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憩室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为突出于肠壁外的圆形、椭圆形或管形的袋状物。
十二指肠憩室(duodenal diverticulum,DD)的发病率在胃肠憩室中居第 2 位,是仅次于结肠憩室的常见憩室。其发病率差异颇大(很多十二指肠憩室不出现临床症状),从 1.83% 到 32.8%不等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十二指肠憩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以老年人为主,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最早由 Chomel 于 1710 年报道 ,其尸检发生率可高达 22%。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可为单发或多发。
该病的主要病因是先天性发育不良,造成十二指肠肠壁局限性向外呈囊状突出(原发性憩室),或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形成的瘢痕牵拉引起(继发性憩室)。以十二指肠降部多见(约 80%),且多位于十二指肠内侧。75% 的憩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 2 cm 范围内,故又称为乳头旁憩室(juxta-ampu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AD)。乳头旁憩室又可以分为:
A 型:乳头旁憩室;
B 型:憩室内乳头(intradiverticular papilla)。
90% 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没有症状,主要在非相关症状的检查中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存在诸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腹胀、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及穿孔等症状。
根据十二指肠憩室所产生的症状和相关疾病,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及手术治疗。
症状
多数患者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隐痛不适,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出血、黄疸的表现,甚至出现穿孔或并发胆胰系统疾病,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十二指肠憩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需要反复明确的是:十二指肠憩室本身只是一个解剖结构的改变,严格而言不属于疾病范畴。但由于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一般认为十二指肠憩室症状主要有三种原因引起,且有相应症状表现 。
机械性原因引起,包括憩室排空障碍,憩室压迫胆总管或胰管,十二指肠梗阻。
炎症引起,包括症状诱发消化道溃疡、胆囊结石或胰腺疾病,幽门痉挛,穿孔或出血。
瘤变,大约 5%左右的患者会有临床症状。
十二指肠憩室的常见症状包括?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上腹部不适,上腹部饱胀。隐痛是较常见的症状,系憩室炎所致。腹部饱胀、隐痛不适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多因进食加重,呕吐缓解。
另外多数患者因胆胰系统疾病入院时发现十二指肠憩室,其症状多表现胆胰系统疾病症状。
1934 年,Lemmel 报道了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uxtapapillary duodenal diverticulum,JDD)压迫胆胰管致胆管炎、梗阻性黄疸或胰腺炎,而不伴胆总管结石的疾病特征,称 Lemmel 综合征。
因此 Lemmel 综合征又被称为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胰管综合征、壶腹旁憩室综合征、乳头旁憩室综合征等,其以间歇性黄疸、发热、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梗阻性黄疸少见的病因之一(约占 0.8%)。
十二指肠憩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十二指肠憩室并发症可以认为是两种原因所产生的后果,一类是压迫,另一类是感染。
常见并发症包括:
对周围组织结构的机械压迫,出现黄疸、胆管炎、急慢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炎症导致的憩室炎、溃疡,憩室出血等。由于十二指肠憩室内容物潴留细菌繁殖,炎性感染可引起憩室炎,继之憩室黏膜糜烂出血,穿孔。有研究表明十二指肠憩室出血主要好发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肠憩室穿孔由于憩室内容物潴留,黏膜炎性糜烂并发溃疡,多位于腹膜后,穿孔后症状不典型,甚至剖腹探查仍不能发现,通常出现腹膜后脓肿,胰腺坏死,胰瘘。
病因
十二指肠憩室按其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就是天生的,继发性就是由于周边疾病(炎症)疤痕造成。
十二指肠憩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原发性憩室是由于先天性十二指肠局部肠壁肌层缺损引起的,憩室壁由黏膜、黏膜下层与结缔组织组成,肌纤维成分很少。好发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因其是血管、胆管、胰管穿透肠壁的部位,肌层很薄,肠腔内压力增高,粘膜可通过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憩室 。
继发性憩室是由于十二指肠壁周围组织炎症造成粘连,瘢痕牵拉十二指肠壁而形成,多见于壶腹部。另外可根据憩室突出方向与十二指肠腔的关系,可分为腔内型憩室(intraluminal duodenal diverticulum,IDD)和腔外型憩室(extraluminal duodenal diverticulum,EDD)。临床常见的为腔外憩室,而腔内憩室罕见。
哪些人容易患十二指肠憩室?
