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吸收不良是什么?脂肪吸收不良怎么办?脂肪吸收不良症状有哪些?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穿过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或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的间隙时,受到机械挤压,造成左肾静脉回流受阻,左肾、输尿管及生殖腺静脉压力增高,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别称

脂肪吸收不良症,脂肪泻

概述

脂肪吸收不良(fat malabsorption),又称脂肪泻,是以脂肪吸收障碍为表现的疾病,属于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中最具特征性的一种。虽说该病只是吸收不良综合征中的一个类型,但通常当说到消化不良,大多情况下都是指脂肪泻,两者甚至可作为同义词使用[1][2]。

脂肪吸收不良的确诊较为复杂,现实中许多该病患者都被混淆于诸如“慢性腹泻”之类的诊断中,因此该病的确切发病率难以统计[2]。

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的病因主要包括胆盐缺乏、胰腺功能障碍和小肠粘膜的损伤[3]。许多种疾病均以脂肪泻为主要表现,包括热带性口炎性腹泻、乳糜泻(麦胶性肠病)、肠道脂质代谢障碍病(Whipple 病)以及胰腺疾病、小肠淋巴瘤等[1]。

脂肪吸收不良的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最突出的为脂肪泻,表现为粪便增多、糊状、灰白、油腻、伴有恶臭)、全身症状(消瘦、贫血貌)和各种基础原发疾病产生的症状[1][2]。

脂肪吸收不良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补充营养物质和治疗基础原发疾病[1];准确诊断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的各种病因是治疗的关键[2]。

脂肪吸收不良患者,由于机体内脂肪以及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缺乏,会导致消瘦、夜盲症(维生素 A 缺乏)、骨质疏松(维生素 D 缺乏),以及贫血、出血和外周神经病变(维生素 B12 和 K 缺乏)[1]。

由于脂肪吸收不良患者多存在各种基础原发病,因此,及时、准确地查明病因,并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避免该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

症状

脂肪吸收不良的症状主要包括消化道症状(最突出的为脂肪泻,表现为粪便增多、呈糊状、颜色灰白、有油腻感、伴有恶臭)、全身症状(消瘦、贫血貌)和各种基础原发疾病产生的症状[1][2]。

脂肪吸收不良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脂肪吸收不良的常见症状包括[1]:

脂肪泻:是该病最具特征性的症状,表现为粪便增多、呈糊状、颜色灰白、有油腻感、伴有恶臭。

腹胀。

纳差:即没有食欲、吃饭量少。

消瘦、体重下降: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表现。

脂肪吸收不良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脂肪吸收不良患者由于脂肪吸收障碍,导致机体所必需的一些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 A、D、E、K,这些维生素无法溶于水,须溶于脂肪才能被人体吸收)缺乏,进而产生相应的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1][4]:

维生素 A 缺乏症:可导致夜盲症(表现为白天能看清物体,但到了晚上,当光线昏暗时就视物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了)、皮肤干燥等。

维生素 D 缺乏症:可引起钙吸收不良,导致手足抽搐(抽筋)、骨质疏松、软化、骨痛,易发骨折。

维生素 B12 缺乏症:可导致贫血,以及神经系统和皮肤黏膜受损等疾病。

维生素 K 缺乏症:可导致受伤后的出血不易凝血,甚至无故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甚至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病因

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的病因主要包括胆盐缺乏、胰腺功能障碍和小肠粘膜的损伤[3]。能够导致这三种病理改变的各种疾病均有可能引起脂肪吸收不良,比如热带性口炎性腹泻、乳糜泻(麦胶性肠病)、肠道脂质代谢障碍病(Whipple 病)以及胰腺疾病、小肠淋巴瘤等[1]。

脂肪吸收不良的常见原因有哪些[3][5]?

胆盐缺乏:通过影响脂肪吸收过程中的微胶粒的形成而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常见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胆道梗阻等。

胰腺功能障碍:此时胰腺分泌的胰酶的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脂肪吸收不良。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胰腺疾病、胰腺手术后等。

小肠黏膜的损伤:小肠黏膜上的绒毛在营养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损伤可使小肠绒毛变短、减少甚至消失,严重影响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常见于各种小肠疾病,比如克罗恩病(一种特殊类型的肠道炎症),以及小肠切除术后等。

哪些人容易患脂肪吸收不良?

