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甲肝
概述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 (HAV) 感染所引发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和皮肤和(或)眼白发黄。甲肝即使未经治疗,通常也会自行痊愈,并不会导致长期的慢性疾病。只有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甲肝有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肝衰竭。
甲肝病毒通过粪口传播,即如果误食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就可能发生感染。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甲肝病毒通过输血传播极为罕见。
人终生最多只会感染一次甲肝病毒。此后,就获得了对甲肝病毒的终生免疫力,不会再次得病。通过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甲肝病毒感染。 目前还没有针对甲型肝炎的特效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在发病之后应该多休息、平衡膳食和戒酒。
主要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和黄疸(眼白发黄)。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进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血液、经注射吸毒传播。
甲肝通常会自愈,不会导致长期的慢性疾病。
甲肝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应注意休息、平衡膳食和戒酒。
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甲肝病毒感染。
症状
甲肝患者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患者从接触甲肝病毒到发病,通常潜伏期为 15 ~ 42 天,即 2 ~ 6 周。不过一般而言,在 2 ~ 4 周后就会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症状通常持续约 2 个月甚至更久。少数超过 6 个月,未见超过 1 年者。
多数甲肝患者往往表现为:
极度疲乏;
胃部不适,没有食欲;
肌肉酸痛;
恶心、呕吐、厌油;
畏寒、发热。
在发病几天之后,患者将逐渐出现肝炎症状,如:
小便颜色加深;
少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
皮肤颜色变黄,在 6 岁以下的患儿中较少见;
眼白颜色变黄;
腹部右上方(肝区)疼痛;
皮肤瘙痒。
对于甲肝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感冒症状;
咳嗽;
咽痛。
对于年龄超过 50 岁或长期慢性肝病患者,如感染甲肝病毒可引发重症甲肝,即所谓的“暴发性肝炎”,典型症状包括:
凝血障碍,出血征兆;
智能和意识障碍;
肝功能持续恶化;
皮肤和眼白黄染症状持续加重。
当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时,通过医生检查,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甲肝相应症状,例如:
肝脾肿大;
腹部右上方(肝区)按压疼痛。
所有类型的肝炎都有类似的症状,只有血液检查能辨别患者是甲肝还是其他肝炎类型。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甲肝,或曾暴露于甲肝病毒存在的环境下,应及时就医。比如,近期是否去过有甲肝患者服务过的餐厅就餐?孩子的日托中心是否暴发了甲肝?家中是否有人患甲肝?
病因
甲肝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粪口传播,日常情况下误食被微量病毒粪便污染的食品或饮用水,就会导致患者发生病毒感染。甲肝病毒感染肝脏细胞后可引起炎症反应。肝炎发作会损害肝脏的正常功能,并进一步诱发产生各种甲肝相关的临床症状。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如果甲肝患者如厕后未将手洗净,就直接料理食物,食用者就可能发生病毒感染。
饮用受到污染的水源。
食用受污染水域中捕获的生鲜贝类。
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即使该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也有发生病毒传播的风险。
与甲肝患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经注射吸毒和输血方式传播极少见。
甲肝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甲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如果摄入或饮用被这种病毒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就可能感染甲肝病毒。
有时,一群人吃了同一家餐馆的食物后可引发甲肝集体感染,这可能是因为某位患有甲肝的餐厅员工如厕后不洗手,并直接料理食物,也可能是因为食物接触了未经处理的污水,或甲肝患者污染食材所致。
甲肝也可能在日托中心、幼儿园传播。儿童,尤其是戴尿布的孩子,可能会将粪便沾到手上,然后触摸其他儿童可能放进嘴里的物品。日托中心老师更换尿布后不洗手也可能传播病毒。勤洗手,并将污染的尿布放入有盖垃圾桶或尿片桶,将有助预防甲肝的传播。
有些因素可提高感染甲肝的风险,如生吃牡蛎或未煮熟的贝类。在甲肝高发国家旅行时,要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和未处理的自来水,以降低感染风险。
与甲肝患者共同居住或发生性行为的人,也属于甲肝感染的危险人群。
哪些人群甲肝病毒感染的风险较高?
