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胃假性淋巴瘤,胃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胃良性淋巴组织增生
概述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是少见的胃黏膜良性疾病,起初称为假性淋巴瘤,表现为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增生,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存在一定困难,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可以转变为恶性淋巴瘤。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病率较低。发病年龄多在 40~60 岁,男女比例相近。
本病病因不明确。可能是长时间的胃溃疡或胃炎发展而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或胃炎病史,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按形态不同本病可分为 3 型,包括结节型、溃疡型、糜烂型。
本病症状无特异性,常有较长时间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也有患者出现腹痛、呕血及黑便。
早期的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可治愈。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手术治疗可以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疗,但存在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也可定期行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随访过程中若本病有所进展或仍不能明确,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
本病后期可出现广泛的淋巴浸润、纤维化、胃壁变薄和胃蠕动功能减弱,因此患者可出现腹胀、厌食、腹痛的临床表现,随病情进展,可转变为恶性淋巴瘤。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应杀菌治疗。术后长期随访,监测幽门螺旋杆菌。早期发现、监测和干预治疗是预防该病引起恶变的有效途径。
症状
本病症状无特异性,消化不良是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腹痛、呕血及黑便等症状。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不良症状: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是最常见症状。
体重减轻:随病情进展,会出现胃壁变薄和胃运动功能减弱,患者饭后觉得腹胀而减少进食量,引起体重下降。
面色苍白:病情进一步进展,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等贫血征象。
其他症状:若患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表明患者多有胃溃疡病史,严重时会出现腹痛、呕血及黑便。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可导致消化不良。
常见并发症包括:
恶性淋巴瘤:本病进展到晚期,可发展为恶性淋巴瘤。
病因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胃溃疡或胃炎发展而来。
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组织学研究中,发现有淋巴滤泡形成以及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增生,在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中也发现此种现象,说明本病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
胃溃疡或胃炎的反应性过度增生:胃溃疡或胃炎在持续受到环境(如泡菜、酒精、暴饮暴食)和抗原刺激下逐步发展为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哪些人容易患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罹患该病的概率明显增大。
胃溃疡或胃炎病史:长时间的胃溃疡或胃炎病史,可进展为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年龄:年龄在 40~60 岁的男性及女性容易罹患该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饭后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不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等。患者通常自行到诊所购买药物服用,若服用药物后上述症状不见好转,请立即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出现了剧烈腹痛并伴有呕血,需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胃反应性淋巴增生?
当医生怀疑是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时,可通过单克隆抗体识别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胃镜下胃组织的活检、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单克隆抗体识别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恶性淋巴细胞是单克隆细胞,本病为多克隆细胞,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做出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
胃镜下胃组织活检:患者需要在静脉麻醉下行胃镜检查,医生在胃镜下取一块胃组织送病理化验。组织活检发现淋巴滤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进一步明确该病的诊断。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医生对患者胃镜下取下的胃组织行特殊化验,通过此项检查,可进一步帮助医生诊断本病。
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患者可空腹行 C13 或 C14 试验检查有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可胃镜下直接检查有无该菌的感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可进一步支持胃反应性淋巴增生的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的全身病史?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治疗了吗?疗效如何?
自己买药治疗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这个病会传染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治疗
早期的胃反应性淋巴增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可治愈。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也可定期随访,但随访过程中出现病情进展需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若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需根除该菌,药物包括抗生素、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
抗生素:甲硝唑、阿莫西林等,服用药物期间可能部分患者出现胃部不适,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则需到门诊询问医生更换另一种抗生素。
抑酸剂:雷贝拉唑、奥美拉唑等,此种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少部分患者会有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
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康复新液等,修复胃黏膜,部分人应用后可能有大便发黑。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医生对患者胃病变部位行手术切除,创伤较大,患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术后可能会出现粘连性肠梗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发展为胃恶性淋巴瘤,患者会有贫血、食欲不振等情况,最终因肿瘤消耗营养物质出现恶病质,死亡率极高。
经过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治愈,对生活质量及寿命无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需注意刀口敷料、引流管等情况。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腹部不适、大便发黑等情况,多属于正常现象,如果腹部不适逐渐加重,或出现全身皮疹,需立即就医。
定期复查:患者可每半年到医院检查 1 次胃镜,若发现疾病进展,可行手术治疗。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禁食 3 天,3 天后可少量进食小米汤等好消化的食物;
若为普通患者,多进食宜消化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苹果、橘子、甘蓝、菠菜等),少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韭菜等。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根据医嘱约 1 周后可下床活动,仅能在走廊内散步。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适量轻体力活动,如选择慢走等活动,每周锻炼 3 天,每次 1~2 小时为宜。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如下:
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尽早根除该菌。
既往有胃炎或胃溃疡病史的患者,需接受正规治疗。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如下:
年龄>40 岁的人建议每年查 1 次胃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