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回盲部结肠癌
概述
根据解剖学病变部位,结肠癌注可分为盲肠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和乙状结肠癌。盲肠癌(cecum cancer)是指发生于阑尾区域的小肠端至升结肠起始端的组织癌变。
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盲肠癌是结肠癌的特殊类型,绝大多数病人在 40 岁以上,30 岁以下者约占 15%。男性较多见。
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盲肠癌高发的因素。我国资料表明,部分晚期血吸虫病也会并发盲肠癌。有盲肠癌家族史的家属,患盲肠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 2~6 倍。
盲肠癌的早期排便次数较多,便意频繁,但无粪便排出或便秘,有不适或下坠感。大便带血,血色鲜红或暗红,量不多,常伴有黏液便,往往被误诊为痔疮。盲肠癌很少出现大肠梗阻。
一般来说,早期盲肠癌癌肿较小,尚未发生扩散转移,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早期盲肠癌切除后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60% 以上,术后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靶向治疗、放化疗、中医药等治疗手段以防止复发。
盲肠癌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可能转移至其他部位,带来生命危险。
在饮食上,盲肠癌患者应减少饮食中油脂的摄取;增加饮食中纤维素的摄取;忌食烈性酒、辛辣、燥热、刺激性食物。另外,一些中药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也可服用有抗肿瘤及补脾益肾的中药辅助治疗。
症状
早期盲肠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较常出现的早期症状是大便习惯的改变,偶有右下腹部的疼痛。随着疾病的进展,晚期盲肠癌可出现多种症状。
盲肠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盲肠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贫血,常为盲肠癌的主要症状之一;
大便呈果酱色,常为上段结肠癌注的主要症状之一;
腹部摸到包块物;
上腹饱胀感,恶心;
经常有不明原因的腹泻;
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大便一贯正常、定时者,大便习惯发生改变[1];
会阴区痛;
上腹或下腹痛;
有肛门重坠感,里急后重感,大便排不净感;
阑尾炎。
盲肠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等症状。肠粘连型肠梗阻易缓解,但肿瘤性肠梗阻难以缓解;
出血:出血量较多者可发生贫血;
肠道穿孔:易导致急性腹膜炎;
营养不良:肿瘤晚期慢性消耗,引起营养不良[2]。
病因
盲肠癌在出现症状以前常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进历程,最后变成肿瘤,及早发现能够治愈。
盲肠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往往会高于普通人,盲肠癌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高发人群应该做到坚持锻炼、定期体检、及时自查,提早发现身体异常并做相应的处理。
日常高动物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过多,慢性注体质消耗,长期腹泻、便秘或慢性阑尾炎病史者。
肠道内的一些寄生虫。有一些寄生虫可以引起肠道疾病,寄生虫在大肠黏膜上长期累积,对大肠产生刺激,引起大肠溃疡,身体自发对溃疡面进行修复,反复多次且长期性的溃疡和修复容易导致细胞基因发生异常,进而发生癌变。晚期血吸虫病非常容易导致盲肠癌。
年龄、性别:超过 40 岁的男性易患右半结肠癌[3]。
长期遭受精神打击、精神创伤史者。
哪些人容易患盲肠癌?
具有下列危险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盲肠癌。其中,除了年龄和家族病史之外,有些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
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应当坚持锻炼、定期体检、及时自查。
男性 45 岁以上,女性 55 岁以上,患盲肠癌的风险升高。
居住于西欧、美国的人群。
长期失眠、精神压力大的人群。
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BMI)在 18.5~23.9 之间为正常体重, 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在我国,成人的 BMI 超过 24 被界定为“超重”,超过 28 为“肥胖”。此外,腹部脂肪蓄积常用腰围来体现,界限值为男性腰围 ≤85 厘米、女性腰围 ≤80 厘米。儿童和青少年也应注意控制体重。
高血压:血压水平在 140/90 毫米汞柱(mmHg)或以上。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喜食富含饱和脂肪(如动物性脂肪、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和反式脂肪(如饼干、蛋糕等西式点心、炸薯条等)的食物,以及高胆固醇、高盐、高糖和低纤维的饮食。
患有其他疾病,如结肠息肉、结肠炎、结肠腺瘤。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血吸虫等引起肠道炎症、溃疡,可诱发癌症病变。
长期酗酒者。
缺乏运动、免疫力低下者。
工作环境。长期处于致癌物质环境下的工作人员易患肿瘤,如物理放射物质、紫外线、化学亚硝酸盐、一氧化氮等物质。
就医
盲肠癌是一个慢性注进展的疾病,前期症状普遍轻微或无明显症状。当后期症状明显时,去医院就诊通常已经错过了最佳就诊时间。在就诊时,医生会根据多种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治疗方式。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右下腹经常出现间断性痛;
在右下腹触及包块儿;
体重持续减轻、头晕及乏力;
无原因的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无原因的黑便,甚至排出暗红色黏液血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泻并出现大量便血;
腹痛剧烈[4];
短期内极度消瘦;
右下腹触及包块儿。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外科
胃肠外科
消化科
肿瘤诊治中心
医生如何诊断盲肠癌?
