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冷凝集素病,冷血凝集素病
概述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指由于自身抗体(主要指免疫球蛋白 M 抗体)引起的一组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细菌、支原体、病毒等感染相关。主要症状表现为寒冷刺激下暴露部位如鼻尖、耳部、指端皮肤变紫变白,伴麻木、刺痛,但予以保暖等措施后皮肤迅速恢复正常颜色,因此常在冬季发病。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冷凝集素综合征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有关。寒冷刺激是本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和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主要症状表现为寒冷环境下鼻尖、耳廓、指/趾端、口唇等暴露部位出现变紫、发白等变化,伴刺痛、麻木、痛觉减退等,温度恢复后皮肤改变可恢复。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苯丁酸氮芥等药物治疗及保暖。治疗关键及难点在于早期诊断及有效保暖。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主要危害是坏疽、溶血反应,溶血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防寒保暖是冷凝集素综合征最重要的预防手段。
症状
暴露部位如耳廓、口唇、指/趾端在寒冷环境中变紫、发白、复温后皮肤颜色又恢复正常的表现,是冷凝集素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病变部位可能出现坏疽,伴或不伴皮肤黄染、腰背酸痛等表现。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皮肤遇冷变色:遇冷指/趾端、耳廓、鼻尖皮肤颜色变紫、发白,复温后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是冷凝集素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
其他症状:乏力、皮肤黄染、腰痛、血尿。
冷凝集素综合征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包括指趾坏疽、感染、溶血性贫血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
指/趾坏疽
感染
溶血性贫血
病因
特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的病因不明,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可能与肺部感染(支原体),或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关。
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这是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具体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楚,可能与感染时炎症反应激活补体系统,使体内自身抗体紊乱,促进红细胞聚集、破坏。
淋巴组织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如淋巴瘤也会干扰免疫系统平衡,导致补体紊乱激活,促进凝集反应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冷凝集素综合征?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冷凝集素综合征:
炎症: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
肿瘤性疾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冷凝集素综合征:
年龄:特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好发于老年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遇冷后口唇、手指、鼻部及耳廓等部位皮肤颜色改变,变紫发白,温度升高后就恢复正常。
巩膜、皮肤黄染,腰痛。
血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
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冷凝集素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冷凝集素综合征时,将通过视诊、冷凝集素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及 X 线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医生通过患者遇冷后暴露部位的皮肤颜色改变及有无麻木、刺痛等症状初步进行诊断,尤其是复温后有无快速恢复。
冷凝集素试验:为了确认有无冷凝集素抗体免疫球蛋白 M,正常人 0 度时冷凝集素滴度在 1∶4~1∶28,而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滴度可高达 1∶1000 以上。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了评估是否有溶血改变,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有溶血反应发生。
X 线检查:为了判断有无肺部感染等原发疾病存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冬天手指、嘴唇容易发紫发白吗?持续时间长短及复温后能否恢复正常?
皮肤颜色改变后有无麻木、刺痛等感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严重吗?难治吗?
治疗费用高吗?可以医疗报销吗?
治疗
冷凝集素综合征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症状能够有效缓解,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及有效保暖。
药物治疗
针对冷凝集综合征病因的治疗包括:
苯丁酸氮芥:苯丁酸氮芥是治疗冷凝集素综合征最常用的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循环中冷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M 的滴度。
环磷酰胺:环磷酰胺也可以减低血循环中冷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M 的含量。
针对感染性因素:使用包括大环内酯类在内的抗生素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保暖:有效的保暖措施如添加棉衣、戴手套、戴耳罩等有助于冷凝集素综合征发病时变紫、发白的皮肤恢复正常颜色,以及显著减少发病频率。
血浆置换:有助于快速清除循环中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及抗体,对于有严重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可以使用血浆置换。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冷凝集素综合征可发展为指趾坏疽、溶血性贫血,皮肤触觉、温度觉发生损害,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对于患者的寿命没有明显的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血浆置换注意事项:注意静脉置管处有无渗血渗液,同时应注意静脉置管的通畅,避免挤压,轻微渗血渗液可以观察,若过多,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服用环磷酰胺等药物初期可能发生不耐受的表现,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症状轻微患者可以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患者应每 1~3 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冷凝集素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饮食: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蛋奶鱼肉等优质蛋白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日常注意生活中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可选择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快走、羽毛球等活动,每周 2~3 次,每次不小于 45 分钟。
大小便管理: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解大便 1 次,保持大便湿润,如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润肠通便药物。
保暖:日常注意生活中尤其是在寒冷气候或季节中要加强保暖措施,多穿衣物,戴手套、帽子、耳罩、口罩,穿棉鞋等。减少在寒冷室外活动或劳作。
戒烟: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加重微小血管病变,应严格戒烟。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加强锻炼,日常生活中可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争取每周锻炼 2~3 次或以上,每次锻炼在 30~45 分钟之间比较合适。
体质较差的人群如容易发生感冒等,可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免疫促进药物,如胸腺五肽等促进免疫,避免频繁出现感染症状。
注意防寒、保暖,如添加足够的棉衣、戴口罩、戴耳罩、穿棉鞋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等应每年定期体检,尤其是暴露部位容易遇冷变色的人群,应监测冷凝集素免疫球蛋白 M、血常规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