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什么?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怎么办?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症状有哪些?

睾丸微石症是一种睾丸疾病,主要表现为,睾丸内被称为精曲小管的结构里弥散分布众多直径小于 3 毫米的微小钙化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患睾丸肿瘤等睾丸疾病的患者通常可发现睾丸内微小钙化形成,但目前无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明确联系。在接受睾丸症状评估的患者中,易发现睾丸微结石。微结石通常在经阴囊超声中会有被发现

别称

Gilbert 综合征,特发性非溶血性胆红素增多症

概述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类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致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转运、结合或排泄障碍而引起的非溶血性、非结合性胆红素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先天性患者家族中约有 25%~50% 的人患有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主要为儿童、青少年,男女比例为 2:1~7:1。

该病的病因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干细胞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造成的肝细胞对非结核型胆红素的社区和结合功能的双缺陷。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干细胞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是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不同,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血清胆红素低于 85.5 微摩尔/升为轻型,血清胆红素大于 85.5 微摩尔/升为重型。

最典型症状是黄疸,表现为自幼年起的慢性间歇性黄疸,可持续存在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随有易疲劳、肝区不适、消化不良、轻度溶血性贫血等。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药物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患者应注意避免可能会导致黄疸加重的诱因,在治疗手段上无特殊的难点,但目前尚无相关的预防措施。

本病引起黄疸、易疲劳、肝区不适、消化不良、轻度溶血性贫血等症状。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是良性疾病,预后良好,但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症状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最典型症状是黄疸。表现为自幼年起的慢性间歇性黄疸,可持续存在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随有易疲劳、肝区不适、消化不良、轻度溶血性贫血等。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不同,可将该疾病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类型,轻型较多见。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主要症状包括:

黄疸:黄疸是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自幼年起的慢性间歇性黄疸,可呈隐性,可持续存在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可因皮肤或眼球巩膜呈现黄色而被患者发现。黄疸有昼夜或季节性波动,可因疲劳、饥饿、感染、发热、手术、酗酒、妊娠诱发或加重黄疸。

胆红素脑病:又称为核黄疸,多在新生儿期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大于 85.5 微摩尔/升,主要表现为患儿肌肉痉挛、角弓反张、肌肉强直、烦躁等。

肝区不适:可表现为肝区或上腹部隐痛或触痛。

消化不良。

轻度溶血性贫血: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肝脾常不肿大。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并发症包括:

轻度溶血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黄疸等。

肝肿大:较少见。

病因

该病的病因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干细胞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造成的肝细胞对非结核型胆红素的社区和结合功能的双缺陷。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干细胞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影响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结合反应,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造成肝细胞对非结核型胆红素的社区和结合功能的双缺陷。

哪些人容易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遗传因素:先天性患者家族中约有 25%~50% 的人患有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儿童、青少年:多在幼年期发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表现典型。

男性: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男性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间歇性黄疸

易疲劳

消化不良

肝区不适

如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急救电话:

肌肉痉挛

角弓反张

肌肉强直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当医生怀疑是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时,常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视诊、实验室检查、相关辅助检查来确诊。

具体相关检查介绍:

视诊:可以发现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提示黄疸。

红细胞脆性试验:用于诊断是否有溶血性贫血。如果试验结果正常,则没有溶血证据。

肝功能检查:抽取外周血标本,检测血中胆红素指标,有助于诊断疾病和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胆酸正常,其他肝功能指标正常。

尿液常规:留取清洁中段尿液标本检查,目的是检查尿液中胆红素指标和尿胆原指标,以此来诊断疾病。大多数患者尿常规结果表现为,尿胆红素阴性,尿中尿胆原量不增加。

胆囊造影:目的是监测胆囊的排泄功能,明确是否有胆囊病变或胆囊结石,通过观察胆囊的情况来诊断本病。结果常表现为,胆囊显影良好,造影无明显异常。

苯巴比妥试验:该方法为验证性方法,目的是明确本病是否由于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不足引起。方法是检查口服苯巴比妥后的患者的血浆胆红素浓度,若果服药后患者的黄疸改善,血清间接胆红素浓度明显下降,甚至达正常,提示病因是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不足。

低热量饮食试验:目的是明确饥饿是否能诱发或使本病加重,有助于诊断疾病。连续 2~3 天内每天给予患者 1674 千焦(400 卡路里)饮食,若血浆间接胆红素值增加大于 100%,或增加 25.65 微摩尔/升,则对疾病有诊断意义。

肝穿刺活检:通过穿刺肝脏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变化,以此来推断疾病的进展,有助于诊断疾病。电子显微镜检查,见到肝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及其上的蛋白微粒均显著减少,滑面内质网则增加肥大,提示本病;也可做肝组织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测定,其活力较正常人明显减低也提示本病。

放射性核素扫描:通过对患者的间接胆红素予以示踪剂量的放射性核素标记,并测定 24 小时后在标记的间接胆红素在血浆中存留的百分数,若数值比正常人增高提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对本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家里的直系亲属是否有跟你相同的症状?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些症状?

症状发生的时间有多久?

症状有缓解或加重吗?

去过其他医院治疗吗?做过什么检查?

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这些症状会遗传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用什么方法治疗呢?

治疗时间长吗?能完全治好吗?

会复发吗?

会影响生活吗?

治疗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药物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患者应注意避免可能会导致黄疸加重的诱因。

药物治疗

苯巴比妥:作用是促进肝细胞的结合功能,降低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明显缓解症状、减轻黄疸。

诱导 UGT1 活性药物:如格鲁米特、氯贝丁酯等,可明显缓解症状、减轻黄疸。

原卟啉锡:能竞争性抑制血红素加氧酶,减少胆红素生成,但其对本病的价值,尚待证明。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引起易疲劳、肝区不适、消化不良、轻度溶血性贫血等症状,如新生儿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肝肿大、核黄疸、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和肌肉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且大多夭折。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多不受影响。

经过正规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良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眩晕、困倦、精细运动不协调、剥脱性皮炎、过敏、呼吸抑制,依赖等不良反应,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患者应每 3~6 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

饮食:患者日常注意应按时足量科学饮食,避免饥饿,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限酒:酗酒可能会诱发或加重黄疸,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1 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或红酒 100 毫升,或白酒 30 毫升)。

其他: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需注意调节自身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预防

目前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多系遗传因素引起,尚有的诊断手段仍很难对病因和发病机制做出明确诊断,因此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家族史的人群,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男性,发病率较高,应定期到医院体检。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小儿止咳糖浆的功效与作用-小儿止咳糖浆说明书

2023-8-3 4:34:42

保健

儿子打架母亲上前助阵将人打成傻子

2023-9-30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