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什么?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怎么办?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有哪些?

脐尿瘘即脐尿管瘘,又称开放性脐尿管,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该病是由于胚胎发育阶段中,自脐与膀胱相连的细管(即脐尿管)未完全闭锁(正常发育下应完全闭锁退化为一纤维索),导致肚脐与膀胱直接相通所致

别称

Paget-Schroetter综合征,上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腋-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概述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肱静脉、锁骨下静脉和(或)腋静脉内血栓形成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上肢肿胀、皮肤青紫、疼痛、以及浅静脉曲张为主要特征。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年发病率约为 0.04%~0.1%,约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10%。

上肢静脉内皮损伤、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和凝血功能异常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静脉内导管置入、恶性肿瘤等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无确切的病因,约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1/3。后者可找到明确的危险因素,有确切的病因,约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2/3。

上肢肿胀、皮肤青紫、疼痛、以及浅静脉曲张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症状。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抗凝治疗,多数患者经抗凝治疗后可痊愈。

若患者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出现肺栓塞、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性坏疽等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截肢风险,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患者应尽量平卧,避免长时间压迫一侧上肢。

症状

上肢肿胀、皮肤青紫、疼痛、以及浅静脉曲张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症状。上肢肿胀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一般从手指肿胀开始,逐渐蔓延至上臂,最后发展为整个上肢肿胀。疼痛、上肢皮肤青紫可与肿胀同时出现,浅静脉曲张通常在起病 1~2 天后逐渐形成,表现为上肢浅静脉突出、轮廓清晰可见。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包括:

上肢肿胀:上肢肿胀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从手指至肩部均可出现肿胀,越靠近肩部,肿胀越严重。

上肢疼痛:上肢疼痛通常与上肢肿胀同时出现,活动时疼痛会加剧。

上肢皮肤青紫:上肢出现青紫色或紫红色改变,是由于血栓形成,静脉淤血导致的。

上肢浅静脉曲张:主要表现为上肢浅静脉突出、轮廓清晰可见,通常在起病 1~2 天后逐渐形成,越靠近肩部,静脉曲张越明显。

其他:少数患者也可出现低热、颈部肿胀、下颌部疼痛、胸痛等症状。无症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发症状通常为肺栓塞等并发症。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肺栓塞

上腔静脉综合征

静脉坏疽

晕厥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病因

按照病因可将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原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无确切的病因,约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1/3。后者可找到明确的危险因素,有确切的病因,约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2/3。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静脉内导管、恶性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等有关。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静脉内导管:深静脉置管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大部分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有深静脉导管置入史。这可能与深静脉置管导致的静脉内皮损伤、深静脉置管患者的原发病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等有关。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为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与肿瘤细胞释放大量抗凝物质、肿瘤患者置入深静脉导管以及肿瘤压迫引起的静脉瘀滞等有关。

胸廓出口综合征和上肢过度运动: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胸廓的神经血管束受到压迫,在上肢过度运动后,可导致静脉血管内膜反复损伤,从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哪些人容易患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超过半数的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恶性肿瘤史。

留置深静脉导管:大部分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有深静脉导管置入史。

年龄:60 岁以上的人群具有更高的发病风险。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如先天性蛋白 C、蛋白 S、抗凝血酶 Ⅲ 缺乏。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上肢肿胀。

上肢疼痛。

上肢浅静脉曲张,浅静脉突出、轮廓清晰可见。

上肢皮肤青紫。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晕厥。

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焦虑不安、面色苍白。

建议就诊科室

心内科

血液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当医生怀疑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通常会进行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等,对患者进行临床风险评估,再进一步进行血 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辅助检查,确认患者是否患有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 D-二聚体检查:血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复合物的降解产物,血 D-二聚体正常可帮助医生排除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但血 D-二聚体升高不能确诊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很多疾病都可导致血 D-二聚体升高。

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肢彩超检查为诊断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彩超可协助医生判断上肢静脉是否通畅、是否有血栓形成。具有价格低廉、无创伤、无辐射等优点。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彩超检查即可判断是否患有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造影:静脉造影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金标准”。医生会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拍摄 X 光片,典型的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造影表现为上肢静脉充盈缺损。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有辐射等缺点,因此仅用于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但彩超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的患者。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有过深静脉置管史吗?

患者是否患过恶性肿瘤?

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患者输过血吗?

患者是否进行过血液透析?

患者是否植入过起搏器?

患者是否经常进行上肢剧烈运动?

患者是否患过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家庭成员患过凝血功能障碍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这种病能治好吗?

这种病会遗吗?

病治好后会留下后遗症吗?

这种病需要治疗多久?

治疗费用需要多少?

治疗

药物抗凝治疗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多数患者经抗凝治疗后可痊愈。溶栓、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切开取栓等治疗方法也可用于部分患者的治疗。

药物治疗

大多数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为普通肝素的小分子片段,是治疗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抗凝药物。与普通肝素比较,具有抗凝作用强、出血风险小、安全性高等优点。

普通肝素:在没有低分子肝素的情况下,可选用普通肝素,同样具有很好的抗凝疗效。

磺达肝癸钠:磺达肝癸钠可以抑制凝血酶的形成,阻止血栓进一步增大。

利伐沙班:一种口服的抗凝药物,可以抑制凝血酶与血栓的形成。具有服用方便、安全性强、无需监测凝血功能等优点。

溶栓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瑞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尿激酶、链激酶等,用于溶解血栓。因为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不采用药物溶栓治疗。仅在患者病情严重、一般情况良好、低出血风险的情况下使用。

手术治疗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在上腔静脉造影后,通过介入的方法,在上腔静脉放置滤器,可以防止血栓脱落。对于有抗凝禁忌、在充分抗凝的情况下仍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可以置入上腔静脉滤器。

手术切开取栓:抗凝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很少采用手术切开取栓。当发生严重蓝色炎性疼痛症、且不适合溶栓治疗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取栓。

疾病发展与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出现上肢静脉性坏疽、上腔静脉综合征、肺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

若接受正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

日常注意

抗凝用药注意事项:

注意是否出现皮疹 、皮肤瘙痒、胸闷等药物过敏的表现,若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注意是否出现出血情况,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若出现出血应及时向医生反映,调整药物种类或用量,从而避免出血。

饮食:

患者应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大豆、瘦肉等,以免便秘及用力排便,防止腹压增加影响静脉回流。

对于使用抗凝及溶栓药物的患者,应注意避免进食,粗糙、质硬的食物,如粗粮、坚果、竹笋、芹菜等,预防消化道出血。每日多饮水,稀释血液。

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致癌因素,如辐射、乙肝病毒(可以注射乙肝疫苗)等。

运动:每天使用握力训练球进行 3 次以上握力训练,促进静脉回流。

睡眠:尽量平卧,减少侧卧,避免长时间压迫一侧上肢。

预防

恶性肿瘤和静脉内置管为本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对恶性肿瘤及静脉内置管的原发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戒烟:吸烟可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因此应尽早戒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感染:多种恶性肿瘤与感染因素有关,可通过接种乙肝、HPV 疫苗、远离毒品、远离高危性行为等多种方式避免感染。

体重管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避免肥胖。

积极进行产前诊断与产前咨询,避免孩子出现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坚果营养价值高 这几种坚果碰不得

2023-9-10 23:23:44

药品

飞鹰活络油的功效与作用-飞鹰活络油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