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白血病样反应
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在除外白血病的其他原因的刺激下,引起机体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加,并伴有幼稚白细胞,出现类似白血病样的表现。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类白血病反应最主要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及毒性物质侵袭机体。本病危险因素包括感染、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等。
本病可按反应性增多的细胞分为 4 类,包括以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主、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明显增多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红白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的主要症状取决于原发疾病,常见的有发热、皮疹等症状。
类白血病反应主要的治疗方法在于原发疾病的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关键点及难点在于及时早期的发现并及时治疗原发疾病。
类白血病一般预后较好,危害取决于原发疾病。
早期发现与及时的治疗原发疾病是预防类白血病反应及预后良好的重要手段。
症状
发热、皮疹是类白血病反应的常见症状,无特异性,一般不伴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类白血病反应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类白血病反应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热、皮疹: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可伴有皮肤出血样红色皮疹或瘀点、瘀斑。
肝脾、淋巴结:可有轻度的肿大,但一般不明显,部分患者可在浅表皮肤组织下如颈部、耳后、腋窝等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包块。
血压下降:可出现于过敏反应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可表现为有头晕、面色苍白等。
皮肤瘀斑、瘀点:程度一般比较轻微。
贫血表现:可有乏力、消瘦等表现。
类白血病反应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类白血病反应的并发症常有导致类白血病反应的基础疾病决定。
病因
类白血病反应的常见病因包括感染、肿瘤、急性溶血、中毒、外伤、过敏反应等多种因素。
类白血病反应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这是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的致病性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链球菌、结核杆菌)、病毒、螺旋体、寄生虫等。
肿瘤:胃肠道及肺部恶性肿瘤、淋巴瘤、乳腺癌等晚期累及骨髓、脾脏等造血系统时容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理化因素:机体接触汞、苯、砷等化学物质或服用磺胺类、锂类药物可出现中毒反应,导致类白血病反应。
外伤:急性的创伤造成的大量失血或车祸等挤压伤,均可造成机体造血系统出现异常,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使粒细胞异常反应增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生。
哪些人容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类白血病反应:
女性: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男性患者。
妊娠:妊娠晚期或者伴有子痫等合并症时容易出现。
年龄: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但以青少年及儿童发病更为常见。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类白血病反应:
感染:如肺炎、结核病、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肿瘤:晚期肺癌、胃癌、乳腺癌或淋巴瘤等疾病。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放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磺胺类药物等。
外伤:如车祸伤或挤压伤等。
过敏反应:如过敏性肺炎。
妊娠:如妊娠晚期或子痫前期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热;
不明原因皮疹;
淋巴结肿大;
面色苍白、乏力;
皮肤瘀点、瘀斑;
原发疾病症状:如咳嗽、咳痰、外伤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
胸痛或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类白血病反应?
当医生怀疑类白血病反应时,将通过视诊、触诊、血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碱性磷酸酶活性、胸部 X 线、CT、超声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医生可通过患者有无皮疹及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来初步进行诊断及筛查病因。
血常规:为了判断有无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以及类型。血常规里白细胞计数增高,但少有超过 100 ×109个/升。
骨髓象检查:为了与真正的白细胞进行鉴别。类白血病反应骨髓象中造血细胞可表现为增生活跃,但原始细胞一般不会明显增高。
碱性磷酸酶酶:表达于成熟粒细胞,白血病时水平降低。
胸部 X 线、CT 检查:为了判断有无肺部感染等情况,追踪原发疾病病因。
超声:有助于判断有无肝脾长大及淋巴结增生。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发热?有没有出现过皮疹?
自己有没有摸到过淋巴结长大?
有没有牙龈出血?近期有没有吃过磺胺类药或感冒过?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白血病吗?会死吗?
可以治愈吗?治疗费用高吗?
治疗
类白血病反应治疗效果取决于原发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原发疾病的治疗及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大多数患者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
抗生素:抗生素有助于原发性疾病为感染如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有头孢克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药物。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有助于原发性疾病为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造血原料:可通过补充造血原料来纠正类白血病反应合并的贫血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叶酸、维生素 B12、铁剂等。
抗过敏药:可以治疗过敏反应引起的皮疹、发热等,减轻炎症反应。常见药物有氯雷他定、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
手术治疗
肺叶切除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除术:有助于原发疾病为肺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在评估有手术指征的情况可以进行。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或淋巴瘤等恶性原发疾病,在情况允许下可进行放疗,纠正原发疾病。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全面的检查,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的患者可能因为肿瘤、感染的进展导致病情加重,例如出现感染性休克、肿瘤广泛转移等情况,甚至有生命危险。
经过正规治疗后,在原发疾病得到治疗后患者的类白血病反应大都可以得到纠正。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外科术后应注意伤口有无明显的渗血、渗液,有无明显的疼痛,防止伤口压力过高。创口较大时一般会安置引流管,应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挤压,注意引流液体量(不超过 300 毫升/天),若出现引流液大量增加,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恶心、食欲差等不适,一般症状较轻微,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患者应每 1 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胸部 CT、超声等。
饮食:手术患者术后需肛门有排气或排便方可进食,前 3 天最好吃流质饮食,后可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饮食,10~14 天左右方可正常饮食。非手术患者日常注意要饮食清淡,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蛋奶、豆类、瘦肉等及新鲜水果。限制冷硬刺激、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 术后当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5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后逐渐过渡为正常活动强度。
大小便管理: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每日应多喝水,不少于 2000 毫升/天,以促进尿液排出。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肺疾病风险,应戒烟。酒精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出血风险,应严格戒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加强锻炼,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锻炼 3~5 次,每次 30~45 分钟左右,比如快走、慢跑等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如酷跑、飙车等危险行为。
避免随意服用或超剂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等。
定期进行体检,每年 1~2 次常规体检。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高危人群如孕产妇应严密监测血常规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