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球蛋白血症是什么?冷球蛋白血症怎么办?冷球蛋白血症症状有哪些?

膀胱鳞状细胞癌注是起源于膀胱黏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显微镜下癌细胞为单一的鳞状细胞表型,简称膀胱鳞癌。此病在英国的发病率为 1%,美国为 3%~7%,在血吸虫高发地的埃及可达 75%。女性与男性发病率约为 1.25∶1~1.8∶1,多见于男性,高发年龄在 50~70 岁。最主要病因为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血吸虫病、留置导尿管、长期服用环磷酰胺等。此病可分为血吸虫膀胱鳞状细胞癌和非血吸虫膀胱鳞状细胞癌。根据鳞状细胞分化的程度可分为 4 级:Ⅰ 级:有角化珠形成;Ⅱ 级:癌肿呈实性生长;Ⅲ 级:角化仅限于个别细胞且偶有角化珠;Ⅳ 级:少见的低分化鳞状细胞。此病的典型症状是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同时伴有消瘦、贫血、排尿不畅、尿路梗阻等,抗生素治疗不缓解。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基因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在保守治疗不能延长生存率的情况下首选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关键点在于提高 5 年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治疗难点是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该病恶性程度高,发现时大多已存在淋巴结或多脏器转移,对放化疗效果不敏感,5 年生存率较低,死亡率较高。明确诊断的患者需要做膀胱全切术,术后生活质量下降,晚期肿瘤患者通常有恶病质综合征。此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治疗效果较差,容易发生早期浸润,甚至浅表肿瘤也常发生盆腔淋巴转移,约有 92% 的患者因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去世,手术治疗后仍需定期复查,必要时行放化疗治疗。

概述

冷球蛋白是一种在低温下可发生沉淀,高于 37℃ 又溶解的蛋白质。当血中冷球蛋白增高,可引起冷球蛋白血症。目前认为该病是中小血管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的系统性血管炎[1]。

冷球蛋白血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的患病率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后者占 70%。多发生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感染的患者。

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继发性患者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某些淋巴瘤、肝癌等。

冷球蛋白血症分 3 型:Ⅰ 型为仅由一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构成,最常见的为 IgM,其次为 IgG 和 IgA,在寒冷时极易发生絮凝状沉淀;Ⅱ  型为含一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混合型,IgM-IgG 型最常见;Ⅲ  型为混合型多克隆冷球蛋白。

遇冷后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乏力、全身关节痛。皮损多表现为紫癜、网状青斑,严重者发生溃疡及坏死。多发于循环末端如双手,足部,耳鼻部。也可表现为肝脾肿大、周围神经病变和多发性关节痛。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综合征等。

无临床症状者不需要治疗。轻中度患者采用低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对于严重肾病、皮肤溃疡者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必要时行血液透析及血浆置换。

最常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导致皮肤紫癜、溃疡甚至坏死,引起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感觉运动神经炎等。

根据冷球蛋白的不同类型及潜在原发病,冷球蛋白血症的预后差异很大。

症状

根据沉淀物中免疫球蛋白的不同种类与不同的原发疾病,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严重程度差别很大。轻者出现雷诺现象、皮肤紫癜和关节痛,重者造成高粘滞血症、肾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其基本病理改变是累及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炎。

冷球蛋白血症常见症状有哪些?

乏力。

皮肤紫癜、皮肤网状青斑。

皮肤溃疡,甚至坏死。

受冷后,指端出现雷诺现象。

关节肌肉痛。

周围神经病变,感觉运动多神经炎。

肾炎,肾病综合征:绝大多数冷球蛋白血症多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即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高粘滞血症相关临床综合征。

皮肤肢端溃疡、坏死。

慢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腹痛。

消化道出血。

病因

根据冷球蛋白的成分不同,该病分为 3 型。Ⅰ 型冷球蛋白血症多数由 B 细胞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引起。Ⅱ 型与 Ⅲ 型为混合型,通常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冷球蛋白血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冷球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Ⅰ 型冷球蛋白:由一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重链构成,以 IgM 最为常见。在寒冷时极易形成絮凝状沉淀。其发生多与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密切相关。