许多种疾病均以脂肪泻为主要表现,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病人容易出现脂肪吸收不良,主要包括[1][5]:

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是一种地方性的流行性疾病,多见于热带地区,病因不清。

乳糜泻(即麦胶性肠病):又称非热带性脂肪泻,是一种与食用含麦胶(俗称面筋)的食物有关的疾病。

肠道脂质代谢障碍病(即 Whipple 病):该病可能与感染 Whipple 杆菌有关,除了脂肪泻,还有关节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多种表现。

无β-脂蛋白血症:属于一种遗传病,患者因缺乏 β-脂蛋白而造成脂肪吸收的先天性缺陷。

短肠综合征:因大部分肠段被切除造成肠段吸收面积不足所致。

胰腺、胆道疾病或手术后。

小肠淋巴瘤、小肠淋巴管扩张等。

就医

当发现大便增多、呈糊状、有油腻感、伴有恶臭等表现时,或者出现消瘦、营养不良性贫血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表现时,应及时就诊。注意就诊时不应只看重症状的短期改善情况,应重点查明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的具体病因,积极治疗基础原发疾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消化道症状:最具特征性的是脂肪泻,表现为粪便增多、呈糊状、颜色灰白、有油腻感、伴有恶臭。其他还有腹胀、纳差等表现。

消瘦、体重下降、营养不良、贫血貌等表现。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的表现:比如夜间视物不清、骨痛、手足抽搐、经常性牙龈或鼻出血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严重贫血引发的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晕厥等。

轻微碰撞或无明显诱因发生骨折。

鼻或牙龈出血持续不止,甚至出现颅内出血(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利、迅速昏迷)等。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脂肪吸收不良?

对于出现典型脂肪泻表现的患者,医生通常会通过粪脂定量检测(检测粪便中脂肪的含量)来初步确定是否真的是脂肪泻,然后再通过各种检查来明确脂肪泻的具体病因,最后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当治疗有效方可最终确诊[2]。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1][6]:

粪脂定性试验:收集粪便涂片做苏丹 Ⅲ 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黄色或橘黄色的脂肪滴可初步诊断。

粪脂定量检测:正常人在每日摄入 50~100 g 脂肪的情况下,一天中(24 小时)排出的所有大便中的脂肪含量应小于 5 g,如果超过 6 g 则可诊断为脂肪吸收不良。

14C 一甘油三酯呼气试验:通过口服用 14C 标记的甘油三脂后定时测定呼出的 14CO2 的含量 ,可以判断机体能否正常消化、吸收以及代谢甘油三酯。除了 14C,也可用 13C 等来标记,而且这种方式不仅能初步诊断脂肪吸收不良,还能对导致该病的原因(是否与胰腺有关)进行鉴别诊断[3]。

小肠黏膜活检:有助于鉴别患者是属于消化不良(小肠黏膜多为正常)还是吸收不良(小肠黏膜异常)。

其他:如 X 线、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检查,还有蛋白质吸收试验、维生素吸收试验、碳水化合物吸收试验等,都是有助于判断脂肪吸收不良具体病因的检查手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目前都有哪些症状?请详细描述下大便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症状分别持续有多长时间了?

发病到现在有没有检查过、治疗过?

平常都吃哪些食物?

以前都得过什么疾病?

有没有做过肝胆、胰腺、小肠上的手术?

有没有经常流鼻血、牙龈出血的情况?

有没有一到夜晚眼睛就看不清楚的情况?

有没有手足抽搐(抽筋)的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目前诊断能确定吗?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这个病好治吗?能彻底治愈吗?

治愈后还会复发吗?需要定期检查吗?

平时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治疗

脂肪吸收不良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治疗、补充营养物质和治疗基础原发疾病[1];由于脂肪吸收不良患者多存在各种基础原发病,因此,及时、准确地查明病因,并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避免该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也是治疗的关键[2]。

饮食治疗[1][2]

采用低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

补充供应热量:中链甘油三酯(MCT),在胰酶及胆盐缺乏下也能水解吸收,通常用法为:将 75 毫升中链甘油三酯粉剂溶于 1000 毫升水中,每次 100~200 毫升,每日 2~3 次饮用。

采用要素饮食:一种不需消化即可直接吸收的、精炼的食物。

营养物质补充[1]

静脉滴注脂肪乳。

口服或静脉补充维生素等。

病因治疗[2]

针对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的各种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比如:对于胰腺问题引发的脂肪吸收不良,可口服足量的胰酶片(每日 8~16 片或更多)来治疗;对于乳糜泻患者,要采取无麸质饮食,即要避免进食所有含有小麦、黑麦、大麦等麸质的食物。

疾病发展和转归

脂肪吸收不良患者由于脂肪吸收障碍,热能供应不足可产生前述各种症状;此外由于间接导致机体所必需的一些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患者可并发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出现相应的各种严重病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及时、积极地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基础原发疾病方能彻底治愈。

日常注意

脂肪吸收不良患者日常注意护理中要注意坚持低脂饮食,要加强饮食营养,以及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各种特殊的饮食等方面的护理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7]:

低脂、高蛋白饮食:腹泻发作期间,每日进食的脂肪量应低于 40 g,除了低脂、高蛋白,还要以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要确保食物清、淡、稀、烂。

心理护理:该病患者往往误诊误治时间较长,需要耐心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

注意天气变化、加强个人卫生、适度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营养不良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差,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生感冒等疾病风险。

预防

由前述病因可知,避免各种疾病引发胆盐缺乏、胰腺功能障碍和小肠粘膜损伤是预防脂肪吸收不良的关键。但实际上,可以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的疾病有许许多多种,难以做到一一采取措施来预防,或者说防不胜防。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铁笛片的功效与作用-铁笛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神农药酒的功效与作用-神农药酒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