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胆管炎是因为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功能障碍,导致胆总管增宽,胆管壁增厚或粗糙。
病因主要与胆结石、慢性胆道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病情进展时可有黄疸进行性加重。黄疸加重后有皮肤瘙痒的症状,如合并胆道感染,可有右上腹痛、发热和寒战。
根据病因、炎症情况及范围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随着病情发展,黄疸持续时间延长,患者病情加重,会出现明显黄疸、肝脾大、腹水、肝性脑病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肝硬化晚期症状和肝衰竭。
症状
慢性胆管炎的发病多较为隐匿,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偶然发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患者往往因为胆管不完全阻塞,很少有陶土色大便,常容易被诊断为“急性肝炎”,黄疸加重后有皮肤瘙痒的症状,如合并胆道感染,可有右上腹痛、发热和寒战。病情进展,黄疸时间延长,患者可出现终末期肝病表现。
慢性胆管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慢性胆管炎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类:
无症状
患者在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虽然影像学检查符合胆管炎的表现,但患者无黄疸症状。
有症状
又分为轻症和重症:
轻症患者可有不适、易疲乏、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发热、黄疸及皮肤瘙痒等,而无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
重症患者则有明显黄疸、肝脾大、腹水、肝性脑病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肝硬化晚期症状。
慢性胆管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慢性胆管炎患者早期症状较轻,甚至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但患者病情加重,黄疸持续延长,会导致肝功能衰竭、终末期肝病的症状。
常见并发症包括:
菌血症:慢性胆管炎患者可反复发生菌血症,常继发于慢性胆道感染或细菌的血行播散,可导致肝脓肿或其他器官(如心瓣膜)的感染。
胆石症:很多慢性胆管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有胆囊结石病史并行胆囊切除手术,而少数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
胆管癌:一些慢性胆管炎患者可能会发生胆管癌变。该类患者通常年龄较大且胆管造影显示有进展性改变,如胆管囊性扩张,需经活检或手术予以确诊。
病因
慢性胆管炎是因为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功能障碍,导致胆总管增宽、胆管壁增厚或粗糙。病因主要与胆结石、慢性胆道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慢性胆管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急性胆管炎迁延反复:慢性胆管炎大多是由于急性胆管炎经非手术治疗后,虽然急性炎症得到控制,但胆管内原发疾病如肝内外胆管结石、奥狄括约肌狭窄或胆道蛔虫症等梗阻性病变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胆管内炎症病变转为慢性所致,表现为胆管壁增厚、胆总管扩张,直径可达 2 ~ 3 厘米,甚至可达 5 厘米[1][2]。
慢性非特异性感染:在感染性肠病时,肠内细菌从门静脉侵入胆道系统,形成慢性炎症,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使胆管壁缩窄。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常伴有溃疡性结肠炎,有的还伴有节段性肠炎、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和腹膜后纤维化等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常高于正常人,当这些物质沉淀于胆管时,可引起慢性胆管炎。
其他因素:该病也有可能与遗传因素、类圆线虫感染、酒精中毒、石胆酸等因素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慢性胆管炎?
急性胆管炎未经手术彻底治疗者;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
某些特异性感染,如类圆线虫感染;
肠道感染患者细菌从十二指肠乳头逆行;
胆道不完全梗阻者。
就医
慢性胆管炎患者胆道一般为不完全梗阻,当胆总管完全梗阻或感染加重时可造成急性炎症,急性胆管炎一般症状明显,可有三联征:腹痛、高热、黄疸。当发生急性重症胆管炎时后果严重,可出现低血压或精神障碍等症状,患者可有生命危险,应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
寒战高热;
黄疸;
疲乏,厌食,体重减轻。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感染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心悸、乏力、出冷汗;
谵语、嗜睡、昏迷等精神症状者。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慢性胆管炎?
医生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再结合各项血液生化检查和胆道造影,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磁共振胆道造影(MRC)、CT 等,即可明确诊断及定位。
并且还会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胆道钙化(静止期除外);
胆道手术(不含单纯胆囊切除术);
先天性胆道异常;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的胆道病变;
缺血性狭窄;
胆道肿瘤;
暴露于具有刺激性化学物质之下(如福尔马林);
其他肝病(如原发性胆管硬化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学检查可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增高。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增高明显、淋巴细胞增多,有时可出现不正常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免疫学检查部分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升高。
胆道造影检查:包括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术中胆道造影和经T管逆行胆道造影等,是确诊和定位的最佳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胆道造影(MRC)、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都有助于明确诊断[2]。
肝脏组织学检查:是一种有创的确诊方法,大部分患者可以看到组织学的异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急性胆管炎病史?
有没有腹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持续多久了?
以前有无胆道结石、胆道感染、寄生虫感染?
有没有发烧、寒战等表现?
有无肝脾大、腹水、肝性脑病或呕血便血等肝硬化晚期症状?
有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史?
有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史?
做过哪些化验或检查?
平时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我的病情严重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吃什么药?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哪种最适合我的病情?
需要手术治疗吗?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有什么并发症吗?会有哪些后果?
我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需要调整吗?
治疗
根据疾病范围及程度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1][2]:
对于弥漫型,无论黄疸是否严重,皆宜选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适当条件时,宜行肝移植术。
对于局部型、节段型,黄疸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
胆管完全闭塞或长期梗阻性黄疸,造成肝功能损伤而出现腹水、水肿者,可先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再进行手术探查。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药:如皮质激素用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不仅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胆管壁纤维化,而且具有直接利胆、减轻黄疸的作用。
抗生素:当患者出现胆管炎,腹痛、发热等胆道感染情况时,应短期加用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
内引流:适用于局部狭窄者,切除胆总管狭窄段,并做胆总管空肠吻合。
外引流:适用于胆管弥漫狭窄者,应先放置较细的导管,以后每隔 3 个月更换导管,逐渐增大导管的管径,导管至少放置 1 ~ 2 年,甚至终身带管。
肝移植:有持续性黄疸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或属于弥漫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不能用上述手术方法纠正者,采用肝移植可能有长时间治愈的希望。
疾病发展和转归
慢性胆管炎的发病初起无明显先兆和特异症状,偶有黄疸并进行性加重。
黄疸加重后有皮肤瘙痒,若合并胆道感染,可有右上腹痛、发热和寒战。
随着病情发展,黄疸时间延长,患者后期因肝功能衰竭可出现肝硬化、脾大、腹水、少尿及肝性脑病等终末期肝病表现。
日常注意
慢性胆管炎患者手术治疗后应注意日常注意护理,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患者内镜治疗术后需要带引流管,因此护理尤为重要,需要经常更换辅料,防止局部感染及继发的肝脏感染,防止脱落,提高防范意识。
要记录好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出现异常及时主动通知医生。
可多听音乐,消除紧张情绪,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少去人群多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现。
家属对患者要尽量的关心、体贴,有助于患者心情愉悦和尽快恢复。
预防
急性胆管炎患者应积极治疗,避免炎症发展为慢性。
溃疡性结肠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应定期检查,避免慢性胆管炎的发生。
某些特异性感染,如类圆线虫感染病史者应行相关检查排除慢性胆管炎可能。
胆道不完全梗阻者也应注意慢性胆管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