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乳头状瘤(papilloma),是指上皮组织和其下的结缔组织向表面或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和治疗后复发的潜在危险。
尚未明确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炎症注刺激、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主要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皮肤和黏膜有关,尤其是 HPV6 和 HPV11。
上皮组织和其下的结缔组织向表面,或向基质内呈乳头状增生形成良性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上皮团块,可以发生在鼻腔、外耳道、咽喉、食管、气管、乳腺导管、阴道壁、阴茎等不同组织器官的上皮组织,可单发,可多发。
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可分为:鼻乳头状瘤、外耳道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食管乳头状瘤、气管乳头状瘤、咽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阴道壁乳头状瘤、阴茎乳头状瘤等。
乳头状瘤可无任何症状,如咽乳头状瘤,常于检查咽部其他疾病时发现;症状的程度取决于乳头状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及多发情况;肿瘤较大时压迫或阻塞器官出现相应症状。
医生会建议做体格检查明确疾病体征;建议做 X 线、CT、磁共振及内镜活检等以确定病变位置、大小、范围、类型以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病理类型。
乳头状瘤对放疗不敏感,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电凝治疗和激光治疗为辅。手术务求彻底,切除不彻底时术后复发的根本因素。针对复发问题,干扰素和 HPV 疫苗逐渐运用于临床治疗。
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可能恶变。及早治疗有助于预防恶变,避免因肿瘤生长阻塞或压迫周围组织出现严重并发症。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发病。包括避免用力挖耳朵、挖鼻等不适当的刺激及损伤;家人或自己乳头状瘤、尖锐湿疣或皮肤疣病史者,定期检查;规律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症状
乳头状瘤可无任何症状,症状的程度取决于乳头状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及多发情况;肿瘤较大时压迫或阻塞器官出现相应症状。
乳头状瘤有哪些常见症状?
根据乳头状瘤发生于不同组织器官,可以分为:鼻乳头状瘤、外耳道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食管乳头状瘤、气管乳头状瘤、咽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阴道壁乳头状瘤、阴茎乳头状瘤等,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发生在鼻腔鼻窦时,多发生在单侧。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鼻塞,逐渐加重。
黏脓涕,涕中带血。
头痛。
嗅觉异常。
发生在外耳道时,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耳内发痒。
挖耳朵时容易出血。
耳塞耳闷。
听力减退。
发生在喉部时,常见发病部位为声带前端、前联合、室带、会厌。成年型发展较缓慢,儿童型者常为多发,生长较快。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声音嘶哑,逐渐加重,甚至可能发不出声音。
咳嗽。
喉喘鸣,是吸气时发出的特殊声音。
呼吸困难注、费力,尤其是吸气困难。
喉阻塞,窒息。
发生在咽部时,肿瘤多发生于腭弓、扁桃体、软腭缘、悬雍垂,其次见于软腭背面、下咽后壁、杓会厌襞等处。肿瘤可呈带蒂小蘑菇状,也有无蒂可移动的扁平状、桑葚状,呈淡红色或灰色,质较软,瘤体大小不一,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多数患者是单发,但在小儿可呈弥漫性、多发性。可有以下症状:
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或在咽部检查时发现。
少数可有咽干、痒、异物感等。
乳头状瘤较大者,可有吞咽及呼吸不适或障碍。
发生在食管时,发病年龄多在中老年人。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上腹部症状居多。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胸骨后痛。
吞咽困难。
胃灼热感。
大便呈黑色、柏油样。
缺铁性贫血。
发生在气管的罕见,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慢性咳嗽。
声音嘶哑。
喘息。
呼吸困难。
发生在乳腺导管时,可出现以下症状:
乳头溢液:乳头自行溢出液体,有时有、有时无,溢出鲜红血性、棕色或者黄色液体。有的患者在挤压乳腺时流出液体,有的是发现内衣上有液体污迹。
乳房肿块:一般肿块很小,很难摸到。有时摸到肿块后轻压可出现乳头溢出液体。
发生在阴茎、阴道时,可出现以下症状:
阴茎肿胀、触碰时疼痛,包茎与尿道口粘连。
可继发感染而有恶臭分泌物渗出。
阴道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随着肿瘤逐渐长大,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异物感、阴道肿物、性交困难等。
病因
乳头状瘤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的良性肿瘤。上皮组织及其下的结缔组织向表面作乳头状突出生长,可单发或者多发,常不浸润基底组织,通常因为肿瘤长大造成阻塞或压迫而引起症状。
乳头状瘤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暂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炎症注刺激、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其中 HPV 感染是乳头状瘤发病的主要原因。小儿呼吸道乳头状瘤多由生产时经产道感染,成人多通过亲密接触,尤其是性行为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潮湿的皮肤黏膜基底层潜伏和增殖,引起上皮组织的增生。
哪些人更易患乳头状瘤?
不良生活习惯者,经常挖鼻、挖耳等刺激,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病毒易感染而致病。
7 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母亲妊娠期或分娩期有尖锐湿疣的小儿。
性生活频繁者:容易使阴道黏膜受损,有利于 HPV 入侵。
家人或本人乳头状瘤、尖锐湿疣或皮肤疣病史者。
就医
乳头状瘤瘤体较小时可能没有症状,瘤体较大时往往出现压迫和阻塞症状。首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等检查来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乳头状瘤瘤体微小时可能没有症状,因此 HPV 感染者、密切接触者、HPV 感染母亲的小孩等高危人群,需要定期体检,同时要注意关注有无以上提及不同组织器官乳头状瘤的迹象,如鼻塞、耳朵发痒、耳闷耳痛、听力减退、慢性注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活动后喘不上气、口腔内新生物、乳房肿块、乳房溢出液体、外生殖器肿块及胀痛等,并尽快就医。
就诊科室
鼻腔、口咽部、喉部、外耳及气管乳头状瘤——耳鼻咽喉科。
食管乳头状瘤——消化内科。
乳腺导管乳头状瘤——乳腺外科。
阴道、阴茎乳头状瘤—— 皮肤性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乳头状瘤?
