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促胃液素瘤,胃泌素瘤
概述
卓-艾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drome),又称为胃泌素瘤或促胃液素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该病高发年龄为 40~50 岁,男女比例约为 3:2[1]。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泌素分泌异常有关,还可由胃窦 G 细胞增生引起。另外也和遗传有关。
大多数患者有消化性溃疡(如上腹部烧灼样疼痛)的情况,还可出现腹泻及食管炎(如烧心、反流、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相关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胃肠穿孔、消化道出血、胃肠梗阻、食管狭窄、Barrett 食管(巴雷特食管)、休克。本病可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如甲状旁腺瘤、垂体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甲状腺瘤)。
手术切除为唯一的根治性方法,切除肿瘤,可减少肿瘤转移,避免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若肿瘤不能根治切除,或已有肝转移,或剖腹探查未能发现肿瘤,医生会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患者日常应注意好好休息,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同时要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可以预防卓-艾综合征,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早发现,因为越早诊治,疗效越好,存活率越高。
症状
大多数患者有消化性溃疡的情况,还可出现腹泻及食管炎的相关症状。这些症状均与高胃泌素血症及高胃酸分泌有关。
卓-艾综合征有哪些症状[1]?
卓-艾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性溃疡
上腹部烧灼样疼痛;
对正规溃疡病治疗反应欠佳。
腹泻
腹泻程度轻重不等,以水泻为主;
粪便无黏液、脓血;
抑制胃酸可缓解腹泻,如应用抑酸剂或经鼻胃管抽吸胃液。停用抑酸剂后可迅速复发。
食管炎
大多数患者可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
烧心;
反流;
上腹痛;
上腹烧灼感;
胸痛;
嗳气;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卓-艾综合征会引起哪些并发症[4]?
卓-艾综合征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胃肠穿孔;
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
胃肠梗阻;
食管狭窄;
Barrett 食管(巴雷特食管);
休克;
合并其他内分泌肿瘤:如甲状旁腺瘤、垂体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甲状腺瘤。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泌素分泌异常有关,还可由胃窦 G 细胞增生引起。另外也和遗传有关。
卓-艾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1]?
胃泌素分泌异常
由于胃泌素瘤多见于胰腺组织,所以胃泌素瘤可能来源于胰腺的 α1 细胞。胃泌素是胃酸分泌的主要兴奋性激素,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增加。由于胃泌素的大量分泌,同时壁细胞数量增加,使胃酸分泌持续亢进,导致消化道内溃疡形成。
胃窦 G 细胞是一种胃内分泌细胞,能分泌胃泌素。如果胃窦 G 细胞增生,就会导致胃泌素的大量分泌,从而引发溃疡。
与遗传有关
很多患者均有卓-艾综合征家族史。还有些患者有内分泌肿瘤家族史,有此情况的人患卓-艾综合征的概率也较高。
卓-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3]?
年龄:40~50 岁发病率较高。
家族成员中有卓-艾综合征患者。
家族有内分泌肿瘤病史。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出现上腹部慢性疼痛(可表现为胀痛、灼痛等),且多与饮食有关,几天或几周后缓解,常反复发作。
出现腹泻,量大,粪便可呈水样,常为间歇性并随溃疡症状的起伏而变化,并且腹泻以夜间多见。
出现烧心、反酸、腹胀、嗳气、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呕吐物呈鲜红色、暗红色或咖啡渣样等。
排出柏油样或咖啡色粪便,便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呕血量较多,继而出现头晕、心慌、冷汗等症状,甚至是出现四肢发冷、脉搏细弱等休克症状。
上腹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消化科
医生如何诊断卓-艾综合征[2][5]?
