染,血清胆红素超过 17.1 μmol/L。黄疸型肝炎(icteric hepatitis)的定义基于有黄疸表现且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无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是一种临床症状的诊断,而非病因诊断。
肝炎病毒的感染,其他嗜肝病毒的感染、化学毒物的损伤、酒精损伤、药物损伤、自身免疫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影响、血脂代谢异常等,这些原因都可导致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产生肝炎,同时出现黄疸,被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根据急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戊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临床表现包括肝炎和黄疸两方面。肝炎表现为乏力、厌油腻、恶心等,严重者可出现食欲减退、呕吐等,甚至肝性脑病。黄疸为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金黄色,皮肤可有瘙痒。
黄疸按照原因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出现黄疸不一定都是肝炎,各种急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只是属于肝细胞性黄疸,黄疸只是肝炎的一个症状,黄疸不会引起肝炎。
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原则为支持对症、利胆护肝及病因治疗。
对于病毒性肝炎需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症状
黄疸型肝炎有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包括肝炎和黄疸[5][6]。
肝炎临床表现:多以发热起病,随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可伴有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部分病例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有关节酸痛、皮疹、荨麻疹。黄疽期,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减轻。
黄疸:
黄疸前期:病程数天到 21 天,平均 7 天。多数症状缓慢出现,体征多不明显。多数病患者最早的感觉是全身乏力,继而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甚至不能进食。不同患者表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开始的流感型;以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寒战、高热、黄疸、白细胞计数增多起病的胆道疾患型;早期以关节酸痛兼发热的风湿型;还有恶寒、弛张热、迅速出现黄疸的败血症型。此外还有起病类似疟疾或脑炎或荨麻疹、丘疹及红斑样皮疹。
黄疸期:病程约为 2 周到 6 周。主要表现为黄疸的出现和加深。首先出现尿色黄染,继之可见巩膜及皮肤黄染。黄疸加深在 1 到 2 周内达高峰。随着黄疸的加深,部分患者还会持续存在数周,然后逐渐消失。此时多数患者不再发热。黄疸达高峰并开始消退,消化道症状表现改善,如食欲开始恢复,其他症状也开始减轻。
恢复期:一旦黄疸消退,就进入了恢复期。病程约 2 周到 4 个月。以上各种症状多在 2 周左右开始消失,儿童病程较短,恢复快,约 1 到 2 个月即康复。成人中约 5% 长期留有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及乏力,常称之为肝炎后综合征。
黄疸型肝炎并发症有哪些?
黄疸型肝炎严重可危及生命,产生黄疸的物质叫胆红素,脂溶性胆红素可沉着到脑神经核上,影响神经的功能,能引起危害极大的核黄疸。核黄疸轻者会影响人的大脑,重者当时就会危及生命。水溶性胆红素的毒性虽小,但是能引起这种胆红素升高的肝胆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超过它本身的毒性。
甲型和戊型肝炎仅引起急性肝炎,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而不转为慢性,合并症少见。一部分急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由于病原及机体免疫方面的原因病程可超过半年以上演变成慢性肝炎。其中急性乙型肝炎约 10%,急性丙型肝炎约 50% 转为慢性。
病因
黄疸型肝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肝炎病毒的感染,其他嗜肝病毒的感染、化学毒物的损伤、酒精损伤、药物损伤、自身免疫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影响、血脂代谢异常等,这些原因都可导致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产生肝炎,同时出现黄疸,被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及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都可引起黄疸型肝炎。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肝胆疾病
肝细胞性黄疸,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阻塞性黄疸,引起肝外胆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有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蛔虫、肿瘤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胆管外压迫而导致胆总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或原因,有胰头癌、胰头增大的慢性胰腺炎、乏特壶腹癌、胆总管癌、肝癌以及肝门部或胆总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癌肿转移)等。
哪些人容易患黄疸型肝炎?
发生肝炎病毒感染,其他嗜肝病毒感染、化学毒物的损伤、酒精损伤、药物损伤、自身免疫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影响、血脂代谢异常等人,易出现黄疸型肝炎。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有发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出现乏力、厌油、恶心、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深黄,皮肤有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黄疸型肝炎?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伴皮肤黏膜黄染,血清胆红素超过 17.1 μmol/L 即可诊断为黄疸型肝炎。
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同样粪便中尿胆原含量可正常、减少或缺如。
肝功能试验:根据不同病因可出现下列指标异常:
转氨酶升高;
凝血酶原时间异常;
严重肝病时,也可出现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酯酶活力下降等;
伴有肝内瘀胆时,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血清白蛋白下降。
免疫学检查:血中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可支持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肝脏活组织检查:对弥漫性肝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除了光镜检查外,还可行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免疫荧光等检查。
B 超、CT 等对肝脏形态学变化的诊断有帮助。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黄疸?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还有什么其他症状?
是否自行用过药?
是否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黄疸型肝炎?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是:支持对症、利胆护肝及病因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饮食与营养。
针对性治疗
利胆类药物:西药有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中药如茵栀黄冲剂等。
护肝药物:主要为肝细胞膜稳定剂,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此类药物有很多可供选择;
支持对症治疗:主要为改善纳差、腹胀、恶心等症状的药物。
病因治疗中的抗病毒治疗
多数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抗病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则需要针对不同种类的病毒进行抗病毒治疗。
黄疸型肝炎发展及转归
婴儿时期的黄疸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管闭锁;
儿童时期至 30 岁以前,以病毒性肝炎为多见;
40 岁左右所见的黄疸常由胆石症所致;
30~50 岁的男性黄疸患者,应多考虑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50~60 岁以上发生的黄疸,常见于癌肿,男性以胰头癌,女性以胆道癌为多见。
根据不同的病因,发展与转归各不相同。
日常注意
如果急性黄疸肝炎患者表现为乏力、烦躁、厌油腻、食欲不振等情况,可以吃些南瓜、糯米、杏仁、橘红、莱菔子等食物,并可以饮用芦根、麦门冬泡的茶。
如果患者是黄色昏暗、口淡不渴、腹胀胸闷,应该多食些乳类、鱼类、蛋类、莲子粥、蔗糖、葡萄糖之类的食物。
如果患者的黄疸色泽鲜明,并伴有口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则吃一些干凉的食物比较好,比如冬瓜、西瓜、绿豆粥、水果、蜂蜜等。
如果患者的病情加重,并且黄疸现象迅速加深、高热或腹水、口干舌燥等症状,应该食些黄瓜、木耳汤、山楂片、绿豆粥等,还可以进食含有各种维生素的食物,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为主。
预防
对于病毒性肝炎需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非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
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的病毒会通过排除大小便,手、水、苍蝇污染后的食品传染给他人。
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黏膜的破损。
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引起乙肝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