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真菌性食管炎又名霉菌性食管炎,以念珠菌为主要致病真菌,故又被称为念珠菌性食管炎,是食管机会感染(寄生在人体体表和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及环境中一般不致病的微生物,在宿主受外伤,免疫功能受损时,可引起感染)最常见的类型,属于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及其他各种免疫低下状态的患者。
真菌侵入食管黏膜造成感染,导致食管炎性改变,称为真菌性食管炎。 致病菌多为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此外,克鲁斯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其他少见的真菌,如放线菌、毛霉菌等均可导致食管炎发生。
真菌性食管炎为食管少见疾病,近年来由于人群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内镜技术的成熟,真菌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免疫力低下及食管黏膜受损人群,黏膜抗感染力下降,易受真菌侵犯;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的高糖状态利于真菌生长,为易感人群;大量使用抗生素,破环了食管微生态平衡,减弱了对真菌生长的抑制,增加感染风险。
主要特征为上腹不适、疼痛,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吞咽异物感,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有发热、黑便等症状,长期发作可致进食梗阻。
真菌性食管炎分级(Kodsi 分级标准):Ⅰ级为散在斑块,且累及食管黏膜小于 50%;Ⅱ级为散在斑块,且累及食管黏膜大于 50%;Ⅲ级为融合斑块,且物质附着在食管四壁至少 50%;Ⅳ级为Ⅲ级表现,且斑块物质侵犯至食管腔内。
对于存在明显危险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首先要去除诱因,或将其危险因素降到最低,足量、长疗程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并发症,可考虑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真菌性食管炎本身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厌食等不适,造成患者营养不良。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消化道穿孔、感染播散、消化道梗阻,甚至炎症部位恶性增生可能,故需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存在易感风险的高危人群,首先应尽量消除或降低其危险因素,若为不可避免的危险因素,则需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症状
真菌性食管炎有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吞咽异物感,上腹不适、厌食等,部分患者有发热、黑便等症状,长期发作可致进食梗阻。
吞咽异物感,胸骨后疼痛:主要表现为吞咽有异物感、吞咽困难和吞咽痛,进食固体食物和热饮时吞咽困难明显,伴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有时可感背痛。当发生穿孔时吞咽痛加重,反复长期发作可致进食梗阻。
上腹不适:上腹部闷胀、疼痛,心窝部疼痛不适,反酸嗳气,饱胀感,甚至厌食感。
发热:反复低热,少见高热症状,伴恶心、腹胀等。
黑便:伤及血管出血较多者,可伴有黑便。
真菌性食管炎的并发症有哪些?
消化道其他部位感染:真菌侵犯口腔、胃、肠,可致相应部位炎性损伤。
消化道外感染:少数情况下,真菌可蔓延至肺部诱发肺炎,严重时甚至可造成食管气管瘘(食管-气管间的开口闭锁不完全,在喉头以外的部位便留下气管食管间的通口)、播散性念珠菌病,也可经血流扩散至各种器官,引起肺炎,肾盂肾炎,甚至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消化道出血:伤及大血管可致消化道大出血,更严重者可发生食管穿孔。
增生及恶变:反复炎症刺激可致食管黏膜增生,造成梗阻,甚至恶变,导致发生食管癌的风险增加。
病因
主要因机体免疫力下降、食管抵抗力下降,以及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间的拮抗作用失衡,致病真菌便可侵犯食管,造成食管炎性改变。
真菌性食管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机体免疫力下降:包括阻止真菌入侵的能力,以及真菌侵入后机体清除的能力降低。
抵抗力下降:胃肠蠕动减慢、食管粘膜反复损伤、胃食管 pH 升高、机体高糖状态,以上均可导致食管清除真菌能力下降,真菌与黏膜下组织接触机会增多,感染风险增加。
微生物群拮抗作用失衡:正常情况下食管部微生物群可以互相拮抗,当食管常驻菌群受到过度抑制,其拮抗作用失衡,真菌便可过度繁殖。
那些人容易患真菌性食管炎?
