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是什么?真菌性肠炎怎么办?真菌性肠炎症状有哪些?

合并马蹄肾的腹主动脉瘤,是先天发育畸形的马蹄肾和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样扩张,易于破裂导致大出血死亡)同时发生的疾病,由于马蹄肾结构复杂,所以该疾病治疗比较困难。合并马蹄肾的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十分罕见,仅占腹主动脉瘤患者的 0.12% 左右。患有马蹄肾的患者更容易引起腹主动脉瘤,并且合并马蹄肾的腹主动脉瘤更加容易引起并发症。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胚胎发育畸形导致马蹄肾,使得更容易发生腹主动脉瘤。马蹄肾患者为本病的危险因素。本病多数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有症状的患者常有马蹄肾和腹主动脉瘤两者的症状,如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炎、肾结石等)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泡沫尿等)、腰腹部疼痛、腹部可触及搏动性包块。手术治疗是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 3 种,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通过介入手术使用微创导管将修复支架放入患处),杂交手术(将手术技术与介入技术相结合,使用人工血管重建血管以修复病变)。当腹主动脉瘤破裂后会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早诊断、早治疗是治愈该疾病的关键。

概述

真菌性肠炎属于深部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微生态平衡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早产儿以及营养不良的婴儿。真菌性肠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真菌寄生于肠黏膜,而引发肠炎。

主要症状为腹泻,为黄色稀水便,有黏液,大便泡沫多,并伴发酵气味。

治疗原则为抗真菌药物治疗。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正常菌群;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 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加强营养。

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会造成肠坏死或肠穿孔。严重者继发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患者存在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基础疾病,且存在危险因素,一旦出现不易控制的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应警惕真菌性肠炎的可能。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滥用抗生素,是预防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的根本途径。

症状

真菌性肠炎起病可急可缓,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异常,早期常有肠鸣、腹胀与排气增多,继而腹泻,多为黄色稀水便,有黏液,伴有发霉气味,伴食欲不振、乏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真菌性肠炎常见症状有哪些?

真菌性肠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早期常有肠鸣、腹胀与排气增多,继而腹泻,大便次数增加,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为黄色稀水便,有黏液,也可呈豆腐渣样便或水样大便。大便泡沫多,伴发酵气味。

严重的呈脓血便,或有呕吐、低热及腹痛。

念珠菌肠炎患儿可同时合并口腔真菌感染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附着白色豆渣样物。

曲菌肠炎以腹痛和血便为主,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腹泻不显著。多为烟曲菌所致,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

毛霉菌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呕血、黑便。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肠穿孔。好发于有胃溃疡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营养不良的儿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组织胞浆菌肠炎,起病较缓和,表现为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发热、黑便等。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

真菌性肠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真菌侵袭肠壁各层,侵犯浆膜下层及肠系膜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引起肠炎、溃疡、坏死或穿孔。继之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肠黏膜溃疡。

肠穿孔。

肠坏死。

感染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

病因

真菌性肠炎是深部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肠道正常菌群,当患者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容易减弱人体的抗病能力,造成肠道内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寄生于肠黏膜,而引发肠炎。

真菌性肠炎常见原因有哪些?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肿瘤化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的数量减少,杀菌力下降等,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真菌在体内大量繁殖,真菌的过度生长, 引起肠道真菌的炎性病变。

真菌性肠炎还可继发于消化道疾病,如痢疾、肠梗阻等。由于这些疾病破坏了肠道黏膜的完整性,给真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也是发生真菌性肠炎的原因。

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组织器官萎缩、免疫力下降,多伴有各种基础性疾病,易发生感染。

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毛霉菌、曲霉和放线菌等,以白色念珠菌最多。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

哪些人容易患真菌性肠炎?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中晚期肿瘤、合并手术创伤、侵袭性操作,极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存在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机体抵抗力下降的人群。

儿童,尤其是早产儿、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

就医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及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一旦出现不易控制的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需警惕真菌性肠炎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泻不止、脓血便。

伴有腹痛、发热、乏力。

应用止泻药无效。

应用抗生素无效。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口渴、眼窝凹陷、尿少。

头晕、无力、视物模糊。

精神萎靡或烦躁。

肢端发凉、湿冷。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

患者发生不易控制的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同时存在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基础疾病,或应用广谱抗生素,应考虑真菌性肠炎的可能。大便培养出真菌,或大便涂片镜检连续 2 次以上找到大量真菌菌丝和孢子后确诊。仅有少量孢子时意义不大。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粪便标本的涂片上滴加少量的 10% 氢氧化钾后,高倍镜下镜检连续 2 次以上找到大量真菌菌丝和孢子。

粪便培养有大量念珠菌生长。粪便培养可以观察菌落形态,确定菌种。

仍不能确诊的患者,做肠镜活检。在病理切片中找到菌丝和孢子,是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

免疫学诊断检测真菌抗原,阳性提示曾经感染,对急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不大。特异性检测常常出现假阴性,应用范围有限。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腹泻多长时间?每天腹泻几次?大便的性状?伴随哪些症状?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是否自行用药治疗?

有没有严重肝肾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病史?

近期是否应用抗菌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什么疾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我应该如何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我的饮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这个病传染吗?我需要隔离吗?

治疗

一旦确诊,必须足量应用抗真菌药物,防止复发。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纠正肠道菌群失调。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是本病的基本措施。

药物治疗

停用非必需抗菌药物。

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制霉菌素、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等。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

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如培菲康等。益生菌可增加肠道粘蛋白的分泌, 抑制细菌过度生长, 刺激黏膜免疫, 合成抗氧化物来稳定黏膜屏障。

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口服补液盐,适用于轻度脱水的患者。

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给予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白蛋白等。

症状好转, 大便性状正常后, 行病原学检查, 连续两次阴性后, 继续用药 1 周停药。

疾病发展和转归

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但真菌性肠炎属深部真菌感染, 易迁延及反复发作,大大增加了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难度,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日常注意

发病初期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禁食粗纤维饮食或辛辣刺激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到普食。对于婴儿,提倡母乳喂养。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发病初期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汤、面汤、小米粥。

不要进食牛奶、豆浆等不易消化、易产气导致腹胀的饮食。

食物以蒸煮为主,禁食煎炸、油炒饮食。

禁食冷饮、瓜果、凉莱、辣椒、大蒜、韭菜、芹菜等粗纤维饮食或刺激性饮食,禁饮酒。

严重腹泻,可以暂时禁饮食,使肠道充分休息。采用静脉输液,补充机体需要的热量和水分。

排便次数减少症状改善后,进食清淡、少油、少渣的饮食,如米粥、烂面条、藕粉、面片等。

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以少食多餐,进食面条、馒头、米饭、米粥、青菜、瘦肉等,逐渐恢复平时的饮食。

卧床休息,保证睡眠,做好消化道隔离。

预防

预防真菌性肠炎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应用抗菌药物时,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预防用药。注意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慎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以减少真菌性肠炎的感染率。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基础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不滥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应缩短疗程,及时停药。

慎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严格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足、皮肤感染。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时,可以监测大便涂片检查,及早发现真菌。

多服维生素 C,加强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非诺洛芬钙片的功效与作用-非诺洛芬钙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保健

夏季戴太阳镜谨防白内障

2023-9-5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