Ⅱ 型冷球蛋白:含有单克隆成分的混合型冷球蛋白。

Ⅲ 型冷球蛋白:混合型多克隆冷球蛋白。

Ⅱ 型与 Ⅲ 型冷球蛋白多与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由于大分子冷球蛋白聚积沉淀堵塞血管,激活补体,累及小动脉与小静脉。在 Ⅱ 型及 Ⅲ 型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较高。

哪些人容易患冷球蛋白血症?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

艾滋病患者。

自身存在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患有某些遗传疾病:如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等。

就医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只需密切观察病情,定期监测。冷球蛋白血症是一个全身多系统的症状,就诊科室可能几乎涵盖所有的临床科室。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皮肤溃疡,坏死。

乏力、关节痛症状加重。

出现血尿、蛋白尿、肌酐升高。

长期发热。

肢体运动障碍。

视物模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拨打 120:

肺泡出血。

呼吸困难。

急腹症。

消化道出血。

脑卒中。

慢性肾功能不全致急性肾衰竭。

建议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血液科。

肾脏内科。

皮肤科。

眼科。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冷球蛋白血症?

诊断需要在患者出现组织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如皮肤紫癜、溃疡、肾脏受损和周围神经受累的基础上,外周血中检测到相应的冷球蛋白成分[2]。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

冷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用于疾病的分型和疗效评估。

抗核抗体谱、类风湿因子、抗 SSA 抗体、抗 SSB 抗体、补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确定是否为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

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IV 病毒抗体或核酸定量:确定是否为感染因素所致。

皮肤活检。

尿常规、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白蛋白、尿素、肌酐,肾穿刺活检:确定疾病所致的肾脏受损程度。

肌电图:判定周围神经病变。

骨髓穿刺形态学检查:确定是否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

淋巴结活检、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腹部超声、胸腹部 CT、血清肿瘤负荷指标:确定是否与某些淋巴瘤或其他肿瘤有关。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关节疼痛、疲乏感及皮肤发紫的症状持续多久了?

在温度过低或者接触冷水时病情会加重吗?

之前有没有感染过丙肝、乙肝呢?有没有因为手术输过血?

发病前有没有吃过不干净的食物?

之前都去哪些科看过?

之前有没有患过淋巴瘤、干燥综合征等别的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患冷球蛋白血症?

还要做哪些检查?

会不会遗传?家里人需要检查吗?

怎么治疗冷球蛋白血症?

治疗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只需密切观察病情,定期监测。最重要的是,寻找导致冷球蛋白血症的原发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不同的原发疾病,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全身多系统受损的疾病,需要多个临床学科协作[3]。

对于轻度、中度紫癜、乏力、关节痛的患者,采用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皮肤溃疡、感觉运动神经障碍及血管炎患者,可以采用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以减少血液中冷球蛋白含量以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必要时采用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治疗措施滤过致病因子。

针对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所致疾病,采取抗病毒治疗。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联合应用生物制剂(单克隆抗体类)。

使用利妥昔单抗(合并乙肝者禁用)清除 B 淋巴细胞。

对于原发病因尚未明确的患者,医生应根据冷球蛋白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疾病发展和转归

冷球蛋白血症的原发疾病的分期分级及严重程度,共同决定该病的预后及转归。一般来说,原发疾病治疗后,冷球蛋白血症所致的临床症状会缓解。

日常注意

减少寒冷环境的暴露可极大降低冷球蛋白血症的发生率。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对丙肝、乙肝等感染性疾病所致患者,建议采用积极的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

对于肿瘤相关所致症状患者,建议积极治疗原发肿瘤性疾病,降低肿瘤负荷。

建议密切监测尿蛋白、血肌酐、血中冷球蛋白含量,预防冷球蛋白对靶器官特别是肾脏的损伤。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寒冷环境的暴露。定期随诊,密切监测血中冷球蛋白含量,密切监测肝功能、肾功能。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对丙肝、乙肝等感染性疾病所致患者,采用积极的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

对于相关肿瘤所致患者,积极治疗原发肿瘤性疾病,降低肿瘤负荷。

密切监测尿蛋白、血肌酐、血中冷球蛋白含量,预防冷球蛋白对靶器官特别是肾脏的损伤。

寒冷季节尤其应注意保暖。

避免接触冷水。

注意环境及饮食卫生。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几大妙招让白领午后不再犯困

2023-9-10 23:23:44

保健

拖延症基因找到了 如何纠正拖延的习惯

2023-8-27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