长期使用激素人群、肿瘤患者、消耗性疾病患者、免疫缺陷人群、老年体弱人群等免疫力低下人群。
长期使用抗生素人群。
糖尿病患者和长期使用制酸剂患者(会造成利于真菌生长的食管环境)。
反复慢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吸烟、嗜酒、食管部肿瘤等食管黏膜长期受损的患者。
正常人过度劳累后免疫力一过性下降,也可能导致机会性感染。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对存在经常服用抗生素、激素、年老体弱、抵抗力差等危险因素的人群,若出现吞咽困难、上腹不适、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等上消化道症状,尤其是按常规食管炎治疗无效者,应警惕并及早做胃镜检查。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胸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真菌性食管炎?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用药史、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病史,结合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可进行初步判断;确诊依赖于内镜检查结合真菌检查。
具体检查如下:
内镜检查:内镜下典型表现是白色渗出物附着于黏膜表面,形似于奶酪,呈点状或片状,不易刮去,用力擦去后可见黏膜出血糜烂,也可出现明显的黏膜损害。
真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
本病还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食管癌(行内镜检查及黏膜活检以鉴别)。
其他类型食管炎(行内镜检查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鉴别)。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平时身体怎么样?
有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加重还是持续稳定?
有没有什么诱因和缓解因素?发病以后检查和治疗过吗?
以前有没有胃和食管方面的毛病?有没有糖尿病和其他疾病?有没有外伤、输血史?有没有什么大病?平时有没有吃激素?有没有长期吃抗生素?
平时胃口好吗?最近体重怎么样?
最近累吗?压力大不大?
有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会导致真菌性食管炎?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有没有推荐的治疗方案?
治疗需要多长时间?过程麻烦吗?治得好吗?会不会复发?
会有并发症或者后遗症吗?
以后应该怎样预防呢?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对于存在明显易感因素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去除诱因,或将其危险因素降到最低,而足量、长疗程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并要求进行定期复查。本病治疗疗效肯定。
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被广泛用于白色念珠菌的预防和治疗,但易出现耐药;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耐药率低,但因其影响细胞色素 P450 酶的代谢,应谨慎与其他药物合用,该药禁止与卡马西平、利福平、苯巴比妥和麦角生物碱类药物合用;制霉素可作为以上药物治疗无效时的备选药物,但其肾毒性大,需谨慎使用;卡泊芬净具有广谱、低毒、高效等特性,但价格昂贵。
保护胃肠黏膜药物:促进黏膜恢复,减少并发症。
对症治疗:如有消化道出血则使用止血药物、控制血糖,补充营养、增加抵抗力等。
手术治疗
并发有食管狭窄者可试行内镜扩张治疗,内镜治疗无效或狭窄范围大者,则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出现食管穿孔、侵及血管导致大量出血等急性并发症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真菌性食管炎治愈率高,但对于免疫缺陷等诱因无法纠正的患者,其复发情况并不少见。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增加身体的抵抗力,是治疗真菌性食管炎的基础,也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加强锻炼,保证合理的膳食营养供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时间,以增强抵抗力。
调整抗生素的用量,减少菌群紊乱。
控制血糖,减少细菌繁殖。
戒烟酒,减少胃食管黏膜损伤。
保证饮食干净、卫生,选择软食(软而烂的食物或半流质性的食物),减少对胃食管黏膜的刺激。
预防
充分认识自己存在的高危因素,做到早期预防,避免真菌性食管炎的发生,是保护食管、防止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保持个人卫生,减少真菌在体内定植(微生物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其宿主上,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的机会。
控制血糖。
不滥用抗生素、激素。
自尊自爱,做好自我保护。
及时治疗食管、胃肠黏膜疾病,如有口腔真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加强锻炼,保证营养,戒烟酒,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