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不良性贫血,先天性造红紊乱性贫血
概述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是一组特殊的、遗传性红细胞生长紊乱的贫血性疾病,其特征为无效红细胞生成、幼稚红细胞多核和多器官组织铁沉着症。病理特征为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寿命正常或缩短[1]。
该病罕见,目前尚无公认的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骨髓内幼稚红细胞生成异常而在红细胞成熟前即死亡[2]。
临床采用 Heimpel 分型,根据相关检查可将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分为 Ⅰ 型、Ⅱ 型、Ⅲ 型及变异型。
主要表现为轻度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中或重度贫血和脾脏肿大。贫血较严重时需输注红细胞,外周血中红细胞为正细胞性,骨髓出现 15% 以上的双核或偶数多核晚期幼红细胞,且红细胞在 30% 的正常人酸化血清中溶解。
针对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红细胞输注、祛铁,或适当放血以降低体内过高铁负荷、切脾以及骨髓移植。
疾病分型不同,其预后也各异。Ⅰ 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患者后期常并发多种畸形,最常累及手、足骨(并指、单指或多指,内翻足);Ⅱ 型、Ⅲ 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3];变异型太过罕见,数据不详。
症状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是以骨髓无效造血和贫血为特征的一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脾脏肿大、色素性胆结石和继发性血色病等[1]。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不同程度的贫血;
轻至中度胆红素血症;
脾脏肿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本病以长期贫血、脾脏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相应并发症的因素主要与机体血液、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对贫血的代偿和耐受能力有关[2]。小儿长期贫血可出现哭闹不安、躁动,严重时影响智力发育。重度和长期贫血危害更大。常见并发症包括:
缺血性心脏病: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血不足所致。
胆结石、胆道感染:长期胆红素血症所致。
慢性萎缩性胃炎:贫血可引起消化性分泌减少,甚至腺体萎缩,导致消化功能减退。
血管内溶血、骨髓瘤、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多见于 Ⅲ 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属远期并发症。
病因
该病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且不同类型发病机制亦不相同。
Ⅰ 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由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N1 基因突变所致,使 RNA 合成明显减慢,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关于 Ⅱ 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细胞膜异常糖类复合物,复合物中的基因 SEC23B 是大多数患者的致病基因[4]。
Ⅲ 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可能为自发性基因突变造成。
对于变异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细胞遗传学研究未发现染色体异常,所有患者网织红细胞反应均低下,多数患者双亲调查未见类似异常,可提示此类患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哪些人容易患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本病在儿童易误诊,且患者均在婴幼儿期就出现贫血。对于那些无法解释的慢性贫血,尤其是新生儿期即出现贫血,黄疸、脾脏肿大、低水平状态的网织红细胞反应和先天性骨病者,均应予以高度重视。
就医
本病常以贫血为首发表现,若近期出现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面色晦暗或苍白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精神萎靡、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体力劳动或活动后气短。
安静状态下或轻度活动后即出现心悸。
腹部胀痛、食欲减低、大便规律和性状发生改变。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发晕厥。
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及血尿。
严重的呼吸困难、胸痛,休息后仍不能缓解。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儿科
医生如何诊断?
依据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如贫血、脾脏肿大和继发性血色病等,医生可以初步诊断,最终确诊须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如须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相鉴别。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血常规、外周血涂片、网织红细胞计数、贫血三项、酸溶血试验、糖水试验等血生化检查: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有无贫血、贫血的严重程度、红细胞大小及血红蛋白的改变,网织红细胞计数可间接反应骨髓红系增生的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形态改变。贫血三项用于明确贫血的类型。酸溶血试验、糖水试验用以鉴别诊断。
骨髓细胞涂片分类及骨髓活检:涂片分类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分化、比例和形态变化。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
肝胆胰脾肾彩超:该病常伴有脾脏肿大,且与年龄增长平行,行肝胆胰脾肾彩超可证实有无脾脏肿大。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近期精神状况、睡眠、饮食与以往有无变化?
是否常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等不适?
有没有腹部肿大感?
近期是否经常“感冒”?
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是否严重?
会不会无法治愈?
会不会有后遗症?
治疗费用大约是多少?
治愈后对以后的日常生活有无影响?
治疗
依据不同的疾病分类,该病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治疗目的是纠正贫血,防止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如干扰素治疗。干扰素仅可减少 Ⅰ 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重型患者的输血需求。干扰素 α 有效剂量为 200 万单位,每周两次。也可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剂量为 30 ug/w[5]。
手术治疗
对于输血依赖的患者,可行脾切除治疗,但目前适用脾切除的标准尚未确立。
对于合并胆石症者,可能需要切除胆囊。
其他治疗方法
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严重贫血时,应行红细胞输注,但应考虑铁过载的风险,定期监测铁蛋白。当血清铁蛋白超过 500~1000 ug/L 时,应予以祛铁治疗,或当贫血能够代偿时,可予以规律性少量放血治疗以降低体内过高的铁负荷[6]。
骨髓移植:一些严重病例,骨髓移植是可能的治愈手段。
疾病发展和转归
Ⅰ 型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重症者可能表现为胎儿水肿,且后期常合并各种畸形。
Ⅱ 型患者预后较好,仅限于妊娠期发病,主要并发症为铁过载,该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Ⅲ 型患者被认为是良性病程,但更倾向于出现各种远期并发症,包括血管内溶血、罹患骨髓瘤及其他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等。
至于变异型,因其太过少见,预后暂不明确。
日常注意
本病发病年龄较早,日常注意生活中,父母及家人应多观察患儿早期疾病的信号,及时就诊。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日常注意饮食习惯、精神状态、外貌特征有无异常(如有无食欲减退、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
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可疑症状;
一旦发现任何可疑症状,及时就医。
预防
本病均在婴幼儿期就出现贫血,极易误诊。对于那些无法解释的慢性贫血、黄疸、脾脏肿大及先天性骨病者,应提高警惕。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产前基因筛查,加强围产期监测。
定期体检,注重儿童保健。