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伤寒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有典型临床表现,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副伤寒是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像伤寒,但症状较轻。
带菌者或患者是伤寒的唯一传染源。典型伤寒患者在病程 2~4 周排菌量最大,传染性强。轻型患者难以及时诊断,不利于隔离,向外界排菌可能大,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常是暴发流行的原因。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
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疫苗的个体均易感。伤寒发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
伤寒于任何季节可发生,以夏秋多见。以学龄期儿童和青年多见。
典型伤寒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
典型极期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
细菌培养及血清肥达试验对诊断有意义。
病原治疗,配合支持对症治疗,对疾病恢复很重要。
副伤寒症状轻微,病死率低。
症状
根据病情不同,伤寒临床表现有差异。副伤寒虽然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程度轻微。
伤寒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波动在 3~60 天,通常为 7~14 天。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
初期:为病程第 1 周。起病缓慢,发热首发,热度呈阶梯形上升,3~7 天达高峰,可达 39~40 摄氏度。
极期:为病程第 2~3 周。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上升后即恒定地维持 39℃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呆滞、听力下降,严重者可以出现谵妄、颈项强直,甚至昏迷;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系统症状,如腹部隐痛,便秘、腹泻,肝脾大。
缓解期:为病程第 4 周。体温逐步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仍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恢复期:为病程第 5 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
其他类型
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 周可恢复健康,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初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以及曾经接受过伤寒菌苗预防患者。
暴发型:急性起病,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肠麻痹、中毒性肝炎或休克。
迁延型:起病初期与典型伤寒相似,但发热可持续 5 周以上至数月之久,呈弛张热(体温在 39℃ 以上,但波动较大,1 天间温差在 2℃ 以上,但最低体温在正常之上)或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 39℃ 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肝脾大明显。常见于原有慢性乙型肝炎、胆道结石或慢型血吸虫病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患者。
逍遥型:起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直至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才被诊断。
特殊临床背景下的伤寒
小儿伤寒:起病比较急,呕吐和腹泻胃肠症状明显,热型不规则,便秘较少。无相对缓脉,肝脾大明显,玫瑰疹少,白细胞减少少见。肠出血及肠穿孔少见,易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
老年伤寒:发热通常不高,多汗时易虚脱。病程迁延,恢复期长,并发支气管肺炎、心力衰竭多,病死率高。
再燃:部分缓解期患者,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又重新升高,持续 5~7 天后退热。可能与菌血症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有关。
复发:用氯霉素治疗的部分患者,在退热后 1~3 周临床症状再发。血培养阳性,与病灶内细菌未被完全清除,重新侵入血流有关。
副伤寒有哪些症状?
副伤寒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程度轻、热程短,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少见,病死率低。
病因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导致,副伤寒由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
伤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伤寒和副伤寒,大多数是由于摄入被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或食物引起。当细菌的摄入量达 105 以上,才引起发病,当细菌量达到 107 才引发典型疾病过程。
未被胃酸杀灭的伤寒沙门菌到达回肠下段,穿过黏膜上皮屏障,侵入回肠集合淋巴结的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形成初发病灶;
进一步侵犯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伤寒沙门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二次菌血症。
伤寒杆菌向肝、脾、胆、骨髓、肾、皮肤等器官组织播散,肠壁淋巴结出血、髓样肿胀、增生、坏死,临床上处于初期和极期。在胆道系统内大量繁殖的伤寒沙门菌随胆汁排到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一部分经肠道黏膜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结,使原先致敏的淋巴组织发生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溃疡,临床上处于缓解期。
在极期及缓解期,当坏死或溃疡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引起肠出血;当溃疡侵犯小肠的肌层和浆膜层时,可引起肠穿孔。随着机体免疫力的增强,伤寒沙门菌在血液和各个脏器中被清除,肠壁溃疡愈合,临床上处于恢复期。
哪些人更易患伤寒、副伤寒?
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的个体均属易感,气候温暖的地区和夏秋季节多发。我国成人患副伤寒甲为主,儿童副伤寒乙常见。
就医
伤寒和副伤寒是细菌性传染性疾病,预后与治疗早晚及是否有并发症有关,重症感染患者可导致死亡,因此须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或腹痛、便秘、腹泻要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感染疾病科。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伤寒?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接触史,结合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症状:发热持续 5 天以上,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者均应考虑伤寒的可能性。如有脾肿大和玫瑰疹时更支持本病。
血液检查:白细胞可减少,可伴有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
肥达试验:多数患者在病程第 2 周阳性,第 3 周阳性率大约 50%,第 4~5 周升至 80%,痊愈后阳性可持续几个月。试验必须动态观察,一般 5~7 天复查 1 次,效价逐渐升高,有诊断意义。
细菌培养:血、尿、骨髓、粪便培养伤寒菌阳性可确诊。
腹部 X 线检查:肠穿孔及鉴别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近去过什么地方?吃过哪些东西?
有什么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不洁饮食史?
是否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有伤寒密切接触史?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伤寒的?
能治好吗?有生命危险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用哪些药?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传染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如何进行隔离和防护?
治疗
及时诊断,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综合治疗很有帮助。
治疗原则
拟诊和确诊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 5 天取粪便标本做细菌培养,连续两次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
在给予抗菌治疗前,应留取血标本和粪、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获得病原菌后做药敏测定。必要时可按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疗程一般为 10~14 天,病情较重者病程初期可静脉给药,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给药。
抗菌治疗结束后仍需随访粪、尿培养以除外带菌状态,如为带菌者应给予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发热期卧床休息,退热 2~3 天后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 1 周轻微活动,逐渐过度至正常活动量。
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口腔和皮肤清洁,定期更换体位,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饮食:逐渐过度,少量多餐,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补充发热期消耗,促进恢复。
病原治疗
首选喹诺酮类,但儿童和任娠期、哺乳期患者不宜应用。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阿奇霉素适用于儿童和妊娠期、哺乳期患者,以及耐药菌所致伤寒患者。
敏感菌株感染仍可选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氯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新生儿、妊娠期患者及肝功能明显损害的患者,避免应用氯霉素,应用氯霉素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监测其血液系统毒性。
伤寒带菌者治疗,可选用阿莫西林或喹诺酮类口服,疗程 6 周。
对症治疗
降温、便秘、腹胀、腹泻的处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
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神志。禁食或少量流食,适量补液并注意保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血量大者可以输新鲜血。经治疗出血不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肠穿孔:应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给予足量强效广谱抗菌药物静脉,控制腹膜炎。尽早手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已有抗菌药物供应,病死率仍超过 10%,而发达国家已下降至 1% 以下。
日常注意
对于伤寒或副伤寒感染患者,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几点:
隔离和休息:给与消化道隔离,对其排泄物进行消毒。热退后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可解除隔离。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热退两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和营养:发热期宜进食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热退后食欲好转,也应该避免多渣及硬而难消化的食物,避免诱发肠出血和穿孔。热退两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预防
伤寒的预防和传染病措施相同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控制传染源: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体温正常后的第 15 天才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水源管理、饮食管理、粪便管理和消灭苍蝇等卫生工作。避免饮用生水,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肉类食品,进食水果前要洗净或削皮。
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