下列为甲肝感染的高危人群:
在甲肝高发地区旅行或工作;
从事幼儿看护或在幼托中心上班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患者;
吸毒人群;
与甲肝患者共同居住者;
与甲肝患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者。
就医
医生会询问症状及近期就餐或旅行的地点。如果认为患者感染甲肝病毒,则需做血液检查进行确诊,明确肝炎病毒类型,以及患者体内是否有针对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证明患者感染了甲肝病毒。
医生是如何诊断甲肝的?
通过验血进行甲肝病毒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发生甲肝感染。检测指标是体内免疫系统对抗甲肝病毒的抗体。无论患者是当前还是以前发生过感染,都可以在血样中检出相应的甲肝抗体。
甲肝 IgM 抗体在首次感染发病后数天可以检出;在感染的 3 ~ 6 个月之后消失。
甲肝 IgG 抗体出现稍晚,8 ~ 12 周达高峰,并持久存在于人体血液中,避免甲肝病毒的再次感染。
进行甲肝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鉴别肝炎患者感染的病毒类型;
对临床高危人群,包括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甲肝筛查;
对献血者和移植器官供体进行甲肝筛查,有助于避免甲肝的临床传播;
对甲肝疫苗接种者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以明确疫苗在体内是否发挥作用;
鉴别肝功能检测异常是否为甲肝病毒引起。
治疗
多数情况下,甲肝可自行痊愈,大多数患者会在数月内好转。当患者患有肝炎时,应该做到:
放慢生活节奏:减少日常活动量,直到身体恢复。当患者开始感觉好转,可逐渐恢复活动量。如果患者生活节奏加速过快,则可能会再次感染。
补充足量水分以预防脱水。患者状况允许时,也可选择用果汁和肉汤补水。
健康且多样化的饮食。即使食物可能不合胃口或者没有食欲,也需尽量摄入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
切勿饮酒或使用非法药品,以防加重肝脏负担。
确保医生得知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中草药。请勿在未经与医师沟通情况下私自使用或更改用药。
如果甲肝引发更为严重的疾病,患者应住院治疗,以免在恢复期间遭遇更多问题。
甲型肝炎病毒终生只会感染一次。痊愈后,机体会建立针对甲肝的免疫机制,保护机体不会再次患上甲肝。
日常注意
甲肝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如厕、更换尿布后及料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手,并反复冲洗干净。
如果明确诊断,应告知室友、同居者或伴侣,自己患有甲型肝炎。感染者的室友、同居者或伴侣应咨询医生有无必要注射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IG)。
不要在感染期间发生性行为。
不要在感染期间为其他人做饭或准备食物,这会很容易将甲肝病毒传播给他人。
预防
如果因旅游计划、工作、健康状况或生活方式使自己有感染甲肝的风险,请接种甲肝疫苗。另有甲肝、乙肝联合疫苗可供选择。
确保儿童接种疫苗。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建议所有儿童应在 1 岁时开始接种疫苗。
如果身边有已知的甲肝患者,应告知医生。在接触感染者后 2 周内注射甲肝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IG) 可阻止发病。
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如厕、更换尿布后及料理食物前应认真洗手。
用热的肥皂水或使用洗碗机清洗碗碟。
阻止孩子将物品放进嘴里的行为。
不吃在不干净的环境下生产的食物或饮品。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生鲜贝类。
如果计划去卫生条件较差或甲肝高发的地区:
咨询医生关于甲肝疫苗、免疫球蛋白 (IG) 注射或甲肝和乙肝联合疫苗的信息。
喝水前确认所喝的是瓶装水或开水。避免喝带冰块的水。
不吃生食,如未削皮的水果或蔬菜。
哪些人应该接种甲肝疫苗?
甲肝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使用某种方法使其灭活,丧失毒力,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接种两剂即可提供长久保护。两剂疫苗接种之间至少间隔 6 个月。
幼儿在 12 月龄至 23 月龄之间可进行常规接种。年龄超过 23 个月的儿童或青少年也可以接种。既往未接种甲肝疫苗的成人,如果希望避免感染甲肝病毒,同样可以补种疫苗。
推荐进行甲肝疫苗接种的人群:
即将前往甲肝高发国家的人;
吸毒者;
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
正在接受治疗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处理甲肝感染的动物或在甲肝研究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计划从甲肝高发地区进行国际收养,并可能在今后与孩子密切接触者。
在接种其他疫苗的同时接种甲肝疫苗并不会发生临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