根据十二指肠憩室的病因可知,原发性十二指肠憩室纯属天生,基因决定的。继发性十二指肠憩室是由其周边炎症所造成,因此长期反复发作的炎症、溃疡,或者炎症、溃疡没有完全愈合的患者更加容易患十二指肠憩室。
就医
由于大多数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是没有症状的,大多是在常规检查或者体检过程中,行胃肠道 X 线钡餐检查或者胃十二指肠镜(俗称胃镜)检查偶尔发现。患者即使有症状,大多也是一些不典型的腹部不适症状,因此无需为了诊断十二指肠憩室而特别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由于十二指肠憩室所可能造成的相关症状不典型,因此如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门诊检查未发现其余疾病时,需要考虑十二指肠憩室。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消化道出血:虽然十二指肠在曲氏韧带以上,但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憩室多发(78%),离胃十二指肠交界的幽门“稍远”。因此该部位的出血,很少表现为呕血,大多数为黑便为主。因此患者如果发现黑便,需要立即就医。如若长期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中-重度贫血,如出现活动后心悸、心慌、气促、头晕,眼花、晕厥等严重贫血症状时,甚至需要拨打 120 急诊就诊。
消化道穿孔:虽然十二指肠憩室的解剖结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穿孔多为腹膜后穿孔,临床症状不典型,但如果疼痛程度突然加重,或出现腰背部疼痛加重,此前又有十二指肠憩室病史的情况,需要考虑穿孔,需要立即就诊,必要时 120 急诊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十二指肠憩室?
因十二指肠憩室是解剖结构的改变,所以大多在常规检查或者体检过程中,行胃肠道 X 线钡餐检查或者胃十二指肠镜(俗称胃镜)检查偶尔发现。对于十二指肠憩室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Lemmel 综合征,有相应的诊断标准。
若怀疑引起症状的原因是十二指肠憩室,则必须排除其他疾病,且 X 线检查显示狭颈的憩室,钡剂滞留憩室内大于 6 小时。十二指肠憩室主要通过胃肠钡餐检查和十二指肠镜的检查确定诊断。
1988 年,Hasan 等提出 Lemmel 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典型梗阻性黄疸发作史;有乳头炎所致的胰腺炎及胆管炎;基于 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影像学证据的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压迫、胆道梗阻而无胆道结石,或钡剂造影在憩室内长时间滞留(>6 小时);排除引起黄疸的其他常见疾病所致。
简单的理解为,患者有十二指肠憩室,同时反复发作胆管炎或胰腺炎,又无胆道结石影像学证据,可以考虑 Lemmel 综合征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此前有否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果如何?
是否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
是否长期有空腹痛,进食后症状缓解的情况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典型症状)?
是否有自觉大便颜色变深(黑便)或者有乏力,头晕、晕厥(消化道出血、贫血的症状)?
是否感觉皮肤或者巩膜时不时有黄染,同时伴有发热,腹痛(梗阻性黄疸的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十二指肠憩室的?需要特殊治疗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特殊情况需要来医院就诊?