临床医生会根据病史、体征检查、各项检查报告综合分析才能确认盲肠癌,鉴别与其他症状类似的肠道疾病,如盲肠性肠扭转、炎症性肠病(IBS)、急性或慢性阑尾炎等[5]。
纤维结肠镜检或钡灌肠镜检: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是否疑似肿块[6]。
CT 检查:CT 对结肠癌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盲肠癌也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7]。
四维彩超:盲肠处肿块占位,不均质回声区,边界不清。
腹部 X 线:可判断肠梗阻的程度。
病理组织活检:组织浸润区有无癌细胞或分化腺癌存在[8]。
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和血常规。肿瘤标志物: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癌相关抗原 72-4(CA72-4)、糖类抗原 19-9(CA19-9)、CA50、细胞角蛋白 19 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含量在患者血清中的含量[9]。贫血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铁蛋白、铁结合力及白细胞等指标。
大便常规及隐血检测: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有无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隐血阳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身体有哪些不适?严重程度?每次间隔及持续时间?
有没有常吃刺激、辛辣及防腐食品等饮食习惯?
有没有其他肿瘤疾病史?是否有肿瘤家族史、家族成员患何种肿瘤?
是否长期从事高危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在服用哪些药物?
是否有规律的睡眠?
排便情况如何?大便呈什么颜色?是否成形?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右下腹疼痛是怎么回事?
这段时间大便次数增加,还总感觉排不尽是怎么回事?
我是如何患上盲肠癌的?能够治愈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我的病情阶段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最合适?治疗费是多少呢?治疗时间多长?
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在家里我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吗,比如饮食是否需要改变、是否可以吃中药?
盲肠癌传染吗?对我家人有什么危害吗?我家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国内哪些医院治疗盲肠癌经验较多?
治疗
早期盲肠癌采取手术治疗,中晚期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放射性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细胞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注方式,减低手术治疗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盲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部位确定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肿瘤浸润程度浅者,行手术切除术;肿瘤浸润程度深者,行根治术及清扫周围淋巴结。
盲肠癌组织切除术。
右半结肠根治术。
药物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常见的是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只适用于KRAS、NRAS、BRAF 基因全野生型,贝伐珠单抗不需要做基因检测,但二者均有一定的副作用。
化疗药物:使用化学物质对机体全身细胞作用,起到杀癌细胞的作用。对盲肠癌比较敏感的药物是顺氯铂、VP-16,化疗期间可添加红豆杉中草药提高疗效,卡培他滨、替吉奥、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亚叶酸钙[10]。
中药物治疗:中草药进行治疗,可改善增强体质,减弱化疗的副作用,提高免疫力。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利用放射线或粒子束对局部癌灶进行照射,使得癌细胞死亡。如 α、β、γ、Χ 射线进行放射治疗,借助 CT 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技术对盲肠进行照射治疗,但盲肠癌晚期时,治疗效果不如手术效果。
细胞免疫治疗:现在针对肿瘤治疗有一些免疫疗法和细胞疗法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如 CAR-T、DC-CIK 细胞疗法等。CAR-T 细胞疗法能够引导 T 细胞靶向肿瘤细胞进行杀伤。抗原提呈细胞 DC 细胞激活 CIK 后能够诱导持久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疾病发展和转归
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有可能根除肿瘤。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时,彻底治疗的机会降低,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本病预后的关键。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盲肠癌的基础。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每天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规律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多吃粗粮、低盐低脂饮食,拒绝生冷、刺激、辛辣食物,少食多餐,尽量少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适当的运动。
控制体重、血糖、血压、血脂注,少吃脂类、胆固醇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油炸食品。
可以适当采用中药调理身体,如藏红花、冬虫夏草、大黄等。
一个良好的积极乐观心态:遇事淡定,不急不躁,保持平和情绪。
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能够包容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预防
改善生活方式能够最大程度预防盲肠癌,及时体检是早期发现盲肠癌的有效手段。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保持良好的日常作息习惯、保证合理的睡眠。
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纤维的绿色蔬菜。
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调理身体肠道功能。
控制自己的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必要时应就医对这些慢性注疾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