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结肠息肉是什么?老年人结肠息肉怎么办?老年人结肠息肉症状有哪些?

外翻仰伸足(talipes valgus),又叫足外翻,是儿童常见的足部畸形,表现为足跟轴向外偏斜,同时伴有扁平足和舟骨塌陷。足外翻通常被认为是由足部内侧纵弓的塌陷引起,约 20% 的成年人有足外翻。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扁平足、肥胖、脑瘫及唐氏综合征等。主要表现为足弓塌陷,后足外翻。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有些可能出现后足内侧区域或踝关节部与活动相关不适。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足部的疼痛、肿胀、步态异常、足部关节僵硬等症状。足外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症状较轻者可以使用鞋垫、支具等保守治疗。对于外翻畸形严重者,可以根据病变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进行足内、外在肌的功能锻炼,如足跖行走、跖屈运动、提踵外旋运动、跟腱拉伸等,同时选择软鞋垫,足弓垫、有良好足弓支撑的鞋子以及避免过长时间站立等,对预防足弓塌陷有一定帮助。

别称

老年性结肠息肉

概述

结肠息肉是指所有从黏膜表面凸向结肠腔内的赘生物的总称,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老年人结肠息肉发于 60 岁以上人群,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发,为肿瘤性息肉,有恶化为结肠癌的可能性。

近年来,结肠息肉的发生越来越多,人群平均发病率为 10%,并且逐年升高,同时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至 80 岁可达 30%~40%,一般以男性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 1.6∶1~1.7∶1。

危险因素包括饮食因素、遗传因素以及慢性炎症刺激。饮酒、吸烟、低纤维高脂饮食是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分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则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腺瘤性息肉又分为三类: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

病程的早期一般症状和体征比较隐蔽,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出现腹痛、腹胀、大便带血等消化道症状。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关键点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而治疗难点为降低复发率与癌变率。

老年人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尤其与占主要分型的腺瘤型相关,腺瘤性息肉通过腺瘤进一步演变为大肠癌平均需要的时间为 10 年,癌变率在5%左右。约有 80% 的结肠癌由结肠腺瘤发展而来。

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大肠,不能只局限于远端大肠病变。息肉切除后出血是内镜下治疗常见并发症,小量出血者可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出血较多者,急诊肠镜止血是有效方法。

症状

老年人结肠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而 78.4%结肠息肉患者伴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习惯改变及腹痛等临床表现。血便、黏液便、腹泻、便秘、腹泻及便秘交替、腹痛和消瘦均为常见症状,其中老年人以血便、黏液便最为多见。

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常见症状包括

便血:便血以左侧结肠内的息肉较多见,常常呈鲜红色,有时甚至可引起贫血,此为老年人结肠息肉常见症状。

粪便性状改变:大肠息肉可以造成较多黏液排出,故可见黏液便;有时息肉为多发性或体积较大者,亦可引起腹泻、便秘,或者二者交替出现。

腹痛。

其他:息肉脱垂、消瘦和癌变等。

老年人结肠息肉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大量出血

息肉脱垂

肠套叠

肠梗阻

病因

关于结肠息肉的病因,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可能与吸烟、饮酒、体重指数、胆囊疾病史、家族史与结肠息肉发病有密切关系,在饮食上高脂肪摄入、低纤维饮食也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高脂低纤维素饮食:高脂饮食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结直肠中胆汁酸和中性固醇浓度,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产生致癌物质,同时低纤维素饮食使肠内致癌物质通过时间延长,致癌物质浓度增加,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尿酸增高: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增高可能引起肠道炎症,长期的肠道炎症可造成肠黏膜屏障受损,而黏膜屏障破坏会引起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其他: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饮酒、吸烟、肥胖人群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更高。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结肠息肉?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长期饮酒,吸烟;

肥胖;

2 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患者;

低纤维高脂饮食。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便血;

黏液便;

大便性状改变:长期腹泻、便秘或者二者交替;

腹痛;

短期内消瘦明显。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大量便血,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呼吸急促、烦躁等休克症状;

长期大量黏液便,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出现昏迷症状;

腹痛,伴随呕吐、严重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可能发生肠梗阻。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性结肠息肉?