目前的症状所对应的并发症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治疗
没有症状的十二指肠憩室不需要特殊治疗,但一旦发生相应的并发症,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规范治疗。对于相对较多见且反复发作的憩室炎或者梗阻性黄疸,可用相应的内科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些疾病治疗的目的和原则为控制感染和减少梗阻。
内科保守治疗
患者如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者有症状而未合并胆胰管压迫、大出血、穿孔等其他病变,一般首先采用保守治疗,包括调节饮食、抗酸、解痉、抗炎和利用体位引流排出残留在憩室内的食物。
在饮食方面,出血、穿孔及压迫胰管引起胰腺炎者,应禁食;压迫胆管引起胆囊炎、胆管梗阻者,应遵医嘱进低脂饮食或禁食。
对于特殊的 Lemmel 综合征多可采用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内镜治疗包括 ERCP、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支架置入。
严重者需要进行传统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发作频率低,经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保肝降黄、制酸和抑酶等综合治疗 1 周内好转者,可不予手术干预,但仍需加强随访;若病情反复发作、有手术适应征,则应积极采用内镜或外科手术,不建议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延误病情。
而目前治疗性 ERCP 已成为诊治 Lemmel 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大部分患者可选用 ERCP 及其相关操作,大大降低了开腹或腹腔镜外科手术干预的比例。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有:
由憩室引起的消化道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由憩室引起胆道、十二指肠、胰管梗阻;
X 线显示或内镜下憩室巨大,钡剂在憩室内停留时问>6 小时;
由憩室引发反复发作的胰腺炎;
由憩室引发胆道感染和胆管结石;
憩室有出血、坏疽及穿孔;
反复的憩室炎症导致缩窄性十二指肠乳头炎形成;
憩室癌变。
憩室切除术
对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憩室切除术仅适用于部分憩室较大、寻找较易的憩室。憩室切除术相对安全,适用于十二指肠降段外侧的憩室,同样也适用于憩室出血和穿孔的患者。如果术中发现憩室深埋胰腺实质内,切除术容易损伤胆管、胰管,术后易发生肠瘘及胰瘘等,故此时应放弃切除憩室而行转流手术。
转流手术
转流手术又分为胃大部切除术和胆总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
胃大部切除术行毕 Ⅱ 式吻合,旷置十二指肠,防止食物进入憩室内潴留,而避免憩室炎症的反复发作,从而使胆胰液引流通畅,有利于控制逆行性感染。对于切除困难的乳头旁憩室、多发性憩室,胃大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常用的手术方式。由于胃术后的并发症,也有人提出保留幽门的十二指肠旷置术治疗十二指肠憩室,避免残胃排空障碍、反流性胃炎等,同时可减少胆汁反流,有利防止残胃癌的发生。
胆总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适用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 Oddi 括约肌(胆总管和胰管末端及壶腹部周围各有环形括约肌)狭窄并存乳头旁憩室者,此时如果不伴有胰腺和胰管狭窄的问题,可以只针对胆道的问题进行处理,没有必要切除憩室。胆囊切除术,胆总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是一种常用的术式选择。
其他治疗方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如十二指肠憩室癌变或壶腹周围癌,憩室大出血、穿孔后无法用简单的常规手术解决,或者憩室切除等其他的手术后出现胆胰漏或梗阻等并发症,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行内科保守治疗后,因憩室的解剖结构未改变,因此有反复复发的可能。但由于大多数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无症状,或表现为轻微的腹部不适症状,内科保守治疗有效,因此如无严重并发症,无需太多顾虑。
日常注意
因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大多无症状或者表现为不典型的腹部症状。相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较多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会因社会心理因素而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不典型的腹部症状)。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根据大多数十二指肠憩室产生并发症的根源,为憩室内容物潴留造成黏膜炎症、感染,因此日常注意可以通过改变体位的方法,靠重力作用来减少憩室内容物。而体位的方向可以根据胃肠钡餐检查的结果来确认。而大多数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可以尝试右侧卧位。
对于明确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内科治疗和复查,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缩短溃疡的愈合时间,也可相应减少继发性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生。
预防
十二指肠憩室作为解剖结构的改变,一旦形成无法预防,因此对于先天性的十二指肠憩室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而对于继发性十二指肠憩室的预防,如日常注意事项。积极治疗十二指肠活动期溃疡,可以有效避免(减少)憩室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