多数患者常因腹痛、腹泻或出血等情况就诊,医生进行诊断时,会仔细询问症状及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同时还会要求患者做一些相关检验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
胃液分析:通过分析胃液,可了解排酸量情况,为区别其他疾病提供帮助。
血清胃泌素的测定:此检查需空腹采血,主要是检测胃泌素的水平,查看其有无升高的情况。
激发试验:对于血清胃泌素升高不明显的患者,可做此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方法包括:
钙输注试验: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 3 小时,每隔 30 分支抽血测血清胃泌素。
标准餐实验:可用于鉴别胃源性(如 G 细胞增生或亢进)与胰源型高胃泌素血症。
胰泌素激发试验:在诊断大多数患者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最有诊断价值的刺激试验。90% 以上的卓-艾综合征患者在注射胰泌素后 15 分钟内即有血清胃泌素升高的反应。
嗜铬粒蛋白 A 测定:此指标诊断卓-艾综合征的特异性很高。
B 超检查: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方法,也是首先方法。
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能显示肿瘤与周围器官(尤其是血管)的关系,还能发现肿瘤的转移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能确定有无肝转移。
纤维内镜和内镜超声检查:内镜超声能准确显示胰腺,对胰腺内小的腺瘤有高度的敏感性。还能发现上消化道溃疡和黏膜皱襞的变化,以及能直接存在于胃、十二指肠内的肿瘤。
生长抑素受体核素显像:将核素标记的奥曲肽注入体内,经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检查,可以发现原发病灶和转移灶。此法通常是首选的胃泌素瘤定位方法,联合 CT 或 MRI 可提供明确的肿瘤定位。
选择性动脉内促胰液素刺激试验:经皮经肝穿刺,取血检测胃泌素值,可知各属支引流区域胃泌素值有否升高的梯度,并据以推测胃泌素瘤的位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腹部疼痛持续多长时间了?
什么情况下疼痛会缓解或加重?
腹痛与进食有关系吗?
排泄出的粪便是什么样子的?
有没有得过什么病?
以前有没有做过什么手术?
出现这些症状时服用过什么药物吗?效果怎么样?
家庭成员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症状的人?
家族有内分泌肿瘤病史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肿瘤发生转移了吗?
推荐什么治疗方法?
这个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必须做手术吗,吃药可以治好吗?
需要长期吃药吗?需要化疗吗?
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吗?
肿瘤切除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这个病会影响怀孕吗?
一旦确诊这个病,还可以活多久?
治疗
胃泌素瘤进展缓慢,为治疗赢得了机会,故应积极治疗。手术切除为唯一的根治性方法,切除肿瘤,可减少肿瘤转移,避免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若肿瘤不能根治切除,或已有肝转移,或剖腹探查未能发现肿瘤,医生会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1][2][5]
通过做手术,以消除高胃泌素分泌、消化性溃疡及高胃酸分泌,避免患者再受恶性肿瘤的侵害。
胃泌素瘤全胃切除术:目前主要用于术前检查和手术探查找不到肿瘤,而又不能采用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年轻患者,以及术后效果不佳、随访又困难的患者。
肿瘤切除:原发瘤的部位大小、数量及有否肝转移决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医生一般会广泛探查、局部切除。
药物治疗[2]
H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阻断组织胺和胃泌素对壁细胞的刺激,减少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被用于胃泌素瘤患者长疗程的抑酸治疗,能有效控制酸排出。
生长抑素:如长效奥曲肽等,能抑制促胃液素的分泌,缓解症状,而且可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使瘤体缩小。但长期应用会导致胆囊结石、腹泻等。
化疗药:适用于转移性恶性胃泌素瘤治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减轻肿瘤压迫或侵袭所引发的症状。目前最佳化疗方案是阿霉素、5- 氟尿嘧啶和链脲霉素,此外还有单独使用链脲霉素方案,以及5- 氟尿嘧啶加链脲霉素方案。
日常注意
患者日常注意应注意好好休息,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同时要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生活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熬夜等。
纠正酗酒、大量抽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意补铁、钙等元素,防止发生贫血及骨骼相关疾病。
饮食方面要注意:
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比如煮烂的面条、米粥等。
少吃油炸、腌制、生冷(如凉饭菜、凉水、冰激凌等)、辛辣刺激性(如辣椒、胡椒、花椒、过咸的食物、过甜的食物)食物。
少喝浓茶。
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豆制品、牛奶、瘦肉等。
高胃酸者应避免吃酸性、多脂肪食物。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或过饱。
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长期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一旦出现这些不良情绪,应采取一定措施进行缓解,比如外出旅游、找亲朋好友倾诉等。
为了解胃泌素瘤的发展速度,应定期测体重,监测相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如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浓度等。
预防
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可以预防卓-艾综合征,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早发现,因为越早诊治,疗效越好,存活率越高。
当出现卓-艾综合征相关症状时,应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对于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若溃疡多发、易复发、顽固,或者经正规治疗效果不佳,应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
若家族成员中有卓-艾综合征患者,或者是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患者,自己应注意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