当医生怀疑有老年人结肠息肉时,会根据疾病表现、危险因素及肠镜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便常规检查:肠息肉伴有慢性出血者可有血红蛋白降低,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有时大便可带有多量黏液。

X 线检查:钡剂灌肠简单易行痛苦小,是诊断下消化道息肉的重要方法。钡灌肠气钡双重造影对 1 厘米以上的结肠息肉检出率为 82%,对筛选恶性息肉具有意义。

内镜检查:肠镜已能够准确简便的确诊肠息肉,降低小息肉漏诊率,并可同时取活检诊断息肉性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平时排便正常吗?有没有腹痛腹胀、腹泻或者便秘?

平时大便带血吗?有没有黏液附着?

出现症状多久了?有没有治疗过?

近期有没有明显消瘦?

近亲有没有罹患结直肠癌?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可能是什么病?如何引起的?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

我需要接受哪些治疗?花费大约多少?

治疗后,多久能恢复?

我的病还会复发吗?生活及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目前,内镜下切除结肠息肉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自身状态、息肉的形状、大小等,常采取合适的治疗的方法。

药物治疗

生长抑素或血管升压素:减慢出血速度,起到止血目的,用于大量便血患者;

氯化钾溶液:补充钾离子,用于大量黏液便导致的低钾患者。

手术治疗

钳夹活检术:适用于 5 毫米以下的结肠息肉;

息肉圈套切除术:适用于隆起型病变蒂型(Ⅰp)型、亚蒂型(Ⅰsp)型以及无蒂型(Ⅰs)型病变,广泛应用于 4~10 毫米息肉的摘除;

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消化道细小或扁平的息肉;

金属夹结扎术:是内镜下治疗结直肠息肉时常见的止血工具,也可用于恶性病变定位;

尼龙圈套扎术:针对直径大于等于 10 毫米的带蒂息肉;

激光灼烧法:适用于无须保留组织学标本的广基底或难以电凝切除的息肉;

热电极治疗法:适用于无法圈套切除的广基底小息肉;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大于等于 10 毫米较大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方便,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对息肉患者行电切术后,定期复查,警惕癌变。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老年人结肠息肉有癌变风险。如果存在腺瘤性息肉,但拒绝行息肉摘除术,5 年癌变率为 4%,10 年癌变率为 14%,后期降低生存质量,威胁生命安全。

经过正规治疗后,超过 80% 患者可治愈,然而息肉直径大于 1 厘米、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更容易再发,据国内外报道切除后的腺瘤复发率为 30%~50%。因此,息肉摘除患者需定期复查结肠镜,可每年一次,高危患者应缩短时间,以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在接受结肠镜术后,应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如有血便应及时就医,单个息肉或小息肉摘除患者观察 3 天左右,多发息肉或大息肉摘除患者需观察 1 周左右。

饮食:

结肠镜术后患者,术后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具体可以开始正常饮食的时间,需根据医师对病情的判断,在医生同意后,才可以吃,可从温度适中的米粥开始进食,食物由稀至稠,由低渣至正常。

平时低脂饮食,不吃油腻食物,增加高纤食物摄入,如燕麦、玉米、绿豆、高粱、黑米、薯类等粗粮;不吃对黏膜有刺激作用的食物,如辛辣、过烫、坚硬食物。

多食新鲜果蔬,保持大便通畅。

运动:对于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适当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增加代谢水平。

其他:戒烟限酒。

预防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有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者及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应关注自身消化道症状,如有不适,可定期复查粪便常规,必要时检查结直肠镜。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维生素C片的功效与作用-维生素C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保健

金桔的功效 吃金桔好不好

2023-10-1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