症状:如果有以上提及的症状,那乳头状瘤就会在医生的考虑范围内。
体格检查:前鼻镜下见单侧鼻腔内表面不平的肿物可考虑乳头状瘤;电耳镜见外耳道内乳头状新生物,可考虑外耳道乳头状瘤;口腔口咽部见乳头状暗红色新生物,常可考虑咽乳头状瘤;乳晕附近摸到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较软,轻压肿块时引出溢液,可考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阴茎及阴道壁触及乳头状肿物,可考虑阴茎及阴道壁乳头状瘤。
鼻内镜、耳内镜、电子喉镜、食管镜、气管镜检查:相应内镜可以直观看到鼻及鼻窦口、外耳、咽喉及食管气管的新生物,有助于诊断。
活检:病理是乳头状瘤诊断的金标准,用以与恶性肿瘤和其他良性肿瘤相区分。通常会在上述电子喉镜、耳鼻内镜下同时活检取病理标本。
X 线片、CT、磁共振检查。有时根据病情需要,医生会选用影像学检查来协助确定病变部位,了解病变范围及骨质的破坏情况,以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与 HPV 感染者密切接触史?
有没有经常掏耳朵等外伤炎症刺激?
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乳头状瘤?
在服用哪些药?有没有做过手术?
是不是复发?第几次复发?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乳头状瘤的?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做手术吗?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这个病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吗?
治疗
乳头状瘤对放疗不敏感,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因乳头状瘤有恶变可能,因此应积极治疗。手术务求彻底,切下的全部病理组织送病理检查以防漏诊,切除不彻底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针对复发问题,药物治疗逐渐运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帮助减少复发及延长再次复发的时间。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乳头状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力求切除全部病灶。
耳鼻咽喉及气管乳头状瘤:随着技术的进步,乳头状瘤切除术有多种器械可供选择,目前最常用包括 CO2 激光、等离子射频以及冷器械等。各种器械各有优势,耳鼻咽喉科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与方式。
内镜注下切除肿瘤:内镜下肿物切除术。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支撑喉镜下切除喉乳头状瘤,气管乳头状瘤也可在喉内镜或纤维支气管镜下切除,耳内镜下切除外耳道乳头状瘤。医生会尽可能选择内镜下切除,但有时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浸润范围,可能需要开放手术。
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并不是治疗的常规手段,通常是在多次复发,出现喉阻塞的情况下,或评估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喉阻塞的前提下,才使用的治疗手段。
乳腺导管乳头状瘤:术前两天不要挤压乳房,以免导管内积液排尽,术中不易辨认溢液导管。手术方式常有以下两种:
乳房区段切除术:适合于单管溢液患者。
经皮下乳腺切除术:适合于多管溢液、仅有溢液而找不到病灶、溢液细胞学检查怀疑是恶性。若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则需要进一步手术或放化疗。
食管乳头状瘤:
内镜下切除:临床上多在内镜下摘除或激光切除。有时因肿瘤太大或多发等,需要行开放手术。
阴道、阴茎乳头状瘤:
手术切除:以局部切除为主,但范围稍广,在病灶外 0.5~1 厘米。切除不干净,手术后可复发。手术时作冰冻切片检查,若证实有恶变,应作较广泛的外阴切除。
激光治疗:对广基较大乳头状瘤,激光刀头与外阴皮肤平行输出激光沿基底切割。对较小乳头状瘤直接激光汽化切除。
药物治疗
尽管手术治疗是乳头状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术后易复发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目前药物治疗也逐渐运用于临床。
基于 HPV 感染与人乳头状瘤发病密切相关这一结论,采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已运用于临床,其中最常见的是干扰素。干扰素又称为病毒抑制因子,是目前已确认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目前尚不成熟。疫苗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或调节人体对 HPV 的细胞免疫功能。基于 HPV 感染这一理论,有人提出 HPV 疫苗产生抗体来起到保护作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乳头状瘤是个良性的肿瘤。乳头状瘤有时可以恶变,有时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及早治疗有助于预防恶变,避免因肿瘤生长阻塞或压迫周围组织出现严重并发症。
日常注意
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我护理,讲究个人卫生,减少再次及加重感染的机会。
挖鼻挖耳轻柔,适当减少挖鼻挖耳频率,减少皮肤刺激,避免病毒感染。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治疗不及时可能使乳头状瘤进一步增大甚至出现癌变。
避免与配偶子女的亲密接触,避免病毒传播,母亲患病应对孩子积极定期检查。
术后积极配合,定期复诊、随访。在乳头状瘤复发或恶变的早期发现及治疗。
预防
患者在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患病机会。避免用力挖耳、挖鼻等不适当地刺激及损伤。
高危人群,如 7 岁以下小儿、性生活频繁者、家族或既往乳头状瘤、尖锐湿疣或皮肤疣病史的,定期体检,注意观察有无可能与本病相关的症状,